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青少年体育网络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体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严峻形势,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体育。家庭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学校是青少年体育的主阵地,社区是青少年体育的拓展空间。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形成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合力,积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阐述了体育游戏的主要特征,剖析了体育游戏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社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在体育游戏中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社会化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文化的深层影响以及当前的社会、文化、教育等背景下,家庭教育中体育教育明显不足,从体育学科的视角对家庭体育教育进行补偿,将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针对家庭体育教育缺失、青少年健康问题、家长控制方式的变化以及家长职能的弱化等方面探讨实施青少年家庭体育补偿教育的必然性,并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社会支持以及家庭教育的体育教育优势以及补偿教育体制的全面性等方面阐述实施青少年家庭体育补偿教育的可行性,以期为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已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主要包括对青少年生理机能、心理发展、学业上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等影响。本文在分析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负面影响的基础上,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等方面寻找对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减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实现健康目标,通过对期望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社会生态模型的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家庭视角论证了整合理论的可能性,提出了将家庭环境层面与个体心理层面相联结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为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提供了可执行的路径:(1)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需要将家庭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无缝连接,树立父母正确的锻炼信念是关键;(2)支持性的家庭体育行为环境是动力;(3)促进性的家庭体育物理是保障.三者激发了青少年锻炼动机,实现家庭体育环境与锻炼动机共同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保证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可持续性,进而切实改善青少年的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比较法,对美国《青少年运动国家级标准》与我国家庭体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美国社会与家庭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角色与作用,提出了我国家庭体育可以向美国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青少年心理的整体特征,分析了竞技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并分别指出社会媒体应对出现的竞技体育现象多做一些科学合理的解释,并强调这种现象只限于此项体育运动,切实担当起通过竞技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责任;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家庭应努力营建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并做好示范。  相似文献   

8.
从人的社会化过程谈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每个人由出生到生命结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社会化活动,而青少年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时期。此时接受的以体育教学为基本途径和组织形式的体育教育,对社会化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和改进。  相似文献   

9.
家庭结构缺损、家庭教育失职,使家庭不能或不完全能给予子女起码的情感满足和必要的正常社会化教育,由此导致家庭中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出现障碍、社会规范的内化产生偏离。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地位无可取代,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地控制、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文献法,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家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发现家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主要来自三方面:家庭成员的影响;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家庭社会背景的影响.就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军事体育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军事体育发展的历史根源与军事体育的发展轨迹力求寻找军事体育的发展规律,为军事体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理论依据,让军事体育在体育的大家庭里发挥更大的作用,丰富群众体育与学校的内容。军事体育的社会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对学校体育乃至社会体育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军事体育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军事体育与一般体育的融合将会为体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家庭体育奠定儿童终身体育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 ,进行了家庭体育开展对奠定儿童终身体育基础的研究。结论表明 :实施家庭体育是培养儿童终身体育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 ;是强身健体 ,开发儿童智力的有效途径 ;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 ;对奠定儿童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对河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河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体育综合素质评价方面还有待完善,尤以体育知识方面的测评体系为代表。为此,儿童青少年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综合素质评价尚不完善的问题。通过专家和体育教师的讨论,对标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了适合水平一至五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并采用百分制评价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知识水平。所构建的“体育知识测评体系”主要从运动人体、体育运动营养、体育运动保健(健康促进)和体育运动安全(损伤/伤害)4个方面测评相关知识。本“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测评结果显示,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知识水平总体较好,但尚有进步空间。“体育知识测评体系”的构建意在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对于学校教育改革、学校体育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丰富、完善体育教学过程和提供方法学参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运动员社会化的外界环境建设理念进行研究,提出把坚持以运动员为本作为运动队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运动队组织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协调发展为运动队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对运动员社会化实行统筹兼顾作为运动队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实现运动员可持续发展为运动队建设效果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运动员与同龄人一样面临着社会化问题。作为从事竞技运动这一特殊社会职业的运动员,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又有其特殊规律和要求。本文从5个方面论述了运动员职业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从预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等方面分析了运动员社会化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公共服务视阈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文献资料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公共服务背景下我国城市体育组织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之一;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基础。研究对如何完善公共服务背景下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建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枢纽式管理体制模式;实施社会体育组织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支持体系;优先扶持管理类核心组织发展;突出社会体育组织专业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动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动机特征首先是以满足实用、安全等为基本需要;男性青少年在追求体育知识技能与展示运动才能方面具有更加强烈的动机,女性则更加希望体育消费能满足她们爱美的天性;13-17岁城市青少年在体育消费动机中更多显示出满足美感、追求时尚的欲望且存在更多的从众心理;18-25岁青少年对体育消费品的实用价值和价格低廉有强烈的消费动机;东部城市青少年对于追求价格低廉、品牌效应、购买便利及个性发展方面高于西部青少年。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学校体育“社会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哲学基础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代的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结合我国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指出学校体育的“社会化”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当代教育的本质。在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体育深入改革的形势下,学校体育的“社会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访谈法对我国青少年篮球传统校的产生背景、曾经的历史使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结论中指出,青少年篮球传统校应当顺应时代的召唤,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转变青少年篮球传统校重心,变竞技性社会功能为健身性社会功能,以促进篮球运动普及来发展篮球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