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文章基于SCP范式对影响研发国际化创新绩效的制度环境-社会嵌入结构-组织学习行为因素进行组态效应分析,选取42个实施研发国际化的企业案例,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了制度环境、社会嵌入和组织学习对企业实现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1)实现研发国际化高绩效有两条途径:制度主导下开发市场的基地打造型和环境复杂化下突破创新的联盟合作型,说明实现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并不唯一;(2)导致非高创新绩效的组态有三个,当东道国存在较为明显的制度距离时,通过直接派遣本国员工的方式建立关系结构不利于创新绩效的达成。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企业开展研发国际化,实现企业创新的复杂成因,对企业正确选择、规划研发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阜  孙颖  李树文 《科研管理》2021,42(11):147-154
     组织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作为组织创新的重要知识资源,其在组织创新资源转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关于组织内外部学习间关系(协同效应还是替代效应)及该关系在不同组织结果导向、不同企业发展阶段下是否具有差异化的问题仍然讨论不足。为了识别在不同组织结果导向下内外部学习及其平衡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动态匹配规律,研究基于研发企业调研发现:平衡式学习对组织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该学习平衡在不同企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平衡模式。在企业初创期,更宜选择时序性平衡模式;在企业发展期,更宜选择共时性平衡模式;但在企业成熟期,若以组织创新作为学习目标时,两种平衡模式均可,若以组织绩效作为学习目标时,更宜选择时序性平衡模式。研究明确了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选择内外部学习平衡模式能为组织带来更佳乃至最佳结果,揭示了不同时期组织内外部学习平衡情境下的组织结果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海外研发是新兴经济体企业通过“走出去”寻求技术和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战略选择。本研究以中国开展海外研发比较活跃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上市企业为样本,基于组织学习视角,探讨了海外研发的地理多样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以及国际化经验和组织学习方式对海外研发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显示中国企业海外研发的地理多样化程度和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企业拥有的国际化经验和探索式组织学习方式则增强了这种倒U型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最后对于中国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海外研发的地理多样化布局以及利用有效的组织学习方式和国际化经验取得创新优势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吸收能力-研发方式组合-创新绩效"的研究架构,利用中国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数据库中的406家制造业企业2008—2011年数据,结合系统结构方程,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研究企业研发方式组合与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关系。发现不是所有的研发方式组合都受吸收能力影响,仅对包含有研发国际化的组合有正向关系;仅依靠内部研发不能满足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要求;多样化的研发方式组合对突破式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仅有包含研发国际化的组合对渐进式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并且企业吸收能力对研发方式组合与两类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基本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集团的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具有双重效应。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集团与非企业集团隶属公司相比,呈现出不同机制。一方面,企业集团的国际化持续地促进创新绩效提高;另一方面,企业集团减缓了国际化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以国家高新区企业为样本,研究首先发现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但集团公司呈现正向关系,此为企业集团正向效应。然而,集团公司特性对"国际化—创新绩效"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此为企业集团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一家钢琴制造企业的纵向案例分析,试图分析中国企业在其不同技术发展阶段,如何选择与自身吸收能力相匹配的"引智"学习方式,并在两者互动中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研究发现:第一,在企业选择"引智"学习方式过程中,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识别与获取能力—理解与消化能力—转化和应用能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者动态匹配机制为"识别与获取能力—问题导向学习;理解与消化能力—项目导向学习;转化和应用能力—内部前馈式学习"。第二,企业"引智"学习能够明显提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而后者又会影响企业下阶段"引智"学习方式的选择。第三,选择与企业吸收能力相匹配的"引智"学习方式,可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7.
《科学学研究》2021,39(3):471-480
本文通过高技术产业1995-2016年13个细分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两种不同模式的研发国际化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和滞后效应,并分析先验知识水平和人力资本两个吸收能力维度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合作研发型研发国际化长期来看对技术创新绩效促进作用更显著;而技术引进型研发国际化短期内对产品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明显,但是存在阻碍技术创新的可能性,说明直接的技术引进尽管将新产品引入了市场,但对产业技术水平难以有显著推动作用。在吸收能力中介作用过程中,先验知识水平在外部知识内化阶段作用更强,并且对技术引进型和产品创新的中介效应更显著。此外,基于先验知识与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在合作研发型和产品创新绩效之间都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说明学习和知识的有效积累、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是合作研发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国际化已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实现创新追赶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利用2014-2016年879家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数据,针对企业多种国际化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突破传统资源观和学习观,验证企业吸收能力在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及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国际化行为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其中海外人才促进效果最强,海外出口次之,海外研发最弱。2.企业吸收能力在部分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3.研发投入在不同国际化行为与吸收能力间均存在调节作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9.
