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明清两代,士人的休闲意识浓厚,休闲观念独特。这种对休闲生活的认同意识造就了不少隐逸之士。士人休闲思想的美学意味主要表现在对"休闲人格美"的认同上,其内涵就是心不竞物、淡泊名利、悠游自适。士人的休闲文化活动高雅脱俗,除了旅游、赏景、看书、写诗之外,还有歌咏、下棋、书画、音乐等方式,均富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念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每次转变都与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密切相关。盛唐时代兴盛的禅宗,无论从生活行为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对当时的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便是山水诗审美观念的转变。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以“游”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赏”为主;盛唐时代,则以“归”为主。虽然不能排除在盛唐以及此后的山水观念中有多种审美情趣并存的现象,但是作为一种美学情趣,人们所追求的正是以王维为代表的那种“清空”、“无染”之境。  相似文献   

3.
"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半生踪迹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吴伟业通过山水形体寄寓了诸多人生感悟:写心之作摅忧发愤、感怀寄意;写情之作清空澹远、遗世独立。吴伟业诗艺高超,善写幽情,他能把个人情志有机地融入自然外物,形成自己独到的审美情趣和造境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先概述香港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再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现象,香港当代社会生活的画卷,眷恋祖国山水、缅怀故土亲人,探寻生命价值、人生意义,表现艺术见解、审美情趣等方面评介香港当代散文的内容与特色。  相似文献   

5.
北宋是中国近世社会的开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举制,完善、成熟的科举制意味着平民士人进入政治舞台。不同于魏晋门阀士族,科举出身的士人没有门第可依,必须寻求出身相同、理想相同的同道作为政治基础,这是一种自觉的士人共同体的建构,也形成北宋政治突出的一个现象:结盟与朋党。士人跻身仕途的途径是科举,科举考察的是文化,因而北宋士人大多博学多识,以“文”著称。他们建构政治共同体的主要途径也是“文”,具体表现为集会、酬唱、书信等形式。“文”包含审美,这意味着他们在建构政治共同体的同时也在建构审美共同体。审美共同体在范围上要大于政治共同体,在政治上他们因为不同的政见而分裂为不同的派别,但在审美上表现出共同的趣味。身处唐宋变革的转折点,北宋士人以他们卓越的文化素养和强大的审美能力,建构了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高校体育文化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心理素质,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观念等几方面,分析了体育文化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澳门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域状况,澳门文学的发展进程要比内地缓慢。澳门当代散文在70年代开始勃兴,80年代逐渐形成高潮。西方文化与澳门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渗透,从而形成澳门当代散文的鲜明特色:熔铸强烈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世俗民情、伦理道德、生活情趣;寄情山水,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审美情趣,获得精神慰藉;艺术手法和语言习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在医学院校承担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培养良好医德人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可是在很多医学院校《大学语文》的授课存在着教材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文章就《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大医精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国内华兹华斯研究自兴起之初就与比较方法联系在一起,善将华氏自然诗与中国传统山水田园诗作比较,将前者的基督教、泛神论宗教哲学背景与后者儒道杂糅、佛道融通传统互为对照,以寻求华氏浪漫主义与山水田园诗人的避世情怀、审美情趣之间的投合,而相对淡化其诗歌背后的人性、理性、神性思考。不足之处:比较范畴的局限,有待突破华兹华斯/陶渊明的比较模式;有厚此薄彼的本文化中心论倾向;某些关键性概念尚待辨析。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装饰设计中人们追求个性化的设计理念。使用类型的空间功能要结合地方审美特征进行针对性设计、本土文化要与时尚审美情趣完美结合、以人为本的实用功能要与审美功能结合。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是大学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为主体”和“教为主导”的原则,运用文学形象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最终成长为美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2.
李渔的作品传入日本长逾300年。大部分作品被翻译、出版,部分作品被改写为"戏作小说"。李渔作品在日本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日本民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李渔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正是这些变化使之获得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扎根于日本文化。李渔作品在日本的传播经验为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关注审美教育,注重学生审美学习、感受和评价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审美观念与情趣,提升其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进而达到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本文从文化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及其意义,通过创设真实语境,引导学生体验英语文化,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从而促进其语言文化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元代民族关系复杂,汉人地位低微,士人以隐逸为逃避社会政治的手段,寄情于山水之间。这却暗合了艺术创作的求美本质,也使元代山水画具有了以下特点:士人成为主要的画家,追求高远而不落俗套,绘画中心远离京都,在力求古雅的过程中发现并弘扬了南方画派。  相似文献   

15.
根据社会发展进程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本文根据我国"中和"养身观,结合以往相关研究和经验总结,分别提出了运动审美能力对大众生活质量影响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认为通过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审美人格等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可以提高大众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刘知白以独特的贵州山水创造了风格特异的“泼墨大写意”山水画风格,深刻反映了贵州的地域自然精神,并达到一种审美文化的高度,使自己成为一位极有价值的山水画家.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社会转型、利益调整、文化多元等诸多挑战,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影响在逐渐削弱,而大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诚信意识缺失、公民道德实践不足等问题。对此,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创新和发展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调研结果显示,开展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关键是要在"学什么"和"怎样教"两个基本问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艺术精神,不是以人物作国对象的美为满足,自然的水方是其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把山水自然视为独立的观照对象,使人与山水完全融合,是由于“虚静”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论”结果。庄学的这种上虚静审美方式,不仅培养了魏晋文人对山水的审美观念和旅游意识,使使他们亲近自然,喜爱山水,因而出现了文人结伴集体旅游的热潮,而且也必然渗透于当时的山水旅游文化中,当人们把它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时,使出现了山水  相似文献   

19.
广告写作中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广告写作的文化品味和审美价值,激发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于广告宣传产品的认同,刺激购买行为。为此,在广告创造过程中,必须遵循广告美学的有关原理,如形象美、动态美、情感美、异质美等。  相似文献   

20.
王蓉 《阅读》2024,(31):30-33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涵养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文章以特级教师虞大明执教的《在柏林》一课为例,提出了涵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经典小说教学视角和教学路径:引导质疑,激发审美兴趣;巧用对比,促进审美理解;挖掘留白,点燃审美想象;甄选结尾,深化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