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长期以来,教育学界在对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的理论进行解读时,大多把它视为改进教育或改造社会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这样的理解就无法把握马克思为什么要把"教劳结合"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从实践出发考察问题,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或世界观的转变是比较恰当的。一切从实践出发,需要我们从存在论或生存论的角度来重新理解马克思"教劳结合"的旨趣:感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意味各种能力在感性活动中的"显现"。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把"教劳结合"视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思想转变 ,这两次思想转变都与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社会实践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马克思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将现实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旧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影响 ,在起初曾错误地从人的抽象本质出发 ,把工业、异化劳动和分工作为前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基础。要真正超越旧哲学 ,就必须找到新哲学的全新的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而这个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就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革命实践及现实生活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并创立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是与其还不够成熟的生产劳动理论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自产生之日起,不同的哲学家对历史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作为哲学现代转向的重要根基。历史主义成为研究问题的重要原则与方法。马克思哲学是哲学转向的一部分,其在运用历史主义的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分析,阐述了他的历史主义方法及其内涵和本质,比较了他的历史主义与以往历史主义的不同。在现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解决了历史主义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揭示了被本质思维掩盖的“历史”自身,为现实生活世界寻求确定性依据,为作为人类理想生活的共产主义寻找必然性,在历史与实践的客观性上弥合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历来是思想家和教育家思考并试图回答的基本问题。但是,一般说来,对于人的全而发展,往往是从“人的本质”、“人性”出发来进行讨论,唯有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出发,从而对人的发展问题第一次作出了全面、科学的解释,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相似文献   

5.
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创新之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主题的转换,从关注自然转移到关注人,以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或者是创立了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把实践引进认识论,把实践理解为沟通意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的中介,等等.这些理解并没有正确地、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创新.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实现了哲学出发点的根本转换.旧唯物主义是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直观唯物主义或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实践,即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价值论思想在我国的研究还是相当滞后的,很多价值理论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而马克思哲学价值论的当代意义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而,探讨这一理论的当代意义,确实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马克思哲学价值论为重建价值哲学提供理论依据,打开了考察世界的价值视角,同时对当代价值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去理解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真正的哲学内蕴就在于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创造和生成着属人的世界。马克思正是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并赋予实践以特殊的内涵和意义,第一次真正地将哲学的视域拉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现实中不断发现未来、从实践中不断生成理想、在运动中无限趋近终极实在的本体澄明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三位一体,其本体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是唯物史观,其理论归宿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特征,既是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的根本特征,也是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而这些思想均蕴含在马克思的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相似文献   

8.
作者十几年来坚持对卡尔.马克思哲学给予了“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主义”的解释,受到了诸多同仁的批评。该文综述了我国50多年来哲学界中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遭际,并答复了诸位同仁的批评,最后坦白了自己是怎样从“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论”到“以心为体”的“实践心本论”,承认了自己犯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可能错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本性之我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的本性 ,不是科学的认知性掌握方式 ,故它不是科学的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思维观 ,而是人道评价性掌握方式。通过对实践的人道批判 ,将马克思哲学“意义”化、“价值”化、“人文”化、“理想”化、“境界”化、“人格”化、“自由”化、“未来”化 ,故认定马克思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而是人道主义的现代形态 ,即实践的人道主义或完成了的自然·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公民思想是伴随马克思思想的嬗演而阐发的,有清晰的运思脉络和价值含蕴,其人文关怀和实践指向一以贯之。从“现实的人”出发,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公民”与“市民”二元分离导致的人的异化,在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中,以“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作为其理论宗趣,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中,实现对公民的提撕和超越。马克思公民思想的致思理境高远宏阔,既具反思现实的批判功能,亦有变革现实的理论魄力。  相似文献   

11.
“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价值观念,历来被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所追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哲学作为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哲学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的哲学思想相当丰富,他对哲学缘起、哲学范围、哲学本性等方面的思考内容 有着自己特有的看法。他认为哲学源于怀疑,源于人们对智慧与真理的追求;哲学的范围则包括哲 学世界、哲学分类和哲学发展等;哲学的本质应该是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13.
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人性问题上,经验论和理性论分别从自己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感性人性论和理性人性论两条人性理路,但西方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在人性理路上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只是他们人学理论倾向上显示出的一些特点,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的阐释,都有着理性的特征,理性人性论是西方近代人学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熊十力对牟宗三的生命格范与思想智慧的影响是极大而深远的 ,在牟宗三的一生中都有明显的表现。熊十力的思想智慧是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来源。因此 ,熊十力对牟宗三的心路的开启之极是无人可以企及与代替的。牟宗三对熊十力的继承是忠实地批判继承 ,牟宗三所继承的不是熊十力的哲学系统 ,而是熊十力的哲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 ,牟宗三是熊十力衣钵的传人。但是 ,牟宗三青胜于蓝 ,在学力与睿识上远远地超过了熊十力。牟宗三在生命格范与哲学智慧上继承、高扬、拓展、推进与超越了熊十力。  相似文献   

15.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玄学,作为中国哲学独具魅力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魏晋社会这块特殊的土壤上发芽、生长起来的,同时,它也折射出了时代的特点。它的产生,是儒道之间一次大的思想冲突,也是儒道之间一次真正的融合,是当时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与斗争的必然,同时符合了社会各阶层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6.
教练工作需要正确、先进的教练哲学。文章对“运动员第一、取胜第二”这一教练哲学的实质、哲学涵义、如何建立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引起教练员对自身教学活动引起重视.并进行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代表人物之一的叔本华一直以来被誉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但通过完整地探讨其哲学思想,不难发现其人生哲学中蕴涵的思想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中的一些观点是相当深刻和精辟的,甚至对当前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不仅是近代以来少有的自成体系的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家。冯友兰哲学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理学体系就是他的教育哲学。冯友兰教育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主张新学代替旧学、系统地提出自己的大学理念并试图创办成功的大学、倡导教育应该"为学术而学术"和"为人民服务"、重实践行、提出"无形教育"的重要思想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划分既有时序上的展开性,又有时间上的重叠性,具有各自明显的特色。影响冯友兰教育哲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过其自述的"若惊道术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的社会原因外,还有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和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探讨冯友兰教育哲学思想既是冯友兰思想研究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9.
《离骚》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一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二是事物的对立统一,三是生与死的冲突与归一。这种蕴含于诗篇中的哲理,虽与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表现方式不同,但同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