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20世纪90年代"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论论争的一极,"文体净化"论强调散文文体的纯洁性、独特性,它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文体的历史演变、五四散文的创作传统及五四散文理论思想的发展,它的目的旨在维护和强调当代散文的艺术标尺。不过,倡导者在对艺术散文文体进行规范时,还应及时把握90年代散文母体中新的成长点——思想随笔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真情实感是散文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种文学样式的基本要求。建国后的散文曾经脱离了散文的基本要求,林非先生提出了散文的真情实感论。引起了关于散文真情实感的讨论,真情实感被当作散文的本体性要求。真情实感是散文的基本要求,对散文的认识有进入误区。散文的真情实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传达上:1、材料多取自日常生活中的真人真事。2、真人真事在传达情感时明显带有作者的个人色彩。3、材料的选取受个人情感的支配。当下散文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真情实感。而在于作者个人的独立性思考和学养的提高,进而使散文保持一种平和、冲淡、宁静、悠远的幽默和智慧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教学散文时注意开拓散文意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汇,培养语感,还能为学生写作奠定基础。开拓散文意境可用渲染气氛,展示形象、反复阅读、发挥想象等教学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化散文广受关注,也饱受争议。赞誉者认为,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的艺术表现空间,带来了全新、震撼的审美享受。批评者认为,文化散文的提法本身值得质疑,哗众取宠,是浮躁世风在散文中的折射,阻碍了散文的发展。本文以文学本体观作为理论的基点,重于整体性的把握,试图梳理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化散文发展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5.
主位结构是语篇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有益于创造语篇构形机制。本文结合英汉语篇主位结构的异同,尝试性地对英语散文语篇及其汉译语篇的主位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尽量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但由于英汉语篇的差异,译者应该对原文的主位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就不同类型的散文而言,主位结构的变化各不相同,这很可能是与不同类型散文的语体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6.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在台湾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的散文如一股温暖的泉流一样滋润温暖着读者们的心房,叩动着台湾和大陆读者的心弦。本文从琦君散文名篇的赏析入手,把琦君散文的主题意蕴归结为乡愁、母爱、佛心、民俗,并探讨其散文小、细、暖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人们喜好散文,尤其是青少年,既好读,也爱写。因为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银光闪闪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袅袅的洞箫,有的象明净无尘的水晶,有的象色彩鲜明的玛瑙。”①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有些初学写作者,他们虽然观察了生活,却往往因找不到生动的材料可写而感到困惑。这说明散文的写作并不只需举手之劳,就能挥笔成章的。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作者观察生活时,能否善于紧紧抓住“触发”时的一刹那,能否善于开拓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须知,“触发”是散文的受孕。  相似文献   

8.
琦君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大家,在台湾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文章试图从散文题材的拓展和社会角色的转换两个方面来阐明琦君在其散文创作中挣扎和突破,从而重新认识琦君在散文史上的位置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0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总体性思想,八十年代散文的时间叙事在意识形态叙述、历史批判精神、哲学探索意识等方面,都包含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性追求。首先,八十年代散文无论是对特定时间的隐喻与讴歌,还是厚今薄古意识,都是放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进行考察。其次,八十年代散文的历史精神超越了十七年散文,十七年散文的历史精神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思维模式,八十年代散文的历史叙述是一个由事件填充的完整的时空体,八十年代散文的反思意识、比较意识和整体意识集中体现了历史批判精神。再次,八十年代散文虽然继承了十七年散文的经验方式,但在对时间的哲学思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对时间的本源追问以及对时间规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散文是90年代众多散文类型中的一个分支,相较于此前散文的语言方式,它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征,在世界汉语文学界掀起了新的散文气象。新生代散文作家们处在一个逐渐开放、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加之大部分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文学观念及审美理念,具有不同于传统散文的艺术风格及价值观念。另外,他们在思维方式和写作策略上有极强的探索意识,勇于冲破各种固有的散文观念及模式的桎梏,将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淋漓尽致地流淌于散文作品中。  相似文献   

11.
出生于50年代前后的女作家在散文创作中不断引入新的质素,从散文创作的言语表达方式、文本结构形态和艺术表现技法等多个方面展开对女性散文的艺术探索,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归化策略的来源和意义,阐述了现代汉语散文的特点以及归化策略的应用对散文翻译的作用。通过分析张培基老先生散文英译的例句,进一步阐明归化策略在散文翻译中是如何应用和表现的。  相似文献   

13.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贾平凹倡导的“大散文”理论 ,在散文理论领域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多数散文理论家和批评家对其特征及分类进行了探讨。本文试图从大散文的叙事视角、信息含量及人文含量等三个方面论述大散文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揭示“大散文”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论述“大散文”观的意义,同时也分析了“大散文”观的偏颇给九十年代散文创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愈加密切,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接受审美与散文翻译的具体问题上进行探讨,以刘白羽的散文《日出》的译文为例,分析在接受审美理论下如何进行散文翻译。研究发现,审美视角下的散文译文语言表达应自凝炼,此外在忠实原文的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原作者的写作风格。译者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读者期待视野,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完成一部成功的散文译作。  相似文献   

16.
一 90年代,在经济波涛汹涌,文学没有主潮,纯文学日益式微的时候,散文继诗歌热、小说热之后,也骤然“热”起来了.散文作为当今文化的重要表征而大行其道。适应这种形势,几乎所有的期刊杂志都开辟了散文专栏,所有的报纸副刊都要刊发散文作品,一时间,散文的“繁花”争奇斗妍,竞相媲“美”。散文作者辈出,散文作品铺天盖地涌向读者。似乎能拿起笔写作的人,都投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专业的散文家自不待言,小说家、诗人、学者、理论家……在散文逐浪的大潮中,余秋雨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如今,研究散文者似乎言必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生代散文”在世界汉语文学界掀起新的散文气象。相较于此前的散文话语言说方式,它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征。核心点就是写作主体在意识与书写中继承现代汉语散文“真实”性传统的同时,对其内涵的突围与拓展。  相似文献   

18.
女性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散文写作技巧上,女性作家开辟艺术新境界的理论主张得到了最全面、最细致、最深入的演示,这是她们依托散文艺术表达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并在"散文革命"的历史印痕里镌刻下女性精神探求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女性散文源流短。古代散文的典籍中几乎没有女性的墨迹,“五四”时期有过一发不可收的、洋溢着民主色彩、个性奋争的辉煌时期,但在其后的数十年中,散文创作偏离了散文艺术的本体,致使女性散文寥若晨星,冷落黯然。新时期伊始,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张恨水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张恨水小说上,对于其散文的研究则显得较为沉寂。新时期张恨水散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小说研究与散文研究间的不平衡;散文能否进入现当代文学史问题;目前散文研究中显现出研究多宏观少微观、多思想少审美、《山窗小品》研究"热"与其他散文研究"冷"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