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史研究存在着“科学味”与“人情味”;“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不对称问题。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分析,这种“不对称”的产生,主要是实证主义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科学研究活动应是以科学家为主体活生生的社会活动,离不开科学家自身的主观价值判断,更是科学家理性和非理性交织的创造性思想活动。科学史研究应更多地引入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正> 一、从科学史定义看科学社会史的地位科学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是不断变化的。这既能反映科学史自身研究内容的变化,又能体现科学的价值和影响的改变。要想从科学史的定义探讨科学社会史的地位,那就应该着眼于近期的定义,起码应该是本世纪以来的定义。萨顿认为,科学史是有关“客观真理的发现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物质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终结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这个定义中的第一句话是指科学学说史,第二和第三句话是指科学的社会影响以及理论产生的社  相似文献   

3.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方以智“函雅故,通古今”和“尊疑”、“求实”的科学史治学特点。对其科学哲学思想的提出有着重要的帮助,而且他还能以自己提出的科学哲学思想来指导科学研究及科学史工作。这一案例对启发科学史学与科学哲学互动的本土化探索以及促进和加强这两门学科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萨顿将科学史视为人类文明史的支柱部分,主张科学史应该是一部全世界的、完整的综合史,井应证明科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尤其要充分反映科学中深邃的人性,以促进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团结和进步。萨顿的科学史观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由于其方法属于实证主义编史方法,因而难免过于强调科学的细节特征,把科学史变成了“剪刀加浆糊的历史”等种种缺陷,以至于无法完成浩瀚无边的科学史创作工程,也未能达到“写”就一部“人性化的”科学史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伽利略、.笛卡尔到牛顿:新解近代科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证近代科学革命中伽利略、笛卡尔、牛顿三者的思想承继脉络,文章认为,众多涉及近代科学革命的历史描述存在某种夸大伽利略、弱化笛卡尔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揭露了在科学史的描述中存在着“异化”现象,科学史的“异化”源自哲学、心智、政治、地域、媒介上的偏见,而这些偏见在深层又折射了科学历史甚至科学的社会建构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史研究的语境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标志着科学史研究的成熟。本文认为科学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内史方法和过渡时期期的外史方法后,20世纪80年代后走向具有综合化和整合化的语境分析方法。语境分析方法的形成,标志着科学史的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语境分析方法主要有内外史统一方法、“辉格”与“反辉格”统一方法、历时共时方法、科学思想史与科学社会史统一方法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统一方法。  相似文献   

8.
科学争论与科学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科学争论之于科学史研究的意义,介绍了实证论的、社会结构论的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三种争论分析方法。着重考察了SSK争论分析对科学编史学重要而意义深远的冲击。文章从争论分析的视角,对科学史的辉格解释、内史-外史之辩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并指出科学史研究所能面对的“历史实在”,实际上是一种“语境实在”,SSK及其争论分析方法,正体现了一批科学史家把握此实在的某种努力。  相似文献   

9.
朱亚萍 《科教文汇》2008,(34):179-179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相当多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注重的是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处理生物科学史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常常是由教师简单介绍这些生物科学史,然后给出结论,重在让学生理解结论并能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史研究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相对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分析作为人类学核心思想之一的“地方性知识”在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的科学史研究案例,探讨地方性知识的研究给科学史研究带来的变化以及编史学意义,并分析了由于此概念的引进而带来的有关文化相对主义的说法。作者认为,带有文化相对主义特征的引进“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是对多元的历史的承认和尊重,是对其他民族和智力方式之合法性的认同,也更加有益于科学史研究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产生于社会实践,又推动人类文明和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新学科的涌现,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提出一门新学科绝非易事。在世界科学史上,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只有三十余门。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由于创立“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系统学”,使他成为中国科学史上创立三门新学科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2.
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向近代化方向的转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在择要描述徐光启科学方法和阐释其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着力于通过比较中西两个世界,两种科学体系的对话,来深入研究徐光启科学实践及思想在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多布罗夫是苏联科学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创建了科学学基辅流派。他发展了科学技术潜力及其评估方法的理论,提出科研人员优化的理念和科技预测的思想,在他的努力下,乌克兰科学院组建了“科技潜力与科学史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一会议综述2005年7月24—30日,以“全球化和多样性”为主题的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国科技史学会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担了本次大会的筹备工作。科学史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强、跨越性大的研究。随着科学对社会影响的加深和扩大,科学史越来越受到关注,拥有科学史研究部门已成为一个优秀和成熟大学的标志之一,哈佛、剑桥等大学的科学史系就是最好的例证。今天,科学史不仅只是关于人类过去成就的记录,更将为创造美好未来提供指导。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珍视与维护文化多样性,这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是为了确保全人类在新世纪最大地…  相似文献   

15.
去年,国内接连出版了几部西方科学史的重磅著作:大象出版社继续推进着《剑桥科学史》的中译,继两年前译出第7卷后,去年第4卷也完成了。同时,大象出版社又引进了科学史之父萨顿的巨著之一——《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而以“第一推动丛书”享誉国内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则推出了“科学源流译丛”,准备系统地引入西方科学史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一 “哲学……依其本质是关于真正开端的科学,关于起源的科学,是‘一切事物的根’。一门关注事物根源的科学、一门彻底科学的方法本身必须是彻底的,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如此。”胡塞尔的思想终生都导向起源问题,这样说也许并非不恰当。他的早期著作系统阐述了研究“真正开端”的途径;他终生都在发现、重新发现和阐明这些开端及其研究途径,最终,他预示了科学史研究应当遵循的目标。本文的目的就是表明胡塞尔所理解的这些目标与“真正开端”之间的本质关联。  相似文献   

17.
柯瓦雷的科学史编史纲领所具有的现象学色彩本身意味着重要的思想传承,同时也是其深远影响的真正缘由。科学进步源于思想体系更替以及世界图像的变化,这一看法实际上得益于胡塞尔把欧洲看成精神和观念整体的思想。至于频频通过“两个世界“的对比所体现的对于实证主义、客观主义的审慎态度,则更是“生活世界“观念的更为充分和明确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受访人简介 鲍勒(Peter J.Bowler),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历史与人类学学院教授、著名的科学史专家、不列颠学会及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在2004年到2006年间曾担任英国科学史协会主席。他也是流传甚广的((进化思想史》(田沼译)一书的作者,为全世界研究者及一般读者了解进化论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鲍勒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开拓“非达尔文革命”的研究领域,在国际科学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0年8月26日至28日,“传播中的达尔文”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鲍勒教授出席会议并作精彩发言——((想象一个没有达尔文的世界》。会后鲍勒教授接受了采访。  相似文献   

19.
众多古代文化在向近代科学跨越时都遇到了巨大障碍 ,形成了科学史上的峡谷现象。从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分析 ,“科学峡谷”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早期实证科学缺失生产力功能 ;二是古代生产与经验性技术之间相互满足 ;三是社会思想解释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分析了实证科学之所以在西欧形成的特有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20.
刘滢 《科教文汇》2023,(4):177-180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系统地学习科学史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引导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然而当前科学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缺位明显,这与科学史教育资源的不适切有关。数字资源在信息承载量和呈现方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文以问题为导向,尝试剖析科学史教育在中学阶段缺位的原因,接着从挖掘并有效运用数字资源的角度,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以提升科学史教育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