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鹏  赵动员  谢毛迪  梅蕾 《情报科学》2019,37(3):105-111
【目的/意义】随着微信的广泛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结构正逐渐由弱关系连接向强关系连接转变。研究强 关系结构下的移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机理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方法/过程】通过引入强关系结构的特征 变量,构建SEIRC模型,并采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在基于强关系的移动社交 网络中,用户关系强度、传播转化率以及潜伏转化率与信息传播速率成正比;免疫系数与传播速率成反比;易传播 者评论系数、免疫者评论系数的增加能够降低免疫节点数量,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近年来移动社交网络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关注,网络谣言作为其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通过建模仿真对谣言传播群体动态演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有关部 门有效应对和控制移动社交网络谣言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本文以经典SIR模型为基础,加入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数量等影响因子进行优化,并结合传播动力学理论构建了移动社交网络谣言传播的参与群体动态演化模型,最后 使用MATLAB等软件实现模型和数值仿真。【结果/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谣言在前期发展阶段的传播速度最快,杀 伤力也最大;移动社交网络环境对谣言传播有促进作用;网络容量越大,谣言传播的范围越大;本文模型通过仿真 验算,证明可以用于对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舆情监管关乎社会稳定,区块链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应用技术,关于区块链社交网 络的信息传播特征和规律研究将有利于对区块链社交应用的舆情监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区 块链和信息传播理论,通过爬虫采集区块链社交网络应用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Gephi进行数据可视化 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对整体网络下的社群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声誉分与用户 度的关系情况。【结果/结论】区块链社交网络为无标度网络;社群间的平均聚类基本一致并且较低;用户发帖量服 从幂律分布;声誉分高的用户在区块链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大,其在舆情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 新/局限】基于区块链社交网络应用,本文分析了区块链整体社交网络及区块链社群网络的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规 律,后续将采用动态网络、超网络方法对区块链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网络时代,随时随地传递信息与发布动态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与此同 时,移动社交网络的即时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也使得网络舆情进一步升级—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由此产生。【方法/过 程】通过构建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多主体应对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 Vensim PLE软件对实例进行模拟仿真。【结 果/结论】结果表明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受舆情事件、媒体、网民、政府四个主体的共同影响,降低事件敏感度、移动社 交平台传播次数、网民情绪强度及提升政府的信息透明度能够有效地应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5.
谢辉  李广建 《情报科学》2017,35(10):3-6
【目的/意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推荐技术提出了新挑战。为了开展进一步研 究,厘清种类与方法十分必要。【方法/过程】分析了传统互联网推荐系统、信息物理方法以及机器学习方法三大类 推荐系统。通过研究代表性的论文,比较了常见推荐算法模型的优缺点。【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很难找到一种“万 能的”模型,使移动社交网络的推荐系统在实时性、准确性和多样性等关键特征取得满意的结果。移动社交网络推 荐技术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将是多种模型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6.
胡昌龙 《情报科学》2021,39(9):131-138
【目的/意义】“信息过载”问题不利于用户快速准确获取目标信息,本文提出构建社交媒体基因图谱并应 用于信息推荐领域,为用户信息推荐提供新思路。【目的/意义】本文将社交媒体分解为社交媒体用户和社交信息内 容两大主体部分,借助生物学基因图谱概念,建立两大主体基因群并分别进行基因提取,构建社交媒体基因图谱, 并通过社交媒体基因图谱唯一辨识用户实体偏好进行信息推荐。【结果/结论】构建基于社交媒体基因图谱的信息 推荐模型,考虑用户内部及信息环境对基因图谱的影响,进行模型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推荐内容。【创 新/局限】基因的变异无法准确预估和控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引起基因变异的因素及变异方向,通过基因的可复制 性更加高效准确地对个人用户社交媒体基因图谱进行构建,进而实现其在信息推荐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张大勇  孙晓晨 《情报科学》2018,36(2):95-100
【目的/意义】研究社交网络用户信息贡献行为,有利于揭示用户线上行为活动规律,并促进社交媒体健康 有序发展。【方法/过程】分析社交网络信息贡献行为的概念、类型和特征;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用户线上行为数据 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用户属性、网络信任与用户信息贡献行为的相关性。【结果/结论】性别、年龄、性格、信息质 量、风险安全、声誉地位和感知相似性对用户自我揭露行为和发布、评论与转发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甘春梅  黄玉莹  黄凯 《情报科学》2021,39(11):69-75
