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不断提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健康传播也向手机端转移,"移动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健康传播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丁香医生"的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微传播矩阵为例,探析移动医疗背景下的健康传播。研究发现,丁香医生的微传播矩阵具有即时方便、信息多样、关注情感需求的优势,也存在用户隐私安全隐患、科普信息通俗化不足、传播形式欠佳、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项传播活动都处在一定的传播生态环境当中,健康传播也不例外,其作用力的指向是健康传播周围的环境;与此同时,周围的环境也反过来影响健康传播。本文将从传播原生态,内生态,外生态三个层次分析健康传播在微博这一新兴自媒体平台上的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增长为个体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层面实现了"元创新"和"微变革",也进一步敦促健康传播等公共传播事业接受新媒体时代的科学检验和民主训练。本文以健康传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信息飞沫化"、"传者去中心化"和"大众生活社交媒体化"等公共传播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对健康传播经典范式——"知信行"的重新认知为起点,提出因应挑战的方案,是实现从宣传到对话、从信息流到关系网、从利益共同体到价值共同体的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4.
孙志伟  郑琨 《今传媒》2013,(5):63-64
在"微时代",城市文化传播应依据微传播的种种特征,依托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介,探索符合"美丽中国"发展方向的微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微传播时代正在显著影响和改变传统村落的传统价值和文化生态。借助新兴传播技术及微媒介平台,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微传播媒介以及现代文化进行协商、融合,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成为保护传统村落、复兴乡村文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6.
李琛 《现代视听》2011,(10):51-53
本文以传播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金鹰节自2000年落户长沙,这10年以来的发展变化,此届金鹰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并探讨了产业生态和文化生态对金鹰节的影响和作用,指出只有电视传播生态健康发展,这只"金鹰"才能越飞越高。  相似文献   

7.
郭智卓 《新闻世界》2014,(4):159-16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媒介社会职能的完善,新媒体生态下的健康传播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新媒体环境对健康传播的消息来源、方式、内容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健康传播在这种媒介生态下,从突发事件、常态传播,以及传播工作者三个方面展现出了新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传播理念、传播模式、传播媒介、传播主体四个方面,从而构建出健康传播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吴杰 《东南传播》2012,(11):93-95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电台……似乎一夜之间,从"微"不足道开始大行其道,人们惊呼"微时代"的来临,这是对信息传播的一次颠覆性革命,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传统媒体,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无不开始研究"微传播"的奥秘,引入、借鉴、融合,新闻的发布、话题的制造、品牌的塑造、微传播开始发挥出非同寻常的能量。本文将结合当下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微传播(主要指微博的传播形式)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能给大家产生共鸣、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微传播对转型期社会的言论生态及中国政治生态的影响,其在官民沟通和影响公共事件进程、凝聚公民社会力量等方面的高效性,都促使我们对微传播视域下公民社会形成的媒介助力进行研究。本文从公民社会形成的媒介场域特性;公民社会微传播的媒介内容特质;微传播语境下公民社会塑造的思路与路径三方面,论述了公民社会形成与作用机制的微传播媒介特性。在微媒介赋权的过程中,媒介信息自由与信息控制、发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张力,一个介于公民和国家之间,公民积极参加的社会活动领域正日渐形成。  相似文献   

10.
贾静文 《新闻窗》2015,(3):76-77
微传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微传播是指以微博客、手机短信、彩信、飞信、QQ、MSN、户外显示屏、出租车呼叫台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狭义的微传播是以微博客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微博客为媒介的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1我们在这里采用"微传播"的广义定义,依据这一定义,如今流行的社交软件微信已然是微传  相似文献   

