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是文学艺术长廊中不朽的艺术形象。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观点。通过对比三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文学史教材(王瑶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及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来勘测三个不同时期历史文化图景及其文学理论"地形图",并以此厘清不同时期的文学史"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野草》作为鲁迅内涵最复杂、丰富的作品,不同版本的现代文学史大都以相当的篇幅对其进行了解读。1930年代以来各时期的大陆学者对《野草》的解读凸显出不同的内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各个时代的文学史塑造出的鲁迅形象;而海外学者以其新颖的解读视角为文学史叙述带来了世界性的宏大视角。通过梳理各个时代和不同语境下《野草》在文学史叙述中的变迁,能够揭示文学史叙述模式和解读视角的某些内在规律,为文学史叙述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几位专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以下简称《文学史》)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 ,《文学史》客观地选评了大量的作家作品 ,特别是一些以前的文学史中见不到的作家作品。这使得《文学史》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给人一种陌生感。恰恰是这种陌生感 ,标示出它与过去一些版本的现当代文学史教材的截然不同。《文学史》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 ,按照文学自身的逻辑追寻其发展的线索 ,在深刻洞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前提下 ,对一些在历史和现实中曾被忽略或者不被重视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陈学昭是20世纪最早从事职业写作,走自立自强之路并最终走向革命的知识女性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中唯一的一位集“五四”作家、留法作家、解放区作家于一身的杰出女性。她虽然用笔在中国文坛耕耘、奋斗了一生,但在中国现代文坛群星闪烁的璀璨舞台上,却难逃被众星淹没、被现代文学史忽略的命运。作为浙江省200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单元、万国庆教授合著的《突围与陷落——陈学昭传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独特的学理观照,对这位被现代文学史遗忘的女作家生平、思想及其创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解放后,对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姚鼐生年,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各类辞书的观点,以《辞海》(1979年版,合订本)、记《辞海·文学册》(1981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1986年版)为代表,持1732年为出生之年说,同意这一观点的有《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桐城派文选》(王凯符、漆绪邦编)等;另一种则是各种文学史的观点,以《中国文学史》(社科院编写、1962年版)、《中国文学简史》(六省市十一院校合编、1980年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1964年版)为代表,持1731年为生年说,同意这  相似文献   

6.
在近现代翻译史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领域,学界一般认为斯丹达尔被介绍入中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根据近年来对民国文献的辑录整理发现,斯丹达尔在中国的最早译介应该是在"五四运动"之前,始于根据周作人1918年在北大授课讲义整理出版的《欧洲近代文学史》.之后的民国时期报刊和文学史著述,因为对外国作家作品的认识还欠全面,所以内容比较粗浅.这一时期的文学史著述将《红与黑》及其主人公于连形象置于启蒙、现实话语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解读,其中于连"野心家"形象的表述最为普遍.这一表述亦成为汉语"外国文学史"对于连形象的经典解读.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对外汉语文学史教材的现状,结合对北大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的分析,提出了对外汉语文学史教材编写应遵循文学史与作品选结合、突出实用、提高针对性等原则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都从事过编辑工作,对其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蒋成德的《中国现代作家型编辑家研究》一书作了十分可贵的探索。该书选题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这个选题相当重要,因而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就不断有人探讨这个问题,但像蒋成德这样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编辑工作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的还不多见。该书的特点首先是体例安排的对比性。著者将12位现代作家的编辑工作放在一个系列中加以研究,很自然地就让这些作家构成了对比。其次是写作态度的严谨性。著者在写作中往往用作家自己的观点论述问题,以材料证明观点,有理有据,证据充分。最后是研究角度的独特性。著者从"编辑"这一小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12位著名作家进行系列研究,这种交叉融合性的研究,显得非常独特。  相似文献   

