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满子先生的书上海的何满子先生,我没有见过。但我喜欢读他的书。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给我不少启发。我敬重他的为人。我有何满子先生的三本书:《狗一年猪一季》、《中国酒文化》、《古代小说艺术漫话》。也不知为什么,我看何满子先生的照片,再看书,就觉得清洁、清醒、清爽。现在,混浊、混乱、混沌的人和书,都太多了,就更看重何满子先生的书。而且,不仅自己常翻出来读,也时常向朋友们推荐。我知道年轻人大多有躁气的一面。而真正喜欢读书、沉下心来写作的年轻人,尤其少了。还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东西,就开始自我膨胀;还没有学会建设,就已经在着手破坏了。信息资源多,诱惑  相似文献   

2.
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  相似文献   

3.
《文字学概要》引书指瑕蔡永贵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裘锡圭先生的学术著作《文字学概要》(以下简称《概要》),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一本文字学著作,也是近些年来我读得最多的一本书。早在读研究生期间,此书还未正式出版,我就曾捧着讲义本《概要》,先后在西安和北京两次听...  相似文献   

4.
韦泱 《出版史料》2010,(2):87-89
书话,作为散文的一种写作形式,时下已日见式微。而我时常会从书架上,轻轻抽出一册姜德明先生的书话集,悠闲地翻阅。这随意翻翻,就翻出了颇多感慨。作为散文领域的前辈作家,姜先生执著这一文体写作已六十多年了。1949年天津解放前后,还在学生时代,他就于《天津日报》《新生晚报》《星报》等发表散文随笔。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得到一本名为《乌拉特原生态调查》的书。读了其中的一篇,就放不下手,越读越有兴趣。几天下来我一口气读完全书。这是一部新闻采访原始记录的汇集本,是值得一读、读后会引人思考的书。《乌拉特原生态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是人民日  相似文献   

6.
《书旅寻梦录》是欧阳广先生以回忆录文体,记述他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人生之旅。书刚出版,他立即寄送我一本,并希望能提些意见。尽管当初尚不知道要开该书的研讨会,我还是认真地读了一遍,并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徐雁先生编成新著《书来话长》,要我写几句话。这可是给我出了个难题目——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可说的话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为好,就由他的书名想到了“书来谊长”这个话题。屈指算来,与徐雁交往已有二十六七年。虽然在我的友人圈中,尚有半个世纪的旧识,但像这样因书订交,与书共进,可谓“书来谊长”的,除了蔡玉洗、王稼句先生,就数徐雁为最久了。作者在编入本书的《“有味诗书苦后甜”》一文中自述:自一九八四年北大毕业以来,写作并发表在报  相似文献   

8.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分感觉的。比如,有的书读之痛快淋漓,拍案称奇;有的书读之哀婉忧怨,夜不能寐;有的书读之如沐春风,润物无声……读李克荣老师的散作品集《有梦的红气球渐渐飘远》正如后,给人一种春风骀荡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编纂中的作用有六个方面:主持《总目》分类,主纂总叙、类序,主纂案语,安排排列顺序,修改提要稿,主持《总目》校勘工作。《总目》本为乾隆时代的一部官书,周积明先生将它变为纪昀的私家著述。笔者从原始材料出发,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体现着其目录学的成就,其自撰《玉台新咏校正》体现着校勘学的成就。此二书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献学思想,并进行逐一剖析,正确评价纪昀文献学思想,有助于研究纪昀的文献学理论与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常人说“十年磨一剑”,我这个笨人的这把“剑” (《中国美学之旅》)可整整磨了二十年。 写这本书,缘起于最初自己想读这类书。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出版,别人不知怎样,对于我这个毕业不久的大学文科生,却不啻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迫不及待地买了来,兴冲冲地当然也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紧接着,就是想找一本 《中国美学史》读读。寻来找去,我才知道,当时只有《中国文学史》,根本就没有中国美学史之类的书籍。“文革”期间,我又偷偷读了一遍《西方美学史》,仍然是似懂非懂的,但阅读《中国美学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我当副刊编辑12年,虽说还不是老编辑,但点点滴滴有了一些体会。我常在心中问自己:什么是编辑?于是想到赵家璧先生的《编辑忆旧》,想起茅盾先生的《我在商务印书绾当编辑》,甚至还想起新近编的《编辑家辞典》里的许多值得敬重的前辈。然而,他们都是名人。名人并非起初就是名人,但毕竟成名了,距离似乎就遥远了许多。那么就想离得近的,我的老师和同事,但终究因为离得近,看得过于明白,反而什么都说不出来似的。有一天读到任大霖同志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的“爷爷”当了40年编辑,编的书可以摆满一只大书  相似文献   

