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与“即”在语言运用中经常被混同而误用。其实,这两个词是根本不相同的。从读音上看,“既”读作“jì”,“即”读作“jí”,读音并不相同。从意义和用法上看,两者相差更远。“既”,可属副词,是已经的意思,如:“他去天津是既成事实,改变不了。”可属动词,是完了、尽等意思,多用于书面语,如:“食既,徒步而归。”也可属连词,常与“且、又、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文献大量激增的今天,为了方便读者,学术期刊登载的论文前,大都附有文章摘要,但也有的用的却是“提要”、“内容提要”、“本文提要”等说法。“摘要”(abstract)的含义,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214——1976(E)中有的明确规定,它指的是一种对文献内容精确而扼要的表述,不加注释和评论。提要是不是等同于摘要呢?笔者试从三个方面略述管见,祈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谈谈编目工作中的“提要”撰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要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以来,许多目录学家和学者评价一部书目质量的高低,往往视其有无提要和提要的写作水平。清代目录学家张之洞曾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比作得知学问门径的良师,鲁迅说它“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提要》,记述和评介了4千余种古籍善本书的版刻特征及其源流、作者情况和参考价值,成为读者查找古籍善本和了解其内容首先要利用的一部书目。写得好的提要目录,“其价值不低于任何学术论著。“提要是简明扼要地解释题意,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揭示文献内容,评价学术得失的方法。”运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电视创作界,还是电视理论界,有两个概念经常混淆,有两个片种较难区分,这就是“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有时电视报上明明刊登的是“电视纪录片”,而收看时屏幕上却又出现了“电视专题片”的字样;有时明明接到的是“电视专题片研讨会”的通知,待到会场看到的却是“电视纪录片研讨会”的会标。难道,“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同一片种会有两种称谓?如果“电视专题片”不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两个片种又经常混同?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这两个概念亟待理论的辩析和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与”,“及”是从文言釆的,口语里很少说;“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带一点方言色彩。在普通话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和、跟、同、与”都有两种作用。比较:(1)水仙和腊梅都开了。(2)他和我说话呢!在前一句里,“水仙”和“腊梅”的地位是平等的,“和”字的作用在于把这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这个“和”是连词。在后一句里,“他”和“我”的地位不平等,“他”是“主”,是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6.
杂文,是带有文学特色的一种议论文。从杂文议论的话题来看,大致有这么两种:一种所议是“事”,一种所议是“理”。因而,我们也就可以把杂文分为这样两个大类:一个是“说事”的,一个是“说理”的。  相似文献   

7.
顶真(又称“连珠”)和回文是两种比较有趣的修辞方法,但绝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无聊的文字游戏。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意思有它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顶真”与“接力赛跑”有着某些相似的地方:第一个运动员拿着接力棒跑上去把棒递给第二个运动员,第二个运动员接过棒再跑上去把它递给第三个运动员……这种把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一句句首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修辞方法,在修辞学上称作“顶真”。  相似文献   

8.
北京晚报1984年12月11日二版的一则消息中写道:“1983年她的老伴因病去世,临终时老俩口商定把积蓄中的一万元捐献出来.”这里误把“两”写作“俩”(读间Liǎ)了.“两”是“二”的意思,属于数词:“俩”是“两个”的意思,它兼属  相似文献   

9.
马瑛 《中国广播》2008,(9):57-58
提要是对广播新闻内容加以提示的简短文字,是广播新闻必不可少的“脸面”。广播新闻要先声夺人,提要就是“先声”,其在广播新闻中的传播作用显而易见。说得准确点“提”出的新闻“吆喝”得好坏,直接影响广播媒体的传播力或收听率,所以广播工作者应充分发掘提要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特点,让其成为发挥广播媒体传播力的支点,帮助我们改善、  相似文献   

10.
杨保军  陈亚楠 《新闻界》2012,(18):79-80
这是毛泽东关于新闻事业与经济基础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的俗称。这一观点他在1957年的讲话和文章中两次提及并做了叙述。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将他写的一篇文章《事情正在其变化》,发给党内干部阅读。在谈到党内知识分子新党员中一部分有相当严重的修正主义思想时,他说:"他们混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他们混同反映社会主义国家集  相似文献   