9.
对于《雷雨》中的鲁大海,近年新版的文学史专著都论之甚高。如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鲁大海这个人物虽然写得不够丰满,但作家对他赋予了很大的热情,这是体现作家社会理想的形象。”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则认为,“鲁大海的登场,把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带上了话剧舞台。鲁大海的出现,给作品的阴郁气氛增添了一线光明,作者是把他当作一个无产者的形象来描写的。通过他,作  相似文献   

10.
从新文学版本批评的角度,对刘绶松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初版本(1956年版)及修订版(1979年版)的两篇序言进行对比、分析是一个新的角度。从这一对比也可看出,刘绶松在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及政治形势之下所写就中国新文学史中体现出来的急遽政治化。  相似文献   

1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在每卷后均附有《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为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等系年,对于使用者大有裨益。但是《文学史年表》中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12.
唯美主义文艺的产生开创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潮。而王尔德作为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怪才,其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更是唯美主义的完美展现。本文通过对文中三个男主人公的不同人性的剖析,来解读王尔德对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道德的复杂唯美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3.
作品选编对于作家、作品经典意义的建构和影响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还是中国现代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都体现出作为一部作品选编的独立价值。但是相比较于文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无论是具体的作品选版本还是宏观作品编选的历史发展流变,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提炼。而选编史研究的缺席,将深刻影响文学研究的平衡,因此,必须关注对于作品选编的研究,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构架,以期推动文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等人的发现值得标举,也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增添了一抹亮色。但是,他以意识形态化的批评贬抑了一部分左翼作家,尤其对于丁玲,夏先生的批评过于倾向于政治偏见,有些甚至流于对作家人身的诋毁,失去了一个文学史家应有的风范。  相似文献   

15.
1993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由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翻译而成。为了适应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英译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进行了增删。一方面,它根据现代作家作品的海外传播情况,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所述的作家作品群体进行了调整,删除了一批仅提及名字的作家作品,同时增加了海外传播较广的作家作品的评述;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加历史背景知识的注释,通过删去关于作家作品的某些思想性评述,力求叙述的平实稳妥。英译本对现代文学的起点、性质、基本主题及发展方向等的界定,没有超出简编本,但其内容上的调整、增删以及弱化思想观念对文学历史叙述的影响等述史实践,使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和对外译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及其早期小说浅论郭运恒张爱玲这位在"孤岛文学"沦陷区红极一时的女作家,无论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香港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都不曾给她留下方寸之地。而"张爱玲不见于目前的中国文学史毫不奇怪,国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史家视而不见的,比比...  相似文献   

17.
严肃与轻松作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维度,长期以来受到学界不应有的忽视。在中国现代严肃文学主流压倒一切的强大声势中,追求轻松写作、趣味阅读的轻松化思潮具有别样的美学意义和文学史价值。《语丝》作为现代轻松化思潮的源头,无论从理论建构还是创作实践都有其确切的表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给《语丝》一种全新的评价,也有利于现代轻松化写作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8.
自接受美学的视阈审视从“样板戏”到“风流版”的“沙家浜”现象,力图对“沙家浜”现象中引发的尖锐争论之原因做出深层解读。不同时期读者的审美经验、期待视野、接受方式直接导致他们对于《沙家浜》各个版本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家族,一直是现代作家所迷恋的一个文学母题,既是现代作家情感的家园,又是精神的牢笼。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选择了“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为现代启蒙的言说开端。随后,《家》、《春》、《秋》(巴金)、《财主底儿女们》(上部)(路翎)、《金锁记》(张爱玲)、《四世同堂》(老舍)等经典力作的陆续面世,使家族小说跻身于现代文学史的显赫叙事群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本科段的必修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课。虽然时间跨度只有30年,但其中流派纷呈,团体林立,名家辈出,作品繁多,给自学者带来一定的难度。怎么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呢?我觉得应针对学科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形成一套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一、课程特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是介于“文学概论”和“文学作品选”中间的既有理论性又有作品感悟性的课程。它带有理论性,针对各种流派的观点、文学论争和作家创作思想,另一方面带有感性的作品分析,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