【 目的/意义】基于过载视角,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 响因素进行构型分析;结合用户使用特征因素(使用经历),探讨不同类型的过载的作用机理。【方法/过程】通过在 线问卷收集383份有效样本,利用fsQCA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当存在信息过载和系统功能过载 时,不管用户对社交过载的感知程度如何,用户倾向于不再继续使用该移动SNS。而使用经历较长的移动SNS用 户更容易感受到系统功能过载或社交过载带来的消极情绪。【创新/局限】尝试将fsQCA方法应用于社交网络用户 行为研究,揭示不同要素组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博弈模型,以引导用户跟随行为,达到控制虚假信息传播的目的。【方法/过 程】优化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构建完全信息博弈模型。通过博弈收益矩阵对该模型进行简化,用数学推导和 MATLAB软件进行仿真,还原虚假信息在用户层面上扩散传递的动态过程。【结果/结论】得到了不同情况下网络虚 假信息的扩散规律,揭示了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网络虚假信息的关系。并为网络监管部门对虚假信息的防控工作 提出了相应对策,为广大用户群体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鹏  赵动员  梅蕾 《情报科学》2020,38(2):170-176
【目的/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社交网络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因此对信息 传播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从复杂网络和用户属性的角度,对强弱关系连接的信息传 播模式以及影响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时间、网络结构属性、用户异质性、用户影响力等)进行了梳理,同时对信息 传播模型进行了功能及演化分析,总结现有研究的理论贡献以及不足之处。【结果/结论】在此基础上,对移动社交 网络信息传播机制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四个主要方向:研究强弱关系共存网络结构的信息传播机制;关注互动内容 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借鉴现代社会物理学理论完善移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理论,以及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理 论坚韧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标签,构建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用户画像模型并 进行描述分析,有助于丰富用户画像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研究内容,为深入探究社交媒体用户错失焦虑发展态势 提供指导。【方法/过程】通过质性访谈收集文本资料,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提取原因要素标签,从情感特征和行为特 征提取结果要素标签,在因果关联视域下构建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用户画像模型。【结果/结论】构建的社交媒体 FoMO用户画像模型能够有效阐明各标签要素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确立社交媒体环境下错失焦虑用户画像模型 体系,为社交媒体错失焦虑现象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用户画像标签类型解释。【创新/局限】本研究只选取微信平台 对社交媒体 FoMO 用户画像进行模型构建,未对多平台 FoMO 用户画像进行实证分析的比较研究,因此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但这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哲明 《情报科学》2017,35(8):28-32
【目的/意义】目前手机已经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工具,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促进了社交网络媒体的 发展,研究社交网络媒体信息传递及转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研究了社交网络媒体信息传递的基本要 素及信息传递和转化的动力,阐述了社交网络媒体信息传递的支撑理论,构建了社交网络媒体信息传递及转化模 型,分析了社交网络媒体信息传递及扩散机制。【结果/结论】社交网络媒体信息传递及转化机制研究成果可以为企 业等组织开展产品、服务以及品牌等信息的营销推广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研究科研社交网站中的学者推荐有利于增强学术合作、提升科研人员学术交流,对科研工作 具有深远意义。【方法/过程】从学者知识结构和学术行为网络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基于相似兴趣的学者推荐模型, 挖掘分析学者知识结构特征、学者间合作网络、机构间合作网络关系,计算学者在这三个层面上的相似度并进行整 合实现学者推荐。最后以百度学术学者主页数据为例验证模型的可用性与有效性。【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模型能 够有效解决科研社交网站信息过载和不对称的问题,满足可操作性和推荐结果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张国标  李洁  胡潇戈 《情报科学》2021,39(10):126-132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在改变新闻传播以及人类获取信息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了虚假新闻传播的主要渠 道。因此,快速识别社交媒体中的虚假新闻,扼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对净化网络空间、维护公共安全至关重要。【方 法/过程】为了有效识别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虚假新闻,本文基于对虚假新闻内容特征的深入剖析,分别设计了文本 词向量、文本情感、图像底层、图像语义特征的表示方法,用以提取社交网络中虚假新闻的图像特征信息和文本特 征信息,构建多模态特征融合的虚假新闻检测模型,并使用MediaEval2015数据集对模型性能进行效果验证。【结果/ 结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特征组合方式和不同分类方法的实验结果,发现融合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的多模态模型 可以有效提升虚假新闻检测效果。【创新/局限】研究从多模态的角度设计了虚假新闻检测模型,融合了文本与图像 的多种特征。然而采用向量拼接来实现特征融合,不仅无法实现各种特征的充分互补,而且容易造成维度灾难。  相似文献   

15.