基于活动理论框架,提出一个联盟企业学习过程、潜在吸收能力与其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联盟中企业"投入中学"只对企业突破性创新起到显著影响,而与渐进性创新无直接相关性;非正式交流的"从他人学"与潜在吸收能力正相关;与不同类型伙伴正式合作研发的"干中学"过程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效果有显著差异;"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学"对企业渐进性创新的正向影响被其潜在吸收能力完全中介,而对突破性创新起到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产业内合作研发中学"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资源理论框架下,建立政府研发资助、合作研发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以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资助不仅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还通过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间接促进作用;政府研发资助对产学研合作研发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企业间合作研发没有显著的影响;产学研合作研发、企业间合作研发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曹裕  熊寿遥  胡韩莉 《科研管理》2016,37(10):69-78
智力资本对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影响,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智力资本构成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表现不同。本文根据面板数据模型和修正的智力增值系数(MVAIC),利用2007-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智力资本及各个要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智力资本投资在企业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对创新绩效表现显著正向作用;人力资本投资在企业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对创新绩效影响较小,在成长期表现为负向作用,流程资本、关系资本和创新资本投资在企业各个生命周期阶段对创新绩效表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在成长期和衰退期,创新资本投资的影响系数较大,在成熟期,关系资本投资的影响系数较大。研究结果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进行创新投资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吴航  陈劲  郑小勇 《科研管理》2014,35(11):77-83
国际化已成为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实现创新追赶的一种重要战略。然而,现有研究对于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国际化与创新的关系机制缺乏关注。本文整合组织学习理论和制度理论视角,探索了国际多样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所有权结构的调节效应,并以中国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企业国际多样化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跨国公司入股正向调节国际多样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而国有控股对国际多样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于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国际化具有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4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跨案例研究,探索了企业国际化程度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突破了传统资源观和组织学习理论对于解释企业国际化影响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局限性,提出国际化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创新资源和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建立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进而提升创新绩效。研究证实了动态能力理论对于解释国际化影响创新绩效机制的理论契合性,所得到的理论模型能够充实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关系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吴赐联  朱斌 《科学学研究》2020,38(6):1142-1152
识别企业技术变迁的关键影响要素及对企业创新能力转化的影响,对于后发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赶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企业创新主导要素决定创新能力序列,进而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假设,构建企业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序列及创新绩效间演化关系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比亚迪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活动及其技术轨道变迁作为研究案例,提炼企业在不同创新阶段促进技术进步并最终实现技术跨越的创新要素组合和能力序列,构建二元创新要素组合、创新能力序列和创新绩效演化的理论模型;最后,从特征性创新要素驱动、协同创新模式转化驱动和创新能力转化驱动等角度阐述促进主新流技术跨越的动力机制。本研究对于企业优化创新要素组合和创新能力序列,最终实现技术赶超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家制造业企业的纵向比较案例分析,本文试图分析中国企业在不同技术发展阶段应该如何选择与其吸收能力相匹配的外部知识获取模式,并在两者互动中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从而实现能力追赶.研究发现:在企业选择外部知识获取模式过程中,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演化(识别与获取能力—理解与消化能力—转化和应用能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者动态匹配机制为“识别与获取能力—企业并购”、“理解与消化能力—企业合作”、“转化和应用能力—引进专家”;企业外部知识获取能够明显提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而后者又会影响企业下阶段知识获取模式的选择;选择与企业吸收能力相匹配的外部知识获取模式,可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理解中国企业通过外部知识提升自身创新绩效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的研发活动,监测、追踪、学习、转移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提升自身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本文对过去20年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领域的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从研发国际化的动因、影响因素、区位选择、进入模式、组织形式和创新绩效等6个方面进行框架性研究,分析了中西方学者既有研究的特点和缺陷,比较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研发国际化行为的差异,同时为未来学术研究指出5个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政府创新补贴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府创新补贴逐渐成为企业研发资金的主要外部来源,但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仍然模糊。根据医药制造业企业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在考虑时滞效应的基础上运用STATA12. 0构建静态回归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政府创新补贴的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性质和不同规模企业中的差异。研究表明:政府创新补贴会显著促进当期的研发投入,并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国企和小规模企业中表现更显著;政府创新补贴对未来一期的创新产出呈正U型关系,这种关系在东部地区、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企业中均显著;政府创新补贴对未来一期的财务绩效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小规模和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显著。研究结论对我国政府合理制定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和医药制造业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瑛玫  史琦 《科研管理》2019,40(6):86-99
大力发展创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目标的一部分。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极为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也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本文以2012-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基于现代产权理论分析了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其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非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高于国有企业;进一步,产权性质作为调节变量影响着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整体竞争力偏低、关键技术缺失的困境.继续扩大技术投入,提高创新绩效是实现高技术企业向创新驱动型发展的必要途径.采用1995-2016年高技术产业17个细分行业数据,考察自主研发、技术改造2种不同技术投入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自主研发投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对创新绩效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改造增长相对缓慢,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不显著;同时投入自主研发与技术改造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明显大于单纯依靠自主研发投入;在各行业中,自主研发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最大,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用最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改造投入效果显著,其他行业技术改造投放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徐丹  于渤 《科研管理》2024,(3):113-121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地区突破发展瓶颈,开辟创新增长赛道的关键支撑,也是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立足创新价值链视角,基于组态思维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以我国30省份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区域创新基础及环境的协同作用下,专业化与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知识生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三阶段创新绩效的复杂影响机制与差异化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驱动知识生产与技术研发绩效提升路径包括“多样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综合驱动型”三类;(2)驱动成果转化绩效提升路径包含“专业化高技术产业集聚主导型”“开放环境下专业化集聚-创新基础协同型”“环境支持下要素拉动型”以及“政府引导下研发人员弥补型”四类;(3)三阶段区域创新驱动路径的差异性在于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类型及研发人员是否发挥核心作用;(4)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各阶段创新绩效提升路径呈现不同特点,体现为核心主导要素的差异化激励效应。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打开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过程作用机制的“黑箱”,为我国各地区寻求更适配的阶段化创新路径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