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兰松 《档案管理》2012,(5):29-31
中国档案学是在总结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基础上,汲取行政学和管理学理论而产生,借力西学理论和信息类、计算机类、历史类等学科而发展的,具有极强可塑性。进入后保管范式以来,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出现明显的"去档案化"趋势。文章从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视觉分析"去档案化"现象的存在,并基于多维视角来探析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档案"后保管"模式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分析了我国档案界关于档案后保管模式的研究特点。从研究的时间跨度、研究文献的文章发表情况、研究主体及研究主题等层面进行了梳理,并论述了我国档案后保管模式及思想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简评文件构成要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方学者倡导研究的后保管时代档案学基本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内容包括:电子文件对档案学理论及其立足点的影响,文件线状运动规律的变化,档案化概念及其影响以及新来源观等。本文重点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文件构成要素论,这种理论扩大了来源原则的应用范围,使对文件档案概念的研究从以往的基本属性研究深入到了对构成要素的研究,为在电子文件管理中贯彻全程管理、前端控制原则以及采行后保管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我国档案学后保管主义主题相关文献的梳理,展现了后保管主义作为一个新概念进入中国后,由概念到体系,由体系到细节的中国化过程以及其中国化分论点的讨论情况.  相似文献   

5.
高校档案价值鉴定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馆(室)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判定档案的价值,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剔除失去保管价值的档案,予以销毁的一项档案业务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价值鉴定成为我国档案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从理论到实践都展开了广泛地研讨。本文仅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角度,探讨档案价值鉴定的特点及其策略,以期同行的斧正。  相似文献   

6.
王宁 《北京档案》2022,(5):27-30
数字档案的保管模式受技术环境、社会需求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集中式、分布式和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等多种数字档案保管模式,在国际上也曾引发广泛讨论。基于当前我国数字档案保管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该文介绍了数字档案保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概况,对我国数字档案保管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我国数字档案保管模式的发展思路:建立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机制、加强集中管控,基于多元主体参与视角构建数字档案保管体系。  相似文献   

7.
《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迈进了以电子档案为主的后保管时代;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关于记忆的档案化理论对建设项目电子档案管理具有指导意义.论文从档案形成者角度提出的“原始信息档案化”,从电子档案形成主体和原始信息两个源头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其本质是对信息的实时采集和标准化管理,关键是法规遵从性机制与透明化体系的契合,目标是形成真实、完整、全息的电子档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基础,对2000年以来我国关于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并从档案保管期限表与鉴定的关系、档案保管期限表存在的问题、"档次"的划分、改进的策略、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等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论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针对文书档案鉴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从档案价值的特点和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特点入手,阐明档案价值鉴定本身存在的矛盾,即档案价值的客观性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之间的矛盾;档案价值的潜在性、隐含性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实践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档案价值的多维性特点对鉴定人员的高要求与档案鉴定人员认知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深入了解和正确对待这些矛盾,有利于我们在档案价值鉴定实践中正确把握和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和判定档案的价值和确定保管期限。二、试图从开展档案价值鉴定的最初动因和其定义两个方面分析效益标准在档案鉴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认识坚持效益标准在文书档案鉴定中的重要性。三、针对当前我国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存在的问题,对改革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制定保管期限表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将鉴定的原则、标准和鉴定方法很好地溶入其中;第二、分级分系统制定档案保管期限表,构建比较完善的档案鉴定标准体系;第三、改目前文书档案保管期限“三分法”为“标时法”,缩短保管期限平台,减小操作弹性;第四、要进一步提高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可操作性;四、通过对文书档案中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一些特点的对比以及对电子档案鉴定工作目前的主要矛盾的分析,认为我国当前电子档案鉴定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在鉴定其真伪上。  相似文献   

