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鲁迅小说的整个审美世界中,女性形象占有一席特殊的显赫的位置。鲁迅以其独特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既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的全部内涵,鲁迅侧重挖掘她们性格的缺陷软弱和致使自己失败的内在因素,体现了鲁迅对历史的悲剧思考。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品主题的深邃意蕴 ,丰富的象征性 ,措辞的艰深多义及含蓄晦涩的语言风格 ,加之 2 0世纪末对鲁迅的“众说纷纭” ,都增加了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时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 ,引导学生全面、深刻、正确地阅读鲁迅作品 ,吸收并继承鲁迅宝贵的思想、文化精髓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与鲁迅思想性格及创作的关系 ;关注鲁迅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关注近一个世纪以来对鲁迅的评论。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多以为李清照是一个极为柔弱的女子;学术界虽有提及其“丈夫”气概的。但主要是从艺术风格立论的,偶有注意其个性之坚毅者,又认为这只是其性格中次要的一面。文章从李清照一生中部分事件来论证其性格中占支配地位的乃是坚毅刚健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形象。她们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或强悍泼辣,或善良朴实,或经受过新思潮洗礼,但她们坚决的抗争都以失败作结。鲁迅先生以清醒的认识,深刻揭示出积淀的封建意识对人们灵魂的强大威慑力。  相似文献   

5.
辨析 "丁玲信 " 事件对鲁迅与沈从文的影响,及其后的微妙关系和相互评价,揭示鲁沈精神性格相通处与美丽处.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不仅从现代思想史的意义上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点,而且在叙述学的层面开创了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现代小说应该在过去之事、现在之事、将来之事中穿越.这种表现形式既意味着<狂人日记>的多重意义的空间,也隐含了鲁迅复杂的思想文化性格组合.  相似文献   

7.
汉尼拔是电影《沉默的羔羊》四部曲中贯穿出现的人物,他以文质彬彬的杀人恶魔而闻名,他乖戾性格、嗜食人肉、凶残暴力的一面又有"潜意识"在引导着他。用精神分析法从"潜意识"、"梦"、"恋母情结"三个角度来对汉尼拔变态的性格和行为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人物。本文将从环境与性格两方面入手来分析该人物的悲剧性,进而揭示中国国民的悲剧性。关于阿Q的性格悲剧,本文将重点分析他性格中的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麻木健忘和精神胜利法。本文认为,一个人的悲剧命运是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性格的缺陷共同作用造成的。阿Q就是这样一个悲剧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一) 鲁迅和郭沫若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两位巨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照千秋的两颗明星。他们生前虽然未尝一面,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的革命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且先不说别的吧,仅从郭老步鲁迅诗韵写的几首诗来看,也就可以窥见一斑。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左联五位青年党员作家李伟森、柔石、殷夫、胡也频、冯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散文《无常》中曾说到,乡间“下等人”所喜爱的“无常”(“无常戏”的主角)有这么一个重要的性格特点,即“理而情”。值得注意的是,这来自民间露天戏剧舞台上的“无常”戏似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信息:“无常”的这一性格倒与艺术的禀性暗合。我们认为,鲁迅、茅盾的农村题材创作就充分体现出了这样一个道是“无  相似文献   

11.
子君(鲁迅《伤逝》)和蘩漪(曹禺《雷雨》)是五四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道德,寻求女性的自我实现.两人在身份、性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的情感故事均以悲剧结局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奇才,学界对他性格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乐观旷达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人生的苦和内心的苦。事实上,苏轼的生平遭遇及宗教信仰都包含了苦难因素,但是饱受苦难的苏轼词却在表面显得旷达,这又跟后天性格及佛教对其影响有关。佛教伴随着苏轼一生,苦难也一直伴随着他,佛教"八苦"在其词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新课的导入要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以及教学时间、学情反映、外部环境等而变换,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及阅读学习的兴趣。本文就《孔乙己》一文,搜集、设计了十例导语略作浅析,以就教于同仁。1.巧设悬念。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依据选入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分析作家笔下的看客形象——概括为四方面:愚昧昏庸的看客,空虚无聊、盲目跟风、麻木健忘、冷漠得甚至残忍的看客,畏强凌弱、懦弱卑怯、忍辱屈从的奴才性格的看客,狭隘保守、盲目排斥、自尊自大,既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也是封建思想的卫道者的看客。  相似文献   

15.
亚雷是《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形象,一个肉欲主义者,花花公子。对于这个人物,作者从他与苔丝的关系和反复交往中读出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在他后来的“弃恶从善”和“再次堕落”中,又渗透出了某种人性的东西——良知、真爱。  相似文献   

16.
现代许多作家童年时拥有过保姆,这种保姆现象构成了保姆文化,它和现代作家的思想及创作有着密切关系.保姆对作家的思想、性格、文化爱好及创作倾向等多方面产生了影响,同时还构成了作家的创作原型.现代作家中,鲁迅、巴金、曹禺等都不同程度受保姆文化影响,对这个问题不能忽视和漠视.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看客这一集国民性格中麻木、冷漠等精神于一体的典型群体人物形象,他运用以喜审悲的艺术手法,从对民俗文化的剖析入手,对看客这一形象进行了深入地刻画从而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使看客这一形象具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8.
鲁迅指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既有鲜明的主导性格,同时,作者又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物性格加以刻画。褒中有贬,贬中有褒,褒贬结合。对于肯定人物,以及作为主线,但对其性格缺陷,亦不加以掩饰;对于否定人物,则以贬为主,但也善于挖掘恶中之美。他们带给读者以极大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9.
陆京梅 《阅读》2011,(9):21-23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曾说过:"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了。"可见,成功的语言描写总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如何使语言描写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呢?写好提示语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20.
王鲁彦是我国继鲁迅开创乡土文学之后的一位最积极的乡土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主要以唤醒乡民的自我意识、创造新思想为创作方向,并通过对民风民俗、乡土风情为创作背景,塑造一系列独具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及乡村的历史发展景象。对此,本文从传统文化背景、外来文化背景及新形势背景出发,对王鲁彦小说创作中的乡民性格及其表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