段庆锋  冯珍 《情报科学》2019,37(7):84-89
【目的/意义】在线学术社交兼具学术性与社会性属性,探讨其形成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互联网影响下的科 学活动新规律。【方法/过程】梳理有关文献,将学术社交网络形成机制归纳为四方面:学科差异、多维同配、马太效 应和结构嵌入;以指数随机图模型为指导,将关键因素纳入网络分析框架,构建ERGM实证模型,并以科学网博客 用户好友网络为例,实证检验假设有效性。【结果/结论】结果发现: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跨学科社交倾向,其中人文 社会科学用户表现最为强烈;学科、职称、机构相同的用户更容易建立社交关系;内容和关系方面的优势并没有给 网络用户带来社交优势;好友关系更倾向于嵌入三角结构。总之,研究发现学术社交网络呈现显著的学科差异、多 维同配和结构嵌入倾向,而马太效应没有得到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旨在对社交媒体用户流动原因进行分析,为企业进行社交媒体探索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为用户带来更多生活便利和使用体验的改善。【方法/过程】以技术接受模型、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依赖与媒介需 求理论、六度分隔理论与150 法则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流失模型,并通过对70 名用户的深度访谈和300 份问 卷加以验证。【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各社交媒体间的特征差异是造成用户流动的核心因素,同时以探索性研究思路 预测了中国社交媒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赵剑华  万克文 《情报科学》2017,35(12):34-38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已习惯在社交网络平台发表意见,进而形成所谓的网络 舆情。准确建立舆情的传播模型,对于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具有重要的帮助。【方法/过程】本文基于传统的SIR传染 病模型,综合考虑用户的心理特征行为因素,搭建新型的社交网络舆情传播动力学模型,并选用粒子群算法,以 2016年内热点的微博舆情事件为例,求解模型参数的最优值,并进行实验数据验证。【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用户的 追根溯源心理、持续关注心理以及漠不关心心理等心理特征对舆情的传播特性有重要影响,同时本文给出的模型 由于考虑了用户的心理特征行为因素,模型的准确性相较传统的SIR模型有明显优势,模型拟合曲线与真实数据曲 线基本一致,并且模型拟合值与真实数据的绝对误差值和RMSE值都较低。本文的研究对准确预测舆情信息传播 趋势以及舆情的分析和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疫情现象危害社交媒体用户的身心健康,信息过载是全媒体时代信息疫情的主要表现形式。探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成因和影响,能为信息疫情的应对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获取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并借鉴压力源-应变-结果理论,构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前因后果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前因包括用户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信息过载直接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间接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应对行为。【创新/局限】应用质性分析方法从多维度系统地探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过载的驱动因素和影响机制,有力补充信息过载领域现有研究。后续可通过实证方法、大样本数据验证模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周汉杰  王刚 《情报科学》2021,39(12):118-125
【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区块链社交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纾解对策,对于创造良好网络环境,提升网络舆情治理 效能以及应对网络风险复杂局面提供可行性方案。【方法/过程】本研究立足区块链理念与技术,分析社交网络舆情 风险管理概念框架,指明社交网络舆情风险现存问题,进一步探究区块链技术下社交网络舆情治理与纾解机理,建 立社交网络舆情管理系统模型,并从技术推进、多方协作、媒体引导等层面探究防控社交网络舆情风险的密钥。【结 果/结论】区块链技术对社交网络舆情风险治理、提高舆情信息传播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为营造健康、安全共享等网 络社交生态系统提供诸多可能性。【创新/局限】本文构建的区块链社交网络舆情管理模型是一个初步的设想,没有 考虑信息存储的上限,下一步研究工作是提升区块链社交网络舆情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和数据采集的标准化,为区 块链社交网络舆情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近年来,社交网络服务的隐私关注变得日益严重。先前关于隐私关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无差 别节点上(仅针对用户行为),但却忽略了用户在社交网络环境中有着长期的社交行为。【方法/过程】创新性地研究 了基于隐私关注和社交网络服务与用户双方利益的长期演化博弈,并首次将隐私关注作为一个因素引入到博弈 中,通过建立收益矩阵来构建双方利益的演化博弈,最后使用算法进行仿真验算。【结果/结论】实验结果显示:社交 网络服务商泄露用户隐私的比例与用户披露隐私信息的比例密切相关;用户的安全收益会提升其对隐私信息披露 比例;隐私披露成本有利于提升用户警惕性、减缓隐私信息的泄露,但这种正面影响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加大隐 私泄露惩罚力度有利于缓解隐私泄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