11.
“词”和“词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有些同志把二者混为一谈。例如: “‘修养’一词在十多年前被作为批判的靶子后,从此销声匿迹。不但报章书刊不敢提及,甚至有些词典也把‘修养’一词一笔删去。好象我们的祖先压根儿没有创造过这一词汇似的。”(《文汇报》1979年 8月20日第4版) “从一个词汇联想到其他”。(《光明日报》1979年11月15日第4版) 上面两例中的“词汇”都用错了,换为“词”才对。这儿有必要弄清一下“词”和“词汇”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王明学 《新闻窗》2007,(2):58-58
电视新闻节目,一般都要先播发“内容提要”。一期新闻能不能吸引观众,“提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提要”是电视新闻的魂,它在一期电视新闻中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超过头条新闻。因此,电视新闻编辑要以编写好“提要”为己任。如何才能编写好电视新闻“提要”呢?笔者在多年的电视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了“选择合理、用语恰当、整体适度、吸引观众”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亿万”即一亿个万,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亿也可读作“万万”,即一万个万。一亿个万和一万个万,差距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可是,我们很多报道中,却把“亿万”当“万万”(亿)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谬误。其实这个问题,报刊载文作过说明,可没引起有些作者和编者的重视。前几年,《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做《在南方,有个亿万富翁》,作者是名家,文章也挺感人,可是错把“亿万”当“亿元”了。1994年第11期《半月谈》杂志里面竟有两处这样的错误:一是《“抠门”的亿万富翁》,二是《从亿万富翁到总理》。这两位“富翁”一个只有6.5亿,一个只有15亿。换算成万的话,一个是6.5万个万,一个是15万个万,离亿个万差得远。著名作家和《人民日报》、《半月谈》这样高档次报刊用错这个“概念”实在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学、图书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都谈到图书的“题跋”,但是对“题跋”的概念并不统一。新版《辞海》中解释为:“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叫跋。”其中援引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认为“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最后归结为:“一般指书、画、书籍题识之辞”。《辞海》的这段释义,等一部分是不很准确的,这里仅以书籍而言,一般把正文前面的称为“序”,后面的称“跋”。黄裳同志在《谈“题跋”》一文中就说“……要谈出些较有系统的意见还是很不容易的,例如题跋与后记之类应该怎样区分就不大说得清楚;又如‘四库全书’的‘提要’,事  相似文献   

15.
词语·词汇     
“词语”与“词汇”是两个很容易用错的词,报刊上经常把它们混同起来。下面是散见于报纸上的几个例子: (1)古人常用“行及奔马”这个词汇来形容善跑的人。(新华日报1983.1.23版《漫话我国古代的跑步》) (2)而这唯一的党委领导人,……不知道农业科学研究为何物,但却很会使用“党委决定怎样”和“这是对党委的态  相似文献   

16.
广播新闻节目,一般先要播送“内容提要”。一条新闻能不能吸引听众,这个“提要”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因此,编写好广播新闻的“提要”,是广播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广播新闻提要不同于报纸新闻的标题。广播新闻提要常常是根据人们谈话的规律和习  相似文献   

17.
杨孟尧 《新闻窗》2008,(6):92-93
所谓“网易式”网络新闻标题,指的是在主标题后加提要的一行题。这种标题的总字数打破了老式标题不超过25个字的常规,并且其提要形式介于提要题和副标题之间,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标题形式。笔者认为,这种标题是网络新闻扬弃了传统报媒编辑规范后探索出来的适合于网络新闻传播的一种新的标题样式,并有可能成为网络新闻标题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论“侃”     
侃的定义“侃”字有两解:一言刚直,二言和乐。当把两个侃字复合使用,就又增加一解:理直气壮,从容不迫。人们常使用的熟语“侃侃而谈”,就是这第三种含义。至于把侃侃而谈重又压缩成一个“侃”字,甚至不仅是指某些人说话的心态和神态,而且是指一种人际交流方式,直到指新闻、文艺等方面的一种流派、一种风格(例如有人称它是广播中的“谈话体”),还把推崇和实施这种流  相似文献   

19.
“你觉得你学习好,就把自己当成‘夜郎’了.夜郎自大,谁佩服你?”这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其实,“夜郎”是“国”不是“人”,这句话中,错把“国”当成“人”了. “夜郎自大”是个成语.汉代班固的《汉书·西南夷传》:“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相似文献   

20.
(一)新闻提要好 毛主席说过。“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即加导语,现在看来特长的文电还应加提要为好。 如这两天(2月1日、2月5日)各报头条新闻几乎都是转发新华社的电讯稿:《江泽民同志视察三晋大地》以及《江泽民同志与党外人士欢聚一堂共商国是》。象这类政治要闻,常常会透露党和国家领导人一些重要指示,新闻的重点应在此是无疑义的,报道一般也比较长。在此情况下怎么办呢?其中的妙法就是加“提要”。提要是使重要的长新闻化长为短的好办法。 每逢此类重要的长新闻发表,读者如无时间细细阅读,那么大致看一下提要,也基本上能满足求知的欲望。这种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上述两则新闻,我看从中央到地方不少报刊照登时几乎都加了提要,此方法看来已被普遍用纳。 以此类推,一些重要的文章,重要的报道,如能从考虑读者阅读的时间出发。适当地加点副题、摘要、提要、编者按之类,这都是方便读者的好办法。新闻的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