11.
实证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下公众选择不同传播渠道产生的"自我卷入"程度不一:短视频、微博(或微信)、新闻类APP等移动新传播渠道给公众造成的恐惧感更为显著;电视(或广播)等传统渠道更能影响公众的应急反应,让公众主动采取防护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和积极应对;但公众在权威信息、疫情进展上对电视(或广播)等传统渠道的期望值更高。主流媒体应从把控信息源头、创新表达形式、布局好舆情监测机制、做好媒体议程设置等四个方面来提高自身公信力,提高公众对主流信息的"自我卷入"程度,以防范可能出现的"信息疫情",维护社会秩序健康稳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国潮"视域下的主流话语意涵与表征分析,指出"国潮"主流话语囊括着鲜明的国家空间场域与当代时间实践,体现着正在孕育的一种新形态文化,即由商业消费文化表征、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内隐、当代年轻时尚风潮及主流媒体形塑的新型国家文化潮流。"国潮"视域下主流话语有其独特的动力空间,"国潮"行动主体具有实践的广泛性和多元的参与性的特征。"国潮"语态体现"国潮"认知和实践者共同的主动行为和态度指向,应积极争取最广泛的"国潮"行动主体,以"流行"为载体,打造"亲民态"和"年轻态"的传播语态;采撷民间网络场域的创新元素,发挥主流话语整合功能,促进"国潮"转型升级;重视"潮际"互动效应,建构人类新文明的文化交流语态。  相似文献   

13.
中文光学期刊《中国激光》致力于建设包含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编辑各种元素的学术交流“生态圈”,以学术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期刊的发展.通过优化栏目设置方向、策划特色专题、建立和维护高水平审稿专家队伍、拓展以期刊为核心的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等品牌活动、策划走迸实验室系列活动、大力推广优秀论文和利用社交媒体传播等策略构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生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期刊学术质量快速提高.认为中文学术期刊应根据自身现状和特点,为学术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追求长久、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莫梅锋  刘欣 《新闻界》2007,(4):14-16,43
本文结合《超级女声》个案实证研究"传受合一"传播模式。试图构建一个既能清楚客观地揭示"传受合一"的内在机制,又具普遍指导意义的"传受合一"传播模式的现实框架。  相似文献   

15.
潘祥辉  王炜艺 《新闻大学》2020,(1):72-85,127,128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传播思想强调,人应当是传播活动乃至所有生命活动的中心,人类的一切造物都不应凌驾于人类自身之上。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成员,弗洛姆将对人性的心理分析和对纳粹极权主义及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批判有机结合,并在"诊断病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本主义的解决方案。弗洛姆认为,在法西斯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只能通过一种不健康的方式来逃避孤独,个人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是扭曲的,"偶像崇拜"和"机械趋同"就是这种病症的典型表现。只有通过"爱"与"劳动"及对传播方式的改造,建立人和人、人与自然及世界的自发联系,实现"健康的传播",才能真正克服孤独、焦虑和异化,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当今时代,20世纪弗洛姆的传播思想仍然值得我们珍视。从"人本主义"出发,最后回归到"人本主义",即是弗洛姆传播思想对当下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06年6月,《读卖新闻》主笔渡边恒雄在社论中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提出批评,认为日本应对历史问题做出彻底的反省,要处理好与中国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关系,否则日本将难以成为一个成熟国家。这就是所谓的“渡边现象”。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对上述媒介现象的舆论、政治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了考察,进一步分析了《读卖新闻》的“转向”对中日外交关系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06,18(5):347-348
针对某些科技期刊(如医学、生物学等期刊)研究性论文的结尾普遍采用"讨论"而不是"结论"的现象,对"讨论"与"结论"的概念及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并指出:在一般情况下研究性论文的结尾应该是"结论"而非"讨论".  相似文献   

18.
“慎言”是儒家传播思想的一部分。“五常”[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言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约束,规定了儒家“慎言”[2]传播思想的内在属性。儒家思想是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系,其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要求君子言论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吕熙  汤洁  余琳  于长谋 《编辑学报》2011,23(4):298-299
透过日本核辐射危机引发的“抢盐”闹剧看科学传播的问题。认为科技期刊可在突发事件的本质释义、举办专题、新闻媒体和民众的意识建设上寻找突破口,借此契机使科学知识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伍玲 《编辑学报》2009,21(5):458-460
从管理学角度介绍了"练编""习编""精编""尚编"的特点.认为编辑部在缺编、缺财等状况下,在充分明确岗位责任的前提下,要实行"精编"人才培养计划.介绍"精编"的"三级提升":编辑基本功的提升,与作者、读者情感交流的提升,事业观和价值观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