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离不开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法学学术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法学学术体系包括法学知识体系、法学理论体系和法学学术评价体系三大方面。法学知识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而形成,并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发展而完善发展;法学理论体系包括法的一般理论、部门法理论和法学交叉学科理论,发展法学理论体系关键是理论创新;法学学术评价体系对法学研究和教育至关重要,要在评价标准、评价机制等方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法学学科特点的法学学术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超学科的核心思想是克服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中由于学科分类、专业分工导致的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从而有效地解决社会需求的、重大复杂的问题;学术大众化是以学术化大众,是学术最终走向社会实践和应用的回归,扭转了学术与大众之间的不协调关系,更加强调固化的学术话语体系的转变,科学研究要给予大众参与途径,最终实现科研成效服务社会大众的目的。为了顺应知识社会化的迅猛发展,达到知识社会化发展与科研评价并行一致的效果,超学科与学术大众化理念下的科研评价改革突破了传统科研评价模式下侧重以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同时更加重视学术大众化的理念,对于现行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因其不同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范式,在促进知识生产和创新的同时产生了明显的非学术影响.在我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评价还存在着对非学术影响的概念界定模糊、评价方式尚未完善、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评价交叉学科研究之非学术影响的有益经验,我国应以设立专业的交叉学科研究评价委员会、分阶段评价交叉学科研究、多元评价主体联动评估等改革措施为着力点,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评价机制,以强化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导向,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研究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理论体系和代表人物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主要指标之一。文章以李龙教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成果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揭示了其学术视界的内涵:中国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策源地,教育技术定义是由“领域、本体、理论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一个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由“理论框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构成,教学设计是一种由“宏观、中观和微观”构成的三层架构体系,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应遵循“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模式。其学术视界关注教育技术史、教育技术哲学和教育技术文化观研究,体现出文化自觉的学术研究特征;其学术人生诠释了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激情的学术人格特点。文章认为,文化自觉是一种进行时,未来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文化自觉要更加关注研究取向、研究实效和研究话语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一些大学正致力于研究型大学建设,并依据一定"标准"极力提升科研水平,或增加学科门类,或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将研究型大学视为以科研为主的大学或学科多的大学或研究生多的大学。这些理念和做法与大学的本质属性相悖,无益于研究型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大学。学术型人才是以知识创造为本位的人才,既可能是研究生,也可能是本科生。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别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施专业教育,学术型人才实施学科教育。  相似文献   

6.
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改革发展进程.我们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深入把握学科特点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即服务实践需求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探寻自身学科逻辑以推动成熟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形成、完善学科建制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规范化建设;在强化理论实践交互生成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即聚焦重大问题以演绎归纳生成学术成果、拓宽学术视野并扎根各学科研究生教育领域、呼唤多角色主体参与以打造学术共同体;在立足中国本土立场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话语体系,即推动适度借鉴与自主创建统一、坚持文化自信、争取国际认知和认同.  相似文献   

7.
一流学科成就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注重围绕内涵发展学科。哈佛以法治、民主和自治的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保障,以形成卓越学术共同体作为理念先导,在尊重学术权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院系的办学自主权,紧密围绕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和研究生教育等内涵推进学科发展。哈佛经验表明:构建卓越学术共同体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办学者需要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围绕形成大学制度、办学理念和学科组织逐渐提升整体办学质量;作为系统工程,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在运行机制;学科发展需要保持忧患和竞争意识;办学者应与时俱进地理性审视大学文化传统与学科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制度改革必须立足于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符合学术本位的大学逻辑;现代大学制度即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制度体系;从普遍所指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是以大学内在的学术价值为本、以满足其外在的社会价值为辅的制度体系;从具体涵括而言,现代大学制度包含了普遍与本土元素、正式与非正式约束要素,而这俱以学术本位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思想的提出,为交叉学科发展打开了思路,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体制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之间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相互借鉴是转变学术研究方向、提高学术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但是,高校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仍然存在理念、形式和制度等方面的缺陷,严重制约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交叉学科互动借鉴组织模式为交叉学科研究的借鉴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载体。交叉学科发展的所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得到解决,基本路径和研究范式包括:厘清诉求学科的现有理论和方法的现状;寻找被诉学科类似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研究被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的排异性;探索交叉学科研究借鉴实证模拟、验证与规律。  相似文献   