13.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体现着其目录学的成就,其自撰《玉台新咏校正》体现着校勘学的成就,二书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献学思想。本文对此进行逐一剖析,以期正确评价纪昀文献学思想,总结研究纪昀的文献学理论与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值得出版者一读的好书———读《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有感●陈晓东我是一名出版行业的新兵,近日借得一本由美国著名出版家贝利著,中国著名出版家王益先生译的《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一书(1995年10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这是我读过的众多有关出版书籍中印...  相似文献   

15.
在我与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中,每每回忆起我在湖南省出版局工作期间的往事时,我总会想起文艺界的许多新朋旧友,其中有不少是在延安时的老朋友。他们对我工作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永远不能忘却。每当我沉浸在往事思念联翩之中时,一个久经考验、饱经风霜、乐观开朗、慈祥和蔼的形象,就会活现在我的眼前,她就是丁玲。 1935年秋,我在上海投身革命。我喜欢读书,读马列的书,读左翼社会科学的书,读左翼文艺的书。就在这时,我读过丁玲的《田家冲》和《1930年的上海》,这是我第一次读丁玲的作品,后来  相似文献   

16.
牛僧孺的《玄怪录》,长期以来未见传本,《四库全书》只在存目里著录了一卷残本。因此郑振铎先生曾据《太平广记》辑录得佚文三十三篇,汇集出一个残本,刊于《世界文库》第十卷。六十年代我在北京图书馆见到了明陈应翔刻四卷本《幽怪录》(幽字,宋人避玄字而改),书中收故事四十四篇,与《百川书志》所载相符,惊喜不已,就抄出了一部分它独有的佚文,准备校补。过了十几年,我才把《玄怪录》全书进行了校点.交中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在编发作家赵金禾的中篇小说《先生耐寒不耐热》时,我就冲动着,想写个随感与作品一同发出,但因时间紧,终没能如愿。然而,这个作品后来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放过我。一次,遇上梅、赵两位好朋友,随手递来香烟后,他们竟这样逗趣:“抽,不抽白不抽。这烟说不定就是‘先生’收接的两条烟中的一部分。”有些读者见了我,寒暄时,也打趣地问:“彼先生近来还安好吧?……”听了这些,我当然明白,这是他们读了赵金禾的《先生耐寒不耐热》后在借题发议论,在表现一种欣常作品的愉悦。  相似文献   

18.
《国学典籍阅读要义》一书包括吴孟复先生的《古书读校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版)、《训诂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4月版,1984年7月第2次印刷)和《古籍研究整理通论》(台北贯雅文化公司出版,1991年11月版)三种书,现在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合成一本书出版了。  相似文献   

19.
读了《中国图书评论》1987年第4期伍杰同志关于评差书的意见后,深有同感。他说:评差书既要得罪人,又比较费劲,要字斟句酌,滴水不漏。难就难在这里。现在就让我来做一次吃力不讨好的笨伯吧!  相似文献   

20.
书缘     
佛教有一句话:“凡事随缘皆有味。”人生在世,似有“冥冥上苍”授以某种缘分。对我来说,便是与书之缘。 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四五岁时,叔叔把我放在他肩上,教我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时不识字,只是背。长大了,才知道是两本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上中学,上大学,皆因喜欢读书,取得了自由出入阅读室的“特权”。常常是下班后管理员将我锁在书库中让我自由地读书。因为这种便利,我浏览了大量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在岷县一中读了王云五先生主编的“万有文库”,在兰州大学读了馆藏的大部分世界名著。这些意外的收获,未曾料想成为我后来从事编辑工作的一项雄厚“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