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问题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问题意识强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效率也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创追潜能。而这一点正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本文从播下“问”的种子——让学生懂得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点燃“问”的火花——创设培养问题意识的良好环境、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等三方面来淡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之一,老师们想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记忆就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进行。老师们要使用灵活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行分析,然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记忆和认识并且结合表象进行进一步的联想,这是比较积极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李丽莉  苏宜溥 《教师》2011,(6):82-82
"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也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条重要途径。"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获得和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它具体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氛围中,从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变为自身的需要,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终身学习和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1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在低年级就应该开始渗透。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 ,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例如 ,学习“小统计”这一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帮助食堂管理人员了解学生和老师的饮食爱好 ,收集大家爱吃的素菜、荤菜以及各种汤类。为了展示结果 ,自然就有了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统计图表知识的驱动力。在整个活动中 ,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描…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条很重要的途径,是要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研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探索要激发学生萌生想探索的动机,首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对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学数学的乐趣。其次要为学生创设新奇、充满情趣的问题情…  相似文献   

6.
王晓丽 《考试周刊》2014,(98):149-149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某些学校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问题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学生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改变生物学科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中学生物教学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蒋文献 《山东教育》2000,(34):40-4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但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是消极的听客,是老师提问的“应声虫”,他们只是简单地直接地获取知识,很少有问题意识,很少有发现知识的过程和自由探索的实践。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势必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思…  相似文献   

8.
程欣然 《甘肃教育》2014,(13):64-64
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小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但所学知识有限,很多时候怕自己提的问题太肤浅或者错误,让同学或者授课教师嘲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破了科学创造获得成功的前提: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胡适曾说过:“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累,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一直以来,我们在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下课了,老师才问:“谁还有问题?”有不少教师以讲完课后学生“没有问题”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教育要让学生产生问题,然后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1.不敢或不…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内容可以让他们动笔来画一画,在看似轻易的涂画中,却学会了知识.就此笔者提出了"画题",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并引发敢问、爱问和善问的学习行为。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有三个途径。一、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探索问题之前,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使学生能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实录一:在学习“爱护水资源”一节时,我利用图片展示和媒体…  相似文献   

12.
一、在课前预习中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预习是指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预先阅读教材。了解有关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只有深入预习,才能发现数学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培养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一、在课前预习中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预习是指在讲授新课前让学生预先阅读教材,了解有关新知识,并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其实质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这些正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创新意识中,问题意识是核心。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任务是解决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老师的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更是阅读教学本身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问;二是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质疑,会提问。  相似文献   

15.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在新情境下的问题的答案 ,实现学习目标的思维过程。实施问题解决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使学生在探索中求发展。一、创设矛盾情境 ,培养问题意识思维始于问题 ,没有问题存在的感觉 ,就没有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是实施问题解决策略的第一步。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加深 ,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即是矛盾情境。提供一个适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着手解决 ,在探索问题答案的途中若遇到了挫折 ,问题也就产生了。教学中 ,教师应着意…  相似文献   

16.
房金余 《考试周刊》2012,(88):65-65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但课堂教学中却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常常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不要说质疑问难了;有的老师感慨学生启而不发,学困生我行我素拒绝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让学生自己愉快开启学习之“锁”?我在新课程实施中,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作了探索,与同行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7.
正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个执教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本人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整理如下,以期抛砖引玉。一、激发质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探究问题,通过教师对学生所质疑问题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问题,并期待着下一次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1 问题的提出高中生批判性问题意识已逐步形成 ,他们不愿毫无差异地接受前人的知识和经验 ,并能大胆地对照自我所接受的新信息、新观念去怀疑前人的知识经验。学生这种批判性问题意识一旦稳固形成 ,也就为其探索式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将成为创新的起点。生物学教师如能将学生这种批判性意识或斗志转移到生物学的研究性学习中来 ,就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力 ,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的高原效应。2 批判性问题意识的形成高中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告诉我们 ,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其批判…  相似文献   

19.
贺州市八步区实施课改三年了,我分别到了其中的三所农村完小听数学课。现在,老师们都开始根据新课标理念组织课堂教学,但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不够注意。听课时发现,老师都没有设置让学生提问的情境,课堂上没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这些学校的高、中、低年级的三个班的部分学生及教师调查“为什么会现出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是:(1)自己胆小,有问题也不敢问;(2)习惯听老师讲、老师问,没想到向老师提问题;(3)自己蠢,能听懂老师的课已不错了,哪有问题提;(4)老师不理睬自己这无名小辈,我提问题也是白提。老师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问题是探索的材料,探索是创新的手段,创新是教育的崇高目标。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收集、整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积极探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发表见解,讨论交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讨的过程,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教师要激发学生质疑、探索的欲望,告诉他们不要迷信老师的结果或教材或参考书上的答案,要有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