10.
学术自由视野下的大学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学术自由的发展体现在大学"自由学术精神"的发展和大学"学术人"的自由发展两个方面。以学术自由来观照大学的发展,就是强调应以学术自由为大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最高价值取向,要将学术自由作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价值标准体系,以学术自由为根基来运作和引导大学的改革与实践,统整大学的规模、效益、速度、结构、质量等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跨学科领域,妇女学的历史与高等教育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的兴起均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以多学科研究起家,进而强调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并最终凭借不懈的努力在大学里成功获得建制。不过,比较吊诡的是,高等教育学虽然是源于"大学研究它自己"而诞生的一门新学科,但在今天妇女学对于整个大学改革的影响却远比高等教育学的影响要大。究其根本,妇女学在学术目标设定、制度基础构建等方面都较高等教育学要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2.
作为智能化社会的学科基础要素,大数据正在驱动着高等教育系统的范式变革。美国普渡大学一体化数据科学首倡计划发起的跨学科学术组织变革,强调以跨学科学位项目与学科交叉课程、学科会聚研究计划与研究团队、服务性学习数据社区与主题工作坊、产教融合的数据科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高校数据科学教育生态系统。值此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战略契机,以"数据+"引导多学科会聚和教育模式创新,打造面向真实世界的数据科学实践社区,建设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快培育大学生数据思维和校园数据文化,将有助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创新力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决定创新力的重要因素在于高等教育制度,而我国的相关政策在激励创新方面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中美学术成果产业化、交叉学科及研究型大学的制度建设进行比照和探讨,在展示了美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的同时,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面对学科间交叉融合日益密切的时代特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分析了特色行业大学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意义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特色大学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举措:以优势学科为主体,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与行业结合紧密和特色学科的优...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vidence-based model (the I3E model) for embedding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EfS) within a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This model emerged from a doctoral research that examined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and change processes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to build EfS into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The researcher aimed to learn from real practice through acting as a facilitator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fS within an interdisciplinary group of academic staff members. A critical friend position was also acquired within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to implement a programme which attempted to embed sustainability withi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The I3E model identifies four overarching components that can support universities in their aim to embed EfS within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These integrated components are: Inform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about sustainability; Engage the different university stakeholders in the change proc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 Empower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o make change happen within their sphere of influence and action; and Embed sustainability within existing university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变革背景下的远程教育研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程教育研究必须在中国社会变革背景下,置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面对远程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现实挑战,远程教育研究要从研究历史进程中探索远程教育发展规律,要在分析发展趋势中明确远程教育发展方向,要在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中破解理论和现实难题.广播电视大学没有高水平的远程教育研究,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大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学体系层次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已经并仍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大学体系的层次化从性质上讲,也是高等教育制度多样化的一个方面。所谓“层次化”是指高等学校的多层构成成为大学体系的基本特征。一个国家大学体系以及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过程的本质特征与方式是影响大学体系层次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大学体系层次化的意义主要在于高校分层、目标分化、办学分类、评价分级。  相似文献   

18.
大学本科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理学院本科教育以及数学课程建设为例,首先分析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发展目标、策略与成果,然后归纳了数学课程建设的特色:(1)开发梯度与广度兼具的数学课程体系;(2)设计多样化的学位主修与辅修项目;(3)大力发展跨学科课程;(4)基于研究与循证的教学方法改革;(5)以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为目标的课程管理.最后揭示了对中国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教育科研在高校科研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学科知识科研一样是高校科研发展必不可少的。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着强烈的紧迫性,其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衔接中学教育改革,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夯实学生公共基础知识,全面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素养。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策略包括: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积极参与教改课题的研究;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20.
Despite its popularity in education studies literature,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is mostly considered outside the multitude of social forces that drive education reform. This has contributed to a mythologiz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and lead to assumptions about the necessity of its intervention into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 This research construct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by exploring a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vestigating discourse about interdisciplinarity in science education policy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socioeconomic context for this reform movement. In particular, Louis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as material force, his conception of the spontaneous philosophy of scientists, and his theses on the ideological nature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are foundational to this critique. Althusser's contributions allow for critical reflection on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the effects of promoting it throughout scientific enterprise. View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education through this critical lens allows for demarcating the ideological narratives of reformist discourse from the intended outcomes of reform. This investigation elucidates the intervention of interdisciplinarity as an ideological force governing the reproduction of scientific labor, with intended downstream socioeconomic effects, such as shifting science labor from the public sector to private industry to accommodate for austerit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analysis advocate for historical materialist methodolog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critical education studies, while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ideology in socioeconomic re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