10.
程长源是我国早期档案学家,他参与了20世纪30年代民国地方政府的档案工作改革,首次提出了档案十进分类法,并在档案编目、档案行政、档案保管、档案人员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程长源的档案学思想是近代中国档案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的档案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档案记忆观的提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思潮为档案记忆观提供了哲学和方法论指导,社会记忆理论为档案记忆观提供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石,后保管时代档案理论为档案记忆观提供了档案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详细阐释档案后保管理论和档案多元论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在背景层面和内容层面的共性特征,并指出其在形成原因、适用范围方面存在的差异,旨在启发档案工作者创新思维,为后保管时代的档案学理论创新和档案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档案话语意指档案内容所映射的叙事意义以及围绕档案建构过程的参与要素。后保管模式下,档案话语发生多维转向更迭,具体表现在话语构成、话语实践以及话语秩序等方面。通过解构具体实践中的权责矛盾、范式冲突、职能失调、本体危机等外化困境,窥探档案话语在后保管模式应用中理念转向与实践转向的速率适配性问题,进而提出话语形成的控制原则、话语场域的参与原则以及话语描述的分立原则的柔性策略,为实现档案话语体系的全新构建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4.
1952—1955年,新中国依托苏联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苏联档案学高等教育经验,通过培养档案学课程教员、建立课程教学研究组织、编译苏联专家讲义和苏联教材及著作等方法推动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创建。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教研人员一起不断推进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强调对中国档案学史、机关工作史等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强调课程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强调档案学学科研究与全国档案工作的相互促进。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高级档案专业人才,为我国档案工作提供了系统的档案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成为新中国高校档案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5.
Some public entities in South Africa have implemented digital records systems over a period of 20 years. In terms of the South African archival legal framework, there is a need for such entities to transfer the records into archival custody. However, there is consensus among researchers that there is no infrastructure to ingest digital records into archival custody in South Africa. Furthermore, some public entities have migrated from one system to another since implementation and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records might have been lost during migra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e unconscious archival orthodoxy of post-custodial realities in South Africa. The study recommends that public entities should apply for exemption from archival legislation in order to develop an interim solu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cords. The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Service of South Africa (NARSSA) is also encouraged to develop a policy on distributed custody to allow government entities to create interim solutions for preserving digital records. Both public entities and NARSSA should invest in capacity development, including training and provision of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required to preserve digital record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influence policy-making with regard to custody of digital records.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档案学的创建是现代学术发展与社会转型的结果。20世纪初期,整理旧王朝出土和遗留的历史档案,以及改革现行公文程式、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等不同性质的档案问题集中到来,史学、图书馆学和行政学等先行现代学科自觉展开相应问题的档案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现代学术交流机制的推动下,档案学学术共同体初步形成。1940年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为申请增设档案管理专科致教育部的呈文是中国现代档案学的独立宣言。中国档案学独立化过程表明,中国现代档案学在创建之初具有中国化内驱力和综合性学科属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我国档案大数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档案大数据”的直接研究和“大数据语境下”档案实践与理论发展相关研究两个方面,偏重于实践性、中微观性,存在研究场域狭窄、研究思路陈旧和研究深度不足等问题。为此,笔者从基于大数据观的档案管理理论形成、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档案管理技术拓展、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档案管理方法创新三个层面,对未来档案大数据研究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学界存在的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一些误读,本文系统梳理和阐释了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核心概念、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应用,指出文件连续体理论是在澳大利亚基于证据和连续体的文件管理思想、文件系列体系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后保管主义及结构化理论建构的后现代主义文件保管的新范式。它强调文件并非是中立物,文件的运动具有时空延伸性。该理论的终极诉求是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可靠的文件保存体系,以完整保存集体记忆,促进社会民主发展。要实现这一诉求,文件的保存就需多方主体的参与和合作。文件连续体理论为文件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对建构完整的社会记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同时也为对传统档案学的核心概念及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数字人文研究发端较早,与档案领域的交流互动频繁。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数字人文与档案领域的合作历程,把握两者的研究趋向及发展环境,总结出美国数字人文对档案理论研究、档案业务实践、档案教育培训三个维度的影响。同时,指出我国档案领域可借鉴美国经验:从思想层汲取并融合数字人文理念;从业务层开展"档案+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才层注重培养档案人才的数字人文素质;从平台层打造特色的涉档数字人文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档案学在国际上的发展过程与地位变化,明晰中国档案学的国际化进程,通过梳理国外平台发表的119篇有关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本分析法,从发文数量、发文出版物、发文机构的国别和性质,以及作者为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将国外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划分为萌芽、初步探索、向外扩展、多元繁荣四个阶段并进行主题分析。从加强青年学者的培育、重视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反思中国档案学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