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局势的加强,英语逐渐成了一种国际语言。当然英语的翻译对于各国的交流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语言文学中言内意义是一个重点及难点。美国文学中的英语作品可以算作英语文学的一部分,在学术界中,英语文学经常都在致力于"英语研究"的部门或项目进行分析与批评。不同时期代表的文艺作品意义不相同。然而,翻译英语文学不仅是单纯的字面翻译,还有他里面深刻的含义,所要表达的意思,还有可能包括作品当时所处的环境,例如,当时的文化背景,思想等,这就要求翻译的人员必须清楚了解,以及不同英语符号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这种翻译才能将言内意义更加深刻贴切的表现出来,减少语言信息差。  相似文献   

2.
刘重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为把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爱玛》译成中文的第一人,他根据前人理论原则提出的"信""达""切"翻译原则,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重德认为"信"和"达"仍可以沿用,而"雅"可以改用为"切"字,即,在译入语中用最自然贴切的语言再现原文的风格,语言的表达和风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文学翻译也必须是一个整体。本文主要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分析解读刘重德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工具,对于文学翻译来说,翻译不光是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翻译很容易出现误读。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经常发生,文化误读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普遍。主要分析傅东华译作《飘》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傅译一直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译本中也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可以说,任何一部译作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归化或绝对的异化翻译,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并无明显界限,它们相互交叉,共存于翻译之中。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而不应走极端。  相似文献   

5.
异化与归化的讨论是在文学翻译当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归化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异化则主张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译者为马爱农、马爱新姐妹的中文译本为研究材料,探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方法在文学翻译中的使用,分析该译本的翻译特点。文章表明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异化和归化除了排斥性和对立性之外,更有兼容性和并存性的一面,不存在绝对的异化和绝对的归化,它们在翻译过程中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传统译论过于强调原文作者的绝对权威,致使翻译研究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译者是原作的仆人,是奴隶;解构主义译论中,译者在译入语中传播文学价值、释放语言剩余,享有高度的自由,由被动的跟随者推向了文化交流积极推动者,原著"来世"主宰者;译介学中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和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形神观"是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东晋顾恺之和现代傅雷的"形神现"学习认识切入,从理论、实践以及审美等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文学翻译理论中的‘形神观'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丰富和拓宽文学翻译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研究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结果发现佛经翻译在语言、文学、翻译、思想、艺术和藏族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输入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从影响的焦虑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在论证该理论之于文学翻译研究适用性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实践分析译者的焦虑、产生焦虑的根源,从中得出结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者内心焦虑的体现,译者的"误读"和"创造性叛逆"正是为了"抵抗"所感受到的焦虑。  相似文献   

10.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作为整个文学系统的子系统在整个文学系统理论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体系,无可避免的地会因为受到整个系统中其他系统的影响,影响到翻译文学的种类以及作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从来都不是绝对孤立地存在于翻译作品之内,而是杂合在一起。根据多元系统理论以《名利场》为例本文分析了译文的翻译策略是怎样受到其他因素地影响。并提到未来选择翻译策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归化”、“异化”作为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界定了归化、异化的另一英文术语adaptation的概念并指出了它与其他英语术语的关系;明确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在使用范围上的不同,对区别这两对概念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中传递文化内涵的两个重要翻译策略,在国内外曾经引起了广泛争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归化”还是”异化”的能动选择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以“OTHER quachs,plague take them”中译本为例,笔者从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文化因素及其翻译、信息对等和归化与异化的融合等四个方面浅析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异同,进而得出译者只有在翻译教学中采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相互融合的原则,才能够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内涵的鉴赏和吸收,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不仅是翻译语言,更是翻译文化。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异化能忠实反映源语文化,有效促进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并给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带来积极影响,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首选翻译策略,且具有极其广阔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归化与异化--内容与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了翻译理论中归化与异化措辞方面的不一致而产生的误解及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归化和异化的观察角度问题,归化与异化和内容与形式的关联,即内容可归化,形式可异化。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隐喻中的英汉两种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英汉文化隐喻进行比较分析并就其翻译进行探讨,主张采用异化手段对文化隐喻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这样有助于源语言文化的保留,也有助于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也是一种交际理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两者相互兼容.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语用学分析和应用方法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承担着传播我国文化的重任.借鉴关联理论对旅游文本的翻译进行简单的探析,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带出最大语境效果,但同时结合相应的技巧突破文化障碍,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戏剧的特点,提出戏剧翻译与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是有区别的。从理论上分别对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巴斯奈特的文化转向进行了论证,并结合朱生豪和方平的《威尼斯商人》译文比较对三种不同的翻译原则进行例证,以求能找到它们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习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因而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十分丰富,在语义、结构和单词方面也各具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认知对英语习语的翻译均产生影响,可以结合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理论,探索英语习语翻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的务实性原则既体现了它的真实性,也体现了它的灵活性,同时还开创性地提出了有机统一的翻译理念和标准,即译者和读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从评析一篇文学名作的译文中的得失入手 ,阐述了在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过程中 ,译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职业品德。“文学即人学”。因此 ,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职业素质 ,具备良好的学术鉴赏水平、外语水平和汉学修养水平。更重要的是 ,译者应当具有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和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