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剧故事《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一个悲剧人物,没有血性,没有情感,没有生活乐趣,连灵魂也挣脱层层的套子离开了躯壳.他的生活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作者通过对他的形象描写,给小说的喜剧色彩涂上了一层悲剧的色调,提醒读者在嗤诮之后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2.
从这两个悲剧性格的人物的生活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悲剧折射出全社会的情况。她们开始觉醒并同命运而相抗争 ,她们的坠落没有使他们的艺术形象受到损害 ,她们是社会的控告者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作为一个悲剧形象在《红楼梦》中已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和描绘,对于她的悲剧在“红学”中早有众多的学者作过系统的分析。作者曹雪芹尽情渲染的宝黛爱情悲剧这一全H的主要情节,给予我门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对这个形象进行研究时,总是众口难于归一说,甚至“几挥老拳”,这就不能不从这个形象的悲剧性质及如何形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4.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精神悲剧。剧中女主人公布兰琪的悲剧结局给观众和评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诸多关于其疯癫根源的疑问和不解。关于她的悲剧命运,评论界观点不一。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入手,分析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正是布兰琪本我和超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红楼梦》中的典型悲剧——黛玉之悲,分析了不同地位的女子的婚姻之悲——宫廷贵族妇女们的婚姻悲剧、富家已婚妇女的婚姻悲剧、千金小姐的婚姻悲剧和丫鬟们的婚姻悲剧,批判残酷的封建婚姻制度,指出了《红楼梦》中一些前人所没有的恋爱婚姻观点,如"一夫一妻""自主选择"等。  相似文献   

6.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悲剧,玛格丽特并不是特殊的,和大多数妇女一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命运得到救赎。本文主要以《茶花女》为例,阐述了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悲剧,希望可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篇名叫《挣扎才能生存》的文章,它讲述了—个因为怜悯而导致的悲剧:一个孩子在观察蛾出茧的过程时,由于觉得蛾出茧时钻得很辛苦,产生了怜悯心,便帮蛾把茧剪开了一个大洞。可是这只蛾由于没有经过钻出茧时的挣扎过程,翅膀没有力,很快就死了。与此同时,它引出了一种对教育的思考,对此我深有感触。现在有一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运用各种办法为孩子选好了一条路,并预先排除掉一切障碍,从而使孩子能在顺境中成长。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  相似文献   

8.
作为早期话剧运动中出现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社,春柳社上演的剧目具有浓厚的悲剧特征,表现在为非常注重悲剧情境的渲染,以突出全剧的悲剧情调;重视悲剧冲突的设置,以展现人物命运的离合悲欢;在结局的处理方式上,打破了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采用西方悲剧中“一悲到底”的结构方式,以追求悲剧效果的惨烈性。春柳悲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戏剧已经初步确立起了现代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9.
身份相同,地位悬殊。王熙凤与李纨的探讨也一直没有停息。一时的得势与失势,看不到是成还是败,但我们从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看到的却是令人哀婉的悲剧。不管是王熙凤的先得后失,还是李纨的先失后得,红楼一书中我只看到了落泪的人生,不管人物处理需要多少文字,我们看中的只是实质,她们有着相同的遭遇,都是受到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摧残的牺牲品。她们上演的是一出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0.
陈伟 《阅读》2006,(6):24-25
陈伟.是我的大名。我的名字比不上金镶玉富贵,也比不上木婉清高雅,但“陈伟”这个名字.叫起来干脆,听起来响亮,一个“伟”字饱含着父母的期盼,是一个让我自豪的好名字。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确立了他19世纪末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的地位。作品塑造了一个纯洁善良,真诚勤劳的少女最终被其难以摆脱的人性弱点,无法选择的命运,资产阶级腐朽的伦理道德逼迫到走投无路,沦为杀人犯的悲剧女主人公形象。那么,苔丝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是命运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2.
"悲剧消亡"思想是尼采悲剧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尼采认为,真正的希腊悲剧精神是一种可以净化人生的审美存在,而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始的理性文化,则彻底地把悲剧葬送了,悲剧的消亡到重生就是"从事辩证法的苏格拉底"到"从事音乐的苏格拉底"的一个历史性的历程。通过希腊悲剧精神的回归,尼采的悲剧美学思想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温斌 《职大学报》2005,(2):97-101
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某种恒定意义的美学属性, 即悲剧情节是一个逐渐加剧的受难过程,悲剧的核心是某种合理性价值的毁灭,悲剧的美感效果是诉诸于怜悯和恐惧基础 上的崇高美,这样,对悲剧的分析和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悲剧自身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陷入道德化审美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悲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和现实斗争研究的科学成果,也是二位导师对美学问题研究的科学成果。悲剧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一个大范畴,既包括历史、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因素也包括美学意义的悲剧因素。然而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因素,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悲与喜是一组矛盾的对立体,从人的主观愿望看,人们追求的是生活的喜悦和幸福美满,但客观现实却难免给人带来苦的烦恼和悲的伤感。不论古今中外,不论社会和个人都会时有悲剧发生,不论来自人为的还是来自自然的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造成人间的悲剧。既然悲剧客观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作为具体、形象、生动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来说,也就不可能回避。被古代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戏曲,无疑更利用其特有的表演形式把人间悲剧一个个浓缩在戏剧舞台上,震撼了一代代人的心灵。凡是看过中国古典戏剧的人都知道中国古典戏曲确实没有如西方戏剧…  相似文献   

16.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与列夫·托尔斯泰名字联糸在一起的传世佳作.托翁在独特的爱情悲剧冲突中表现安娜·卡列尼娜善良的情怀;在复杂的社会悲剧气氛中,塑造安娜·卡列尼娜优美的灵魂.托翁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述了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正爱情的过程和悲剧性结局,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优美崇高的悲剧主人公形象.托翁的卷首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暗喻着安娜·卡列尼娜这一文学形象将象夜空中灿烂辉煌的彗星之光,留给后世读者永恒的惊叹和沉思.  相似文献   

17.
一郭沫若是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他创作的历史剧,绝大多数是历史悲剧。他在历史悲剧的创作方面不只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这些见解还比较系统,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历史悲剧观。郭沫若的悲剧理论是他的史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外悲剧理论家前辈们比较起来,郭沫若的悲剧观具有鲜明的突出的特点。概乎言之,一是它的革命性,二是它的实践性,三是它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8.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人物。本文将从环境与性格两方面入手来分析该人物的悲剧性,进而揭示中国国民的悲剧性。关于阿Q的性格悲剧,本文将重点分析他性格中的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麻木健忘和精神胜利法。本文认为,一个人的悲剧命运是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性格的缺陷共同作用造成的。阿Q就是这样一个悲剧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形象多是扁平性格的,而且过分夸张,在《水浒传》中,潘金莲的符号就是淫妇,而站在社会的历史的角度来看,潘金莲其实是一个悲剧的角色,那么,潘金莲的悲剧命运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造成她命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容姿美好,出身低贱;反抗大户,被嫁武大;钟情武松,无情被拒;偶遇西门庆,终成悲剧四个方面论述了潘金莲悲剧命运的一步步生成;从内因:反抗的性格和外因:封建制度社会文化的压迫两个方面分析了潘金莲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巴尔扎克创作的《幻灭》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形象——吕西安,这样的青年正是由于经不住各式各样的诱惑而导致了自己人生的悲剧。虽然今天和当时的法国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但是当时青年的悲剧以及悲剧产生的原因对今天依然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对吕西安这一形象进行深度解析,探究吕西安这一典型青年人生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自身原因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