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新世纪急剧升温的"国学热",与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反传统中的糟粕和融合先进文化这两个方面颇为相似,理性"国学热"的发展路向也在比较中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2.
孔子从道德意义上将人界定为"道德人",人只有在道德上实现了自我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理想的人格就是"君子",而政治理想就是由"君子"成为为政者,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生理想,由"道德人"转变为"政治人"。而在历史长河中,由"道德人"成为"政治人"的理想建构从未实现,最终演变为政治人通过修身成为道德人,再到为政者自吹自擂为道德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在是历史的吊诡。  相似文献   

3.
胡适在五四时期参与的文学论争主要有两类:新文学建设论争和文化政治论争.新文学建设论争中,胡适以学者的态度、试验的精神倡导"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创作、理论虽不乏幼稚和欠缺,但推进了整个新文学运动发展,胡适本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整理国故"论争为代表的文化政治论争中,继续秉持学者作风的胡适却成为新文化的"叛逆".此间胡适论争角色变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思想、学术的倒退,而是时政潮流选择的变化,文学和文学论争的标准常常是在文学之外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高启诗歌了解"诗可以观"的目的在于找到高启诗歌中反映其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政治、军事等问题的元素,从而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本文介绍了"诗可以观"的内涵及高启的生平,分析了其诗歌中反映诗人个人漂泊际遇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问题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中期"纯诗"理论的提倡者们曾试图指出他们的"纯诗"主张与自"五四"以来的"国民文学"理念并无矛盾。他们的这种辩解固然具有一定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反映了他们跻身"新文学"主流、获得"合法性"的强烈愿望,但是,"纯诗"与"国民文学"在语言取向、审美取向、价值取向等诸方面都具有难以规避的深层张力与深层悖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发扬“五四”精神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扬“五四”精神迈向新世纪等方面,论述迈向新世纪需要继承“五四”运动光荣传统和发扬“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中所倡导的五四精神是当代青年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五四精神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也是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源泉。作为当代青年应当通过用先进思想指导实践、用理想和信念迎接挑战、用知识和本领勇担重任来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争做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文学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它关乎如何认识民族文学成熟独立的历史起点,也是文学史家把握文学自觉的多元动态进程、进行历史分期的理论基础。近30年来,围绕这一"鲁迅问题"的论争,这一命题则始终被视为只有单一内涵的"文学史问题"。因此,论争陷入了"各种观点自圆其说,不同观点相互对立"的僵局。要打破目前的学术僵局,让看似各自对立的不同观点,"各居其位,各是其是",必须转换学术思路:首先,从"文学史"回到"文学史哲学",在全面把握先秦以来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前提假设"所蕴含的复杂内涵作一番学理反思和逻辑洗炼,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理论参照系;然后,再由"文学史哲学"回到"文学史",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内涵和特点做出准确界定,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延陵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代白话诗人,在新诗创作、外国诗歌及其理论译介、青年诗人培养等方面均做出积极的贡献。他的诗作处处洋溢着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五四"时代精神,除此之外又有很多超越"五四"时代的诗学旨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创作实践及生活等方面所秉承的自由精神,这种创新的自由精神贯穿在其诗歌创作及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对于"五四"启蒙初期的诗人来说,这一主张无疑是伟大的、值得钦佩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宣传十八大精神特别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宣传和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主阵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之一,如何及时有效地把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要精神和内容贯穿于"概论"课程之中,是所有"概论"课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五四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和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和探索的优秀素材。分析"五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性,通过发挥思政课教师作用、丰富校园"五四"文化、拓展学习形式、挖掘"五四精神"内涵等方面入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注入新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其科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三贴近"原则,构建以"三贴近"原则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它在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和内容的变革之外,还呼吁革新教学方法。研究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旋律教学"的教改为例,深入剖析思政课融入"旋律教学"的价值意蕴、内容重构和趋势展望,力图打造有理论高度、有情感温度的思政课堂。  相似文献   

15.
一百年以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由其催生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当代市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但是随着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死灰复燃,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历史观。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以"五四精神"还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当头棒喝是为十分必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五四精神"强化红色理论教育、积极宣传弘扬五四精神,以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总命题,并断言"知识分子改造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随着"工农兵方向"的确立,阶级斗争观念上升为审美的主旋律,人性也遭到阶级划分。就当时批评界对"毒草"的种种诟病来看,显然,文学规范的确立者认为,非无产阶级的人性,绝对不属于无产阶级人物的"真实"内心,因而是必须予以清除的。于是,诚心归顺,但又尚未完全泯灭其主动性和个体性,受着复杂的现实人生"蛊惑"的作家们陷入了尴尬的难局……  相似文献   

17.
诗的本质是"气"。而"气"的实质为"力",形式为"流"。现实生活与主体精神交汇而成"气"。"气"由诗人个体调节而组织成诗,进而构成诗的特殊的时空。诗的目的、评价与创造,全由"气"从根本上决定了。  相似文献   

18.
"两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线,但由于其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变革的滞后等因素,"两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两课"教师应认真分析其问题所在,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两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改善并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大学院"制改革本质是教育"去官僚化",它与当今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在目的与手段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虽然"大学院"制改革受到政治环境等的阻力未实现历史使命,但对当今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去行政化"改革需要在政府定位、发展需求、遵循规律、法制保障、思想传播等方面从"大学院"制改革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90年代"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论论争的一极,"文体净化"论强调散文文体的纯洁性、独特性,它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文体的历史演变、五四散文的创作传统及五四散文理论思想的发展,它的目的旨在维护和强调当代散文的艺术标尺。不过,倡导者在对艺术散文文体进行规范时,还应及时把握90年代散文母体中新的成长点——思想随笔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