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在身前还是身后,鲁迅总是难免受到一些人的非议,这源自鲁迅刚硬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等因素,即所谓"异端"。若细加寻绎,可窥察出越文化传统对鲁迅独特的文化人格形成所产生的深潜影响。  相似文献   

2.
1985年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的革命年。这一年,随着外来思潮的影响,中国的作家有了不同的文化选择,一些年轻新锐的作家致力于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学习,在当代文坛刮起了现代主义的风潮,而另外一些作家却选择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兴起了寻根文学。寻根文学创作潮流力图重构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一开始他们就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倾心,试图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当代文学发展的生机,获得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利。但由于寻根文学作家对"根"的理解不同,因此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上又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3.
作为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现代主义文学在审美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审美观念上的化美为丑,执意要创造一种"对抗美学"即丑学;创作原则上的注重表现,特别强调主观心灵,主观自我的表现;创作手法上的反传统而重创新,反客观而重内向性,反内容决定论而重"形式即内容"论.  相似文献   

4.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 ,一反从前学者的普遍观点 ,认为时间距离在理解传统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在解读伽氏《时间距离的解释学意蕴》一文中 ,将理解行为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 ,说明 :一、理解者 ,无论他是正统还是异端 ,都是历史传统之中的一个连续点。所以中国近代虽“反传统”成为传统 ,但也没有发生传统断裂 ;二、理解者的成见正是理解得以发生的条件。因此 ,时间距离无法跨越也无需跨越 ,中国儒学研究也不必一再要求回到孔子 ,这成见已成为真实的儒学历史 ;三、理解传统的目的是为了规划我们的未来。这也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是指数千年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文化遗存,这些当然要继承。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中更根本、更本质、更稳定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取向,就中国文明而言,这样的文化传统无疑是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主义。鲁迅“反传统”反的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答案无疑是后者。因为事实上,鲁迅在继承传统文化上一直是不遗余力且颇多建树的。鲁迅从未打出“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旗号,却实实在在地做着许多保存、继承传统的事;因此,鲁迅反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因为对皇权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始终葆有深刻忧惧与高度警惕,有时难免连带着对传统文化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态度,但这些极端化的表达不宜坐实了来理解。  相似文献   

6.
对于五四"反传统"的合法性以及是否造成"文化断裂"的问题,学界始终众说纷纭,理解五四的深层精神,需回到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新时期对五四"新传统"的传承影响等分析,重审五四"新传统"与五四"反传统"问题。作为传统文化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五四都不应该被看轻,或者回避,正确认识五四新传统,有利于重构当代民族文化传统的重任,且推动着五四研究往更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全盘反传统这一问题,学术界有过长期激烈的论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糟粕部分,笼统地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不确切,更不能说是激进反传统、“全盘化”反传统。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西化心态,可以称为殖民文化心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出现了两种现象:殖民文化意识在文学主张上的充分表现;在实践上殖民文化心理与反殖民文化并存。它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导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学观,丢掉或挫伤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二是使民族文学现代化的路程发生曲折和产生畸型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反传统"是社会道德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和内在动力。在社会处于变革和转型时期,"反传统"现象在推动社会道德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会威胁道德文化的安全,因此需要确立道德文化安全意识,厘清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南京文学通过大学传承其文化保守主义理念,而"京派"则通过大学传播其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建构。二者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文学阵营的分化,都含有反政治文化内容,30年代主流政治文化成为民国南京文化的主潮,而北京自由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主要方式则是创办刊物,发表言论,二者共同形成民国城市文学的多元面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粱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对鲁迅、梁实秋的著名论争作出新的阐释。文章认为,这些论争不是阶级意识的分歧,而是文化观念的冲突,从本质上讲,梁实秋所代表的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正统”观念,而鲁迅所代表的却是反传统的“异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哪吒传奇》通过对三足金乌和夸父追日神话等民间传统予以吸纳并重新建构,以达到抵御外国动画影响的目的。在当下的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语境中,民间传统被视为巩固民族文化根基、弘扬民族传统美德、重建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与"五四"时期民俗学的兴起相比,这一复兴与重构的民主特性并不明显;而其自觉地将民间传统作为文化商品来赢得消费市场的文化策略,也与18、19世纪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热情有差异。在这一重构过程中,竞争、抵制与吸收、接纳并存,可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非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14.
西方流浪汉小说传统与特征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浪汉小说是西方叙事文学中较为特殊而突出的文学现象之一,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现代的)二种,具有定型化主角、历险记体裁、叙述体视角、插曲式结构、讽刺性意图和反传统异端精神诸特征。传统上它与西方民族重视个体、关注命运的文化心理紧密相关;而西方资本积累和文艺复兴背景下新兴城市的生活,则从社会历史的角度为现代世俗意味的流浪汉小说提供了土壤。流浪汉小说是西方叙事文学嬗变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陈刚俊  彭英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73-76,99
明代江西的方术文化的产生,与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生存环境的严峻和社会职业的多样化,佛、道教的盛行有极大关系以及中国传统的文化习惯有很大关系.而科举的兴盛、异端的张扬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构成了明代江西特有的地域文化,也决定了江西方术文化的盛行.从目的看,江西的异端文化与附庸文化(正统文化)的追求均是"士绅化",后者是政府大力宣扬和鼓励的,而前者则代表了民间话语和普通百姓的追求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华人"是一种新意义的视野,"华人"包含的漂泊性、混杂性、开放性、多元性等都使它既最广泛地承受着种种传统的危机,又极其敏锐地感受到传统发展的各种机遇,从而在中华文化民族性、世界性的根本之处包孕着挑战性的课题.海外华人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在不同境遇中的应变形态,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中华文化传统命运的狭窄视野,呈现出传统在种种痛苦的现代"分娩"中的各种生命形态,以其种种"异质"表明着它同中华文化传统内在的深层的联系,以其根源于中华文化传统而又自立独立的形态表明着中华文化的强大衍生力.而海外华人文学对华人文化的命运是最敏感的,它始终立足于"本源性"和"世界性"的基本课题,记录着海外华人的漂泊命运和精神归宿,从而拓展了我们考察中华文化的现代命运的视角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尽管“五四”运动是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的,但民族传统文化对“五四”时期的作家冰心的影响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清新自然、精巧细腻、委婉含蓄的“冰心体”实际上仍是中国“女红”。冰心散文以真情感人、童心动人的特色受到传统文学,特别是明代公安派、清代袁枚等人的“性灵”说的影响。冰心善于化古典诗词的意境、词汇、音节、韵律入散文,实现了她“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18.
古琴音乐的文学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式样之间是相互融通、渗透的.诚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样,古琴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显学在制作、标题、题材、音乐形象、审美旨归等方面皆显现出浓郁的文学旨趣.文章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艺术式样之间的相互联系、别样艺术需要其他艺术门类的帮衬、古琴音乐厚重的文化底蕴,进而领略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音乐家的整体文学素养,彰显中国音乐艺术的"文化镜子"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后现代文学的风云人物,彼得·汉德克的创作历经了以早期"说话剧"的语言游戏来否定戏剧传统,到反传统叙事,再到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试以彼得·汉德克的三个创作时期为主线,结合其阶段性的代表作,廓清其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及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复兴对艺术史的贡献,"反传统"反的是"形式"而不是"精神","反传统"是艺术史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