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舆情,是围绕某个事件所反映的网民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基于此,以群体性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为我国传媒和政府机构在群体性事件中处置网络舆情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不断跃升,网络舆情日益受到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的重视.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服务的专业机构、公司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8,(6):56-63
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系统,媒介、网民、政府等舆情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舆情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社会协同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发现,媒介、网民、政府存在不同信息偏好,网络媒介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网民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态度倾向存在差异,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出现在文化体育、企业财经和教育舆情事件中,网络动员现象在环境、食品安全和文化体育舆情事件中更为普遍;政府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干预时效、干预方式不同,少有事件能推动政府政策修改。社会现实是舆情事件产生的土壤,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传播的动力,社会管理者应该在把握网民心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介特点引导舆论,确保网络舆论场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分析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对舆情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遵循以下基本模式:议题性质需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成为舆情源头,主流媒体成为扩大事件影响的主要推手;议题的发掘和真相追寻是维系舆论热度和恒度的保证;公众通过舆论施压和抗争性行为倒逼涉事方回应民意,舆情由此逐渐消退。本文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或涉事机构应由浅入深地持续发布信息,政府应充分发挥网民智慧,开展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数量激增,多元思想激荡,网络舆情突发高发,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理面临压力。本文基于对舆情案例的分析,归纳政府在应对和处理时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强和改进应对网络舆情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形式与方式剧变,舆情风险极易扩大蔓延。过往针对传统媒体、PC端为主的舆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针对当前舆情爆发快、性质界定难、交互式传播、网民观点杂等特点,本文提出,首先要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信息采集、过滤、传播路径分析、网民情感挖掘等;其次,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实行舆情的分级、分类处理;最后,借助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案例库,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推演所在机构的未来舆情的敏感点与爆发区间。  相似文献   

7.
李静  谢耘耕 《新闻界》2020,(2):37-45
本文基于2010-2018年10600起舆情事件,考察了事件本身属性、媒介传播、网民参与及政府干预对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多元分层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1.环境和文化体育类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较高,反腐倡廉类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较低;因为大型活动和科技发现引发的舆情事件传播热度较高。2.由传统媒体、网络新闻首次曝光的舆情事件热度较低。3.出现第三方、网络谣言、网络动员的舆情事件热度较高,意见领袖的出现对网络舆情热度没有显著影响;网民舆论倾向性非常正面的舆情事件传播热度较高。4.网络舆情事件中如果国家部委进行了干预,则舆情热度较高;政府干预的时效性越差,网络舆情热度越高;政府采用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回应的舆情事件热度较高,利用对外公告或文件回应的舆情事件热度较低;政府干预级数与网络舆情热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刘宁  周宇豪 《青年记者》2022,(19):50-52
本文基于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考量网络舆情中利益相关主体的情感表达和实践。政府机关坚守网络舆情治理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加强调协同治理;网络媒体机构要摒弃纯粹的商业思维,利用新兴媒介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理念,践行“有为”和“善为”;对于网民而言,提升网络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刘华金 《青年记者》2017,(26):35-36
G20峰会落户杭州,有助于提升杭州的国际知名度,有助于招商外资,改善环境、交通,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在举办如此重大的国际会议之际,国外和国内网民对峰会关注度空前高涨,网民对G20峰会的舆论也会呈现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回应网民的关切,引导国际、国内舆论走向,是政府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本文以杭州G20峰会舆情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网民特征和情感倾向性,探求网络舆情波动趋势,为政府应对重大事件网络舆情提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除了不断增加的网民微博用户以外,一些企事业单位、党政机构、学校团体等组织和政府官员也纷纷开通微博,微博已成为舆情工作重要工具。如何使用微博、搭建与网民沟通的平台,通过新媒体获取信任,塑造政府微博在网络环境中的良好形象,通过微博引导向上的、积极的社会舆论,已经成为当代政府在提升执政能力方面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发言人制度是一种网络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通过网络发言人及时、准确地发布政务信息和回复网民诉求,在民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互动的新通道,同时以实名方式通过回帖发布权威信息,及时澄清虚假流言,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营造良好的服务和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讨论网民关系网络,得出其为一个均匀网络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型,研究消极思潮产生扩散的条件,并针对不同规模的消极思潮提出应急对策,避免网络舆情在为国家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同时引发次生的危机事件。研究成果为危机事件中政府管控网络舆情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张传香 《新闻知识》2012,(1):41-42,38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于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或简言之为网络舆论和民情.网络舆情常态化,并不意味着波澜不惊而是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互联网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网络舆论虽不够严谨,却越来越值得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越来越积极地应对和回应,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4.
狄多华  朱昱熹 《传媒》2021,(14):30-33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反转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本文基于2020年反转舆情案例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复盘剖析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反转的深层原因和发生机制,特别对舆情发生、反转和澄清各阶段的特点进行研究,并由此提出"政府、平台、媒体以及网民多方参与、多元互动、协同治理"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特别是明星作为意见领袖,其言行会对社会和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出现,网络舆情有正面和反面,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文章从新媒体环境及社会公众事件中的人物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分析,探讨社会公众人物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政府、主流媒体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以及网民个体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从定量化角度研究舆情群体极化现象,建立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度的量化计算和极化趋势预测方法。[方法/过程] 从物理学中场的思想出发,引入观点势场描述舆情场内各网民节点间观点的相互作用,构建个体观点势和舆情场观点势场强度的计算模型和观点演化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实际网络舆情传播的天然社区特性、节点观点影响力特性、观点的惯性特性和网民节点虚实的时变特性,认为个体网民观点的演化主要受所处舆情场的观点势强度、自身观点惯性的影响;通过仿真实验,重点分析模型中舆情子场是否封闭、节点虚实转换触发阀值、观点势影响因子等影响因素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影响。[结果/结论] 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实际网络舆情观点传播与舆情极化形成过程较为相符。所提出的模型中网民观点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舆情场这个中介完成,相较于基于网民个体之间观点直接相互作用的舆情演化模型,其复杂性和实现难度大大降低,利于基于模型构建实际网络舆情极化预测与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中国目前有大约3.83亿网民,其中2.26亿网民看网络新闻,1亿网民访问BBS,1.82亿网民开博客,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网民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推动者,当爆发危机事件或产生敏感话题时,地方政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主场优势",解决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张兆年 《大观周刊》2011,(38):242-242,237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延续了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的状态,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踊跃发声建言,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上,“新意见阶层”进一步凸显出网络舆论的巨大能量,从而形成网络舆情。本文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出发,引出观点挖掘在网络舆情中的应用,基于本体构建了一个观点挖掘系统,提取网络舆情评论中的正面和负面评论,并进行比较。该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的情感倾向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9.
马玉洁 《今传媒》2016,(1):55-56
网络舆情是民意自由表达的结果,能够自我纠错,因此具有珍贵的反映民意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常常和真实民意有不小的差距,这和网络舆情的引发事件、事件信息发布方式、舆情发展过程以及网民素质息息相关.社会管理者只有了解这种差距,进行有效监测和正确分析,才能让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只有增强"把关人"的作用、严格执行网络实名制、提高网民素质,才能保证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崔伟 《新闻前哨》2014,(6):63-63
信息时代,网络已然成为社会公众进行意见表达、利益诉求、舆论发酵的公共领域平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和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民意随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这给政府执政能力带来巨大挑战.为及时、有效引导网络民意,处理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网络问政的方式来与网民互动,实现与网络民意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