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六盘水(六枝)方言声调的基频、音强和时长进行研究。把该方言声调的实际情况客观地描写出来,为六盘水(六枝)方言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根据实验结果,六盘水(六枝)方言声调的实验调值为阴平55,阳平31,上声54,去声13。  相似文献   

2.
昆明方言是云南的官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以往学者对昆明方言单字调的研究均为传统的“听音笔录”法,本研究首次在“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声学实验的方法,借助语音分析软件Praat,探索到昆明方言的4个单字调:阴平(33)阳平(31)上声(53)去声(41);在老、中、青三代及不同性别昆明人的单字调比较中,发现昆明方言的声调格局存在年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平凉地处陇东,其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声母共有25个,韵母共有32个,在二字组连读变调上也存在与普通话不同的地方。其中,“重重型”组合皆以后字的单字调类为条件,而“上声+上声”“阴平+阳平”中前字皆由长降调变为短降调,而在“阴平+阴平”中前字由降调变为升调,充分体现了西北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唐代长安话有五个声调,其特点:阴平调低平;阳平调低升;上声调高平,音长短;去声调次高平,音长长;入声调为促调,有[-p]、[-t]、[-k]三种韵尾。《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是指因部分去声字在六世纪末的秦方音中还未完全消失[-t]尾而产生的局部相似现象,到八世纪“去声为入”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长安话声调间的差异表现在音高、音长两方面,音高和音长共同起着区别声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怀宁方言高洪片单音节声调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传统的听音、辨音的方法研究方言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实验手段对怀宁方言高洪片的单音节声调进行研究,得到高洪片单音节声调的调类和调值为:阴平41,阳平35,上声325,阴去52,阳去32,入声45。  相似文献   

6.
长入说质疑     
王力先生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上古的用韵现象、中古某些字的去、入两读现象及谐声字中的去、入谐声现象得出的上古有“长入”声调的提法值得质疑,理由是:一,根据中古去、入声字在《诗经》用韵和《说文》谐声等材料中的使用比数及入声与平、上声的关系看,长入说的论据并不充分。二、无论是《诗经》用韵还是《说文》谐声材料都表明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要比与入声的关系密切得多,长入说只注重了去声与入声的关系,而没有正确对待去声与平、上声的关系。三、在汉语语音史中,相配的入声韵与阴声韵发展到入声韵消变为阴声韵时,两者对应的韵母中必有一部分不能完全相同;调类相承的同音音节,其韵母的发展结果一般也是相同的。而“长入韵”发展到中古消变为阴声韵后与其原所配阴声韵的中古音韵母一一相同,这说明它在上古不是入声韵而是阴声韵。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都是这么归的。自金国在北京建都以后,国势日强,宋王朝迁都杭州,偏安一隅。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向北京。元、明、清三代都在北京建都,汉语的发展必然形成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趋势。元周德清在总结元曲的韵律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原音韵》,明确地指出了汉语声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已经变成近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了。其分化的规律是:清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阴平,浊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阳平;清声母的上声字仍为上声,浊声母的上声字归到去声里去了。入声的韵尾-b-d-g脱落,按声母的清浊和韵母的不同情况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形成了汉语的新的的声调系统。到了今天现代汉语,这个系统已经相当的稳定了。  相似文献   

8.
大同方言里存在着大量的四字式熟语,内容广泛,结构凝炼,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它使话语更生动,更风趣。本文收录了七百余条流行于大同一带的四字格,每一条先作简要的解释,然后举出例句。对于有几个义项的四字格,则分别释义,举例。四字格按照其首字在大同方言的读音,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等五类排列,每一类再依据首字在大同方言中的声母排列。  相似文献   

9.
云南武定方言中的是非问和正反问主要分为K-VP问句和VP+咯/么两种类型。其中,K-VP问句不是固定、静态的问句,不能简单地将其划为是非问或者正反问,且K-VP问句与VP不VP也不共存,但云南武定方言中却存在与K-VP问句兼容的是非问;"格是+VP"结构具有焦点标记及提示预设的功能,强调紧跟"格是"的成分,预设对话已知信息。这与《汉语方言"FVP"疑问句式的研究》一文的研究结论相同。  相似文献   

