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认识他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学会表现自己,理解他人,相互沟通,建立友谊。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学会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逐渐成为社会人的一员。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往往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认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处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缺少正确的交往经验。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那么,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呢?笔者在实践活动中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是一个祟尚交流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交往的空间也大大地拓展了。在交往中学会自制,学会自律,学会拒绝,是成功交往的关键。如何妥善地对朋友表达自己的感激或不满,以及如何对同伴的消极压力作出拒绝,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不敢对别人说“不”,是交往心理上的一个误区。许多小学生担心说“不”会得罪别人,所以经常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不善于抵制他人的压力,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是人际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现。盲目的服从和“善良”,使人在心理压力方面失去了抗御的能力。因此,针对小学生交往中“拒绝”话语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3.
一、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如何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开辟“玩具世界”,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  相似文献   

4.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在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习、游戏中所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它对幼儿心理发展有着特殊作用,对幼儿的社会化交往、个性与道德品  相似文献   

5.
与人交往是个体的一种心理需要,个体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个体在社会竞争中赢得成功的保证。对幼儿而言,同伴关系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主要人际关系,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他们的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0岁~2岁单独活动为主,同伴交往很少。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在场的同伴及其行为做出反应。但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对同伴做出的反应,还不具有真正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同伴接纳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生学会同伴交往是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于小学生情感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归属感的形成十分重要。成人社会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微妙化,必然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因而,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同伴接纳情况应当受到关注,以便教育者采取合适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郭珣 《幼儿教育》2000,(11):11-11
首先,从主体性的生成机制看,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幼儿的活动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理所当然地处于主体地位,其主体性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幼儿的交往活动有同伴交往与非同伴交往两种形式。在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心智发展水平相近,身份、地位平等,气氛更为民主、活跃,更多地采取协商讨论的方式,双方在交流中构成平行的横向关系。在非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语言交流较困难,身份有别,地位也并非完全平等,气氛更为严肃、凝重,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对年长者的尊重与服从,交往双方建构成了垂直的纵向联系。可见,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其次,从主体性的发展阶段来看,儿童主体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我主体性、他我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最初,幼儿产生朦胧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尊重感开始萌芽,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间的合作,表现出狭隘的“自我主体性”。三岁幼儿开始对同龄伙伴感兴趣,进行同伴交往,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与需要,不将他人当作纯粹客体,而是视为平等主体,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依存与共生关系,通过自我调节,开始摆脱自我中心,进入“他我主体”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的社交圈逐步扩  相似文献   

8.
人是社会动物,人的成长也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所以,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让孩子生活在集体中,生活在有陪伴与同伴的亲密关系中非常重要。这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学习,更为他长大后接纳他人和被他人接纳,从交往中获得资源、获得能量,享受交往的快乐,在交往中高质量地生存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学者围绕同伴群体与学生欺凌的关系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却较少关注复杂同伴关系中欺凌的生成逻辑。基于对两所学校高中生的访谈和同伴提名数据,本研究发现:在社会遵从效应的影响下,青少年在亲密的友谊中选择“有难同当”,因不辨是非地帮助朋友而卷入欺凌;在“表面朋友”关系中,他们为了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行为风格而卷入欺凌。在社会比较效应影响下,亲密朋友之间因嫉妒而诱发欺凌;青少年因视“表面朋友”为竞争对手而成为欺凌他人的“亲密敌人”。同伴关系类型和同伴群体效应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同伴关系网络下学生欺凌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一名被拒绝幼儿进行观察后发现,被拒绝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存在以下问题:交往时间短,失败率高;交往时缺少眼神交流;经常中断他人的游戏;交流话题自我中心色彩明显;喜欢独自游戏.进一步的访谈表明,社会交往经验匮乏、同伴偏见、电视媒体的负面影响等是被拒绝幼儿社交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笔者从社交技能、同伴接纳、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对其实施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曹广玲 《山东教育》2003,(15):61-61
(一)接纳孩子的同伴,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1.接纳孩子的同伴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进行友爱的同伴教育的第一步。拒绝和敷衍都会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产生退缩行为。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中做客,不必太在意孩子们在一起时对家中清洁与秩序的“破坏”。鼓励、允许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伙伴。给孩子充分活动的空间,允许孩子们单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平时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游玩、一起活动。2.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并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与同伴交往时出现的矛…  相似文献   

12.
拒绝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行为,分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的特征及产生原因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社会生活的事实.研究者以幼儿园实地观察记录的案例为第一手资料,分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拒绝行为的发生、发展,探讨教师的教育契机和干预策略,为教师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教育思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儿童同伴群体是建立在感情基 础之上的,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自发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群体。不同类型群体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社会化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重视和研究儿童同伴群体,意义重大。儿童同伴群体的发展经历了由“前同伴群体”到“同伴群体”的过程。入学之初,儿童严重缺乏社交技能,交往本着就近的原则,冲突频繁,合作意识薄弱,同伴关系很不稳定,尚未形成群体,两个人还能交往,三个人在一起时,交往合作就会发生困难,属于“前同伴群体时期”。但在这种初步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开始发展。在共同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期,俗话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关系到他们一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由于城市居住条件相对封闭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因素,幼儿之间普遍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怯懦型”。胆小,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碰到不如意的事就掉泪;另一种则是“霸道型”。任性自私,想做的一定要做,想玩的一定要抢到手。因而,教给孩子良好的交往技能、培养交往的能力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是幼教工作者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赵娜 《幼儿教育》2013,(Z4):32-33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主动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形成,能帮助幼儿走出"自我中心",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分享的主要是玩具、食物、情感等。幼儿在分享玩具时会产生大量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冲突的情境,这种交往和冲突有助于幼儿学习识别他人情绪,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提高自  相似文献   

16.
同伴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同伴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成人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学业不良儿童由于学业上的失败,而遭到同伴的排斥、拒绝。就这一类儿童而言,他们的班级同伴关系大致有对立的同伴关系、疏远的同伴关系、矛盾的同伴关系三种,且在交往对象、范围、同伴的组成,以及彼此间的影响上都与非学业不良儿童有着差异。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探讨了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班级同伴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荀子云:“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可见交往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幼年时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喜欢与同伴交往,然而,并非每一个幼儿都能与同伴友好地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负因子对幼儿同伴交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礼”与“和合”的思想,造成幼儿一定程度的自我压缩和贬抑,限制了幼儿的主动交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规范意识、“严父慈母”的教养方式,造就了幼儿“他制他律”和“阴柔内敛”的被动人格。减损了幼儿同伴交往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而优则仕”的功利价值取向,剥夺了幼儿同伴交往的时间和机会。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且在家处于核心地位,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与他人交往,没有平等交往的心态和经验,因此,在幼儿园往往表现出不知如何与他人交往。具体表现有:不会主动与他人发起交往行为,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不能用恰当的语言向对方做出应答,不知如何向同伴发出邀请,遭别人拒绝时不知如何是好。这些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幼儿个性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确定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109名3~6岁幼儿为被试,用自然观察法采集幼儿同伴交往事件,提炼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建立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结果表明,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系统共包含26种策略,根据交往目标可归纳为主动邀请、合作、联合、攻击、应对攻击、助人、物质交换、言语协商、提供物质、拒绝等十大类。该策略系统能够有效地反映幼儿同伴交往策略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