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音频功率放大器广泛应用于家庭影院、音响系统、立体声唱机、伺服放大器等电子系统中。人们在追求高保真度音频功放的同时,也希望功放有大的输出功率和高效率。本文剖析了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电路特点并分析了影响其效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3.
联合国2015年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DGs)是近年来国际图联的宣传重点之一。2019年,国际图联推出了"世界图书馆地图"平台,收集和展示不同国家的图书馆如何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的案例故事,其中关于图书馆服务于"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no poverty)"目标的案例已有4个,尚无来自中国的案例[1]。  相似文献   

4.
Lewis Young 《Media History》2016,22(1):123-134
On 1 January 1930 the 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s (CPGB) new daily newspaper, the Daily Worker, was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t was heralded by the CPGB as a maturing of the British Communist movement, and an opportunity for the Party to spread its message to a much wider audience than previous weekly newspapers would allow. With leading Party members in control of the paper, the Daily Worker was very much a Party newspaper; however, the CPGB wanted it to be much more than an internal bulleti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ttempts by the CPGB to create a newspaper that spoke both for and with the voice of the working-classes, whilst also spreading the Party's message. It will ultimately conclude that the CPGB's depiction of it as a paper ‘by the working-classes, for the working-classes’ reflected the Party's efforts at locating its own place within the working-class movement.  相似文献   

5.
“与”,“及”是从文言釆的,口语里很少说;“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带一点方言色彩。在普通话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和、跟、同、与”都有两种作用。比较:(1)水仙和腊梅都开了。(2)他和我说话呢!在前一句里,“水仙”和“腊梅”的地位是平等的,“和”字的作用在于把这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这个“和”是连词。在后一句里,“他”和“我”的地位不平等,“他”是“主”,是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6.
刘慧玉 《新闻爱好者》2010,(10):169-169
前不久,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新闻宣传有"四难",即正面报道难、典型报道难、舆论监督难和新闻创新难,并要求各新闻媒体努力破解新闻宣传"四难"。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解决自身素质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把握好自身的思想源头,破解"四难"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7.
曹筠 《中国编辑》2003,(3):46-48
美国著名资深编辑家柯蒂斯说:“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编辑不同的是,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不仅要具备绝佳的编辑技巧,还要精通书刊制作、营销、广告、新闻发布、会计、心理学等等。”那么,现代出版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编辑呢?本人认为,现代编辑必须扮演好以下三种角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坚持边工作,边进修,边写稿,取得了同步提高的效果。我的体会是要“韧”、“挤”、“钻”。“韧”。我写稿一般都是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和星期天等例假日。“挑灯夜战”是家常便饭。星期天回家,在干完责任田后,也不放过“笔耕”。几年来,我年年都有100篇以上的稿子分别被县、地区、省以及全国性的报刊和广播台(站)所采用,采用率在60%以上。“挤”。既要工作,又要进修、写稿,时间紧是可想而知的,这就靠“挤”。一次,区教办举行菊花展览。展出那天,我趁下午没有正课的机会,抓紧吃了中饭前往现场采访。傍晚回来,我又利用候车时间  相似文献   

9.
“印行” “出” “出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刊1988年陆续讨论有关出版发行词源,兹就所知,志数言以附骥。1.薛钟英《发行一词新证》(刊于6期)举潘承弼、顾廷龙编《明代版本图录初编》,说该书“民国四十年”初版。顾廷老、承粥老自1939年应聘到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迄今50年,始终没有离开过上海,当然不会有“民国四十年”的初版。该书出版当在1942年1月,有张元济的谢信为凭:“蒙赐新印明代版本图录一部,捧读欣感。际此乱世,……”(《张元济书札》第173页第29信)。信虽未署年份,但第172页第26、25、24,第169页第12信都有为编印该图录借用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会、函芬楼烬余善本图书情况,虽未注年份,但大体不会错10年。  相似文献   