10.
"咸安普通话"是咸安人所说的一种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即咸安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介于标准的普通话与咸安话的方言之间的一种过渡语。本文以湖北省咸宁市方言语音最具典型特色的咸安区方言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咸安区方言声调进行分类并与普通话对比找出咸安普通话的声调系统偏误,归纳声调偏误种类,总结归纳咸安人学习普通话声调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它的基础方言大致分为七类: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六盘水地处贵州省西部,六盘水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其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与普通话非常相近,例如:声韵调系统与普通话大部分相同,部有bpmfdtlgkhzcsjqxφ等声母,声调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四个调类,词汇、语法结构方面差异更小;因此,六盘水人与外界交流,一般没多少  相似文献   

12.
"F+VP"式疑问句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其源头主要有二:一是上古时期所存在的三种表疑问的问句形式①VPneg②VP+Prt…③VPnegVP,至中古时期,呈现出句式A4:F+VPneg+(Prt);二是上古时期另一个主要表示反诘而非表示询问的句式F+VP+(prt),这类问句成为现代汉语方言"F+VP"疑问句式的另一源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世说新语》中动词作定语为研究对象,穷尽性搜集了有关用例,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V+N;V+之+N。而"V+N"结构所占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甘肃静宁方言的指示代词进行细致的描写和说明,旨在为西北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文章指出静宁方言的指示代词由近指和远指两个系统构成,远指代词内部根据指代对象的不同又有所区分。另外,静宁方言还较多地继承了近代汉语中的某些代词。  相似文献   

15.
把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成新词是现代汉语共同语和方言共有的一种构词方式。泸州方言名词的后缀(suffix)十分丰富,《泸州市志》在第六章方言第二节词法"方言名词后缀"部分记述了部分泸州方言名词后缀。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在形式和意义两方面与普通话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泸州方言名词后缀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方言语音最具典型特色的咸安区方言为研究对象,针对咸安区方言声调系统的偏误语音,分析偏误语音形成的原因,并与普通话教学相结合,针对偏误语音形成的原因,探索针对咸安人学习普通话声调的教学对策,以更好地帮助咸安人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7.
从《笨花》看方言词语在小说中的表现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建中  唐健雄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1):124-126,136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明显带有冀中方言特点,特别是方言词语的频频运用,使小说的乡土气息更浓郁,历史氛围更凝重,人物形象更鲜明,为<笨花>增添了"笨"色,也显现了作者语言风格的变化.方言词语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对象,文学创作中运用方言词语须得体适度,<笨花>为小说写作恰当得体地运用方言词语提供了一个颇有研究借鉴价值的文本.  相似文献   

18.
"子"尾是汉语方言广泛存在的构形手段之一,它往往显示出方言语法的特色.研究"子"尾可以揭示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法差异.在描述、分析、归纳天水方言"子"尾在方言点的语音形式和实际读音,以及"子"尾的构形功能和语法作用,并比较了天水话和普通话"子"尾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王仁紡《刊谬补缺切韵》第一种,即敦煌本王韵,世称"王一".因其残缺较甚,195个韵中只有53个韵小韵字没有残缺.本文通过歌韵和去声部分对"王一"残卷和"王三"反切进行比较,得出王一和王三大体相合.并对姜亮夫先生提出的"王一"反切用字与《广韵》合者十之九提出质疑,通过去声"王一"、《唐韵》和《广韵》的比较,可以看出《广韵》的反切用字并非与"王一"合者十之九,而与《唐韵》相合者甚多.  相似文献   

20.
雅安位于四川的西南方向,是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雅安话属于四川方言但由于各种原因在语言语音、词汇方面和四川方言是存在者一些差异,本篇主要研究雅安方言的声韵母特点、词汇特点,以及雅安方言和四川方言区别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