10.
“同题章”,顾名思义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类题材”的章,在这里,笔指的是对同一题材的新闻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王敏 《大观周刊》2010,(41):30-31
汉字有语言流长的历史,很多发展至今看似无关的汉字,其实在早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本文选取了“等”、“候”、“待”、“俟”、“徯”这几个字的进行字义分析。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义项一一等候、等待。通过查阅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汉语小词典》等辞书,来粗略地探讨这一组字的字义。  相似文献   

12.
顶真(又称“连珠”)和回文是两种比较有趣的修辞方法,但绝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无聊的文字游戏。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意思有它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顶真”与“接力赛跑”有着某些相似的地方:第一个运动员拿着接力棒跑上去把棒递给第二个运动员,第二个运动员接过棒再跑上去把它递给第三个运动员……这种把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一句句首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修辞方法,在修辞学上称作“顶真”。  相似文献   

13.
范以锦 《新闻前哨》2007,(10):34-36
传媒教育的所谓"学",就是传媒学问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术",就是从事传媒工作的技艺,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对"学"和"术"的理解不同会引起这样那样的争论,两者结合得不好也会引发学界和业界的非议。  相似文献   

14.
“傅”,是形声字,从人, 声。《说文》:“相也”“相”即“帮”的意思,可见“傅”也就是“辅”。由“辅”又引申出“导”义,有“太傅”“少傅”“师傅”“一傅众咻”等词语。此外,古文里“傅”与“附”通用,“傅”还有“附着”的意义,构成的词语有“傅着”“傅彩”“傅粉施朱”“皮之不存,毛将焉傅”等。“傅”又是姓氏用字,姓Fu的大多数是写作傅,也有极个别的写作“付”,明代有个人叫“付吉”,官至监察御史。 “付”,是个会意字,从人,从寸。从“寸”的字,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所以“付”就是以手持物对人。《说文》的…  相似文献   

15.
这似乎是个费解的题目。其实,拙文不过是拈来报端一些互不相干的词儿,略抒一孔之见,以达提倡新闻用语规范化之目的而已。近年来,我们新闻界“引进”了一种不良风气:不讲文法,乱用大的、雅的、生僻的、甚至连自己也不懂得的词汇。一些同志“胆儿大不怕寒碜”,对于祖国语言文字毫无严肃认真的态度,自己估摸着“当这个讲”,拿来就用。偏偏我们的一  相似文献   

16.
就眼下报刊上的文章而言,涉及“的”“地”“得”的使用,总的看是相当混乱的。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在有些地处不太容易撕扯清楚。  相似文献   

17.
刘飞锋 《新闻三昧》2008,(10):40-40
5月下旬,我被派往四川地震灾区采访。这时,惊心动魄的救援工作已经结束,救灾安置最紧张的时期也已过去,按理要多出新闻是比较困难的。但我却在7天时间里,采写了20多条新闻,几乎每天都有两篇大稿,特别是通讯《想好能为灾区做什么再出发》广受好评,不仅获得报社好稿,还被新浪网作为社会新闻头条,并先后被60多家门户网站转载,《中国青年报》、《检察日报》、《扬子晚报》等30多家媒体刊发时评,给予好评。  相似文献   

18.
19.
赵丽莹  张宏 《编辑学报》2011,23(5):470-470
“营利”“盈利”与“赢利”这3个词,读音相同,词义相近,有时还相通,所以极易混淆。例如“根据期刊是否以盈利为目的分为非营利性期刊和营利性期刊”,“与非赢利的开放存取出版者PLoS的主要区别在于,BMC声称自己是赢利性机构,希望通过OA出版赢利”,“模式陈旧,不能实现产业营利”等句中画线词语的使用值得商榷,并有待更正。  相似文献   

20.
这似乎是个费解的题目。其实,拙文不过是拈来报端一些互不相干的词儿,略抒一孔之见,以达提倡新闻用语规范化之目的而已。近年来,我们新闻界“引进”了一种不良风气:不讲文法,乱用大的、雅的、生僻的、甚至连自己也不懂得的词汇。一些同志“胆儿大不怕寒碜”,对于祖国语言文字毫无严肃认真的态度,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