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者按]文中美国依阿华大学从中国的图书馆获取期刊的途径与方式是否合法,中国的图书馆以赢利为目的向外国图书馆提供复印期刊是否合法?尚待进一步查证.本刊摘要刊发此文,目的是引起我国图书馆重视,在对外交流中"多一个心眼".  相似文献   

2.
商标法是国家为调整商标使用中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而制订的有关商标的注册、管理、使用和保护的法律规范。中国近代第一部商标法是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它曾几经周折,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起正常的近代经济秩序的艰难。一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中国近代第一部商标法的产生, 并不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自身发展的要求,而是由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提出来的。1902年,英国在《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第七款规定:“英国本有保护华商贸易牌号,以防英国人民违犯迹近假冒之弊。中国现亦应允保护英商贸易牌号,以防中国人民违犯迹近假冒之  相似文献   

3.
《河北科技图苑》2000,(Z1):9-14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同文馆"在建立之初就注意到藏书建设,通过赠与和交换的方式从国外获取了一批外文图书.1887年建立了专用的"书阁".当时有"汉文经籍等书300本,洋文1 700本,各种功课之书、汉文算学等书1 000本".  相似文献   

4.
"东林非党论"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樊树志先生提出的"东林非党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无论从"东林"人士自己的表述、还是他们在明万历二、三十年代及以后的实际活动来看,"东林"都明显是一个政治性的团体,也就是"党".东林代表性人物对"党"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东林非党".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东林党之"党",实际是处于中国传统"朋党"之党到现代政党的过渡阶段的"党".  相似文献   

5.
一、国际媒体危机形成的原因 1.中西文化差异,误解误读不可避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股浩瀚的巨流.在这巨流之中,那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精魂是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万事万物之根本的一个"和"字.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就是强调"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6.
珠江之滨的<广州日报>在当地市民心目中是一份会讲如何煲汤的党报,但在众多传媒人心中,这家1996年1月15日经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是中国南方报业发展的缩影.2009年,在来势汹汹的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广州日报>勇敢面对;2010年,在报业悄然复苏的"春天",它开始了不一样的自身"再造".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千年之交,回顾历史,上一个千年之交,即1000年前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上一个千年之际,在中原大地这个历史的舞台上,宋王朝建立,结束了十国纷争,统一了中国,并艰难地通过了其统治中国的"瓶颈口".  相似文献   

8.
著作权的生命在于使用.在数字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更具根本意义的是促进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合法广泛使用.为此,当前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加快完善和落实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一、"重保护、轻使用"是盗版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下数字出版领域盗版十分猖獗,屡禁不止.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片面地、单纯地强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忽视了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著作权的"使用"问题,有关方面常常讲保护多,讲使用少.当前,一方面数字网络媒体对作品收入使用产生了海量需求,另一方面,作者的广泛分布以及著作权归属的复杂性,使得寻找权利人十分困难.这一点令数字出版商叫苦不迭,感叹"寻找作者之难,难于上青天".  相似文献   

9.
前几天几位朋友一起聊天,说起如何令杂志有思想性的问题来,忽然一位素喜狂言妄语的老兄大呼:今日之中国,还不觉得"思想"太多了吗? 这好像真是一个"思想过剩"的时代:到处是关于未来中国的想象与设计,到处是思想的碰撞和交锋,各种国际论坛与学术会议,各种"发现""重建""回到"……甚至装置性的艺术或者娱乐节目的名主持都在号称某种"思想".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福州市晋安区王庄夜市,口城管执法人员向摊主强制收取订报费,一个月的订报费是52元.城管称不识字也要交钱,并称要让老百姓从报纸里"学习国家政策"、"不识字我读给他听".  相似文献   

11.
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发行权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旭 《图书馆》2006,(5):52-53,61
文章在分析信息网络传播权和发行权的定义、特征,对比其异同的基础上,说明了单独设立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必要性,并例证了对图书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对图书馆作品使用受限的分析,提出图书馆作品使用权这一概念,阐述了图书馆作品使用权的内涵及表现,并对图书馆作品使用权提出的合理性进行证明,认为图书馆作品使用权可打破版权对图书馆服务的限制,具有保障读者受教育权、实现信息公平与利益平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知情权与表达权——兼论中国新一轮新闻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保障公民"四权"的实现.其中,知情权与表达权和大众传媒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四权"的提出拉开了中国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序幕,也基本上为中国新闻改革奠定了基调.新一轮新闻改革就要从维护公民的"四权"入手,从体制上建立一系列保障,确保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公民能够通过公开的渠道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能够通过公开的渠道,公正地表达他们的意见,虽然在此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4.
论文主要从法哲学与经济学的视角论述公共借阅权权利形态的合理性,首先对公共借阅权的概念进行阐释,然后分别从法哲学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财产劳动论和财产人格论以及公共产品理论论证了公共借阅权权利形态的合理性.经过论证,论文提出,公共借阅权的权利形态本身具有合理性,我们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公共借阅权这一新生事物,避免一味地盲目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15.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6.
杨丽娟名誉权案与知情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杨丽娟诉《南方周末》侵害名誉权案的判决用语,提出质疑。作者认为,2007年有关杨丽娟追星的新闻炒作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法院即使判决被告行为不构成侵权,也不应当颂扬其不符合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出借权、出租权在图书馆的适用与协调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珂 《晋图学刊》2004,(6):12-14
文章对在图书馆适用公共借阅权制度的益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出租权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就公共借阅权与出租权的协调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也谈对人事档案的知情权和利用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公民对本人的人事档案大体是知情的 我国对人事档案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即人事档案由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及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入党(团)材料、奖励材料、处分材料以及录用、任免、工资待遇等材料组成,不属于规定归档范围的材料严禁归档。可以说我国公民对本人的人事档案大体是知情的,主要基于以下事实:(1)我国人事档案的范围是公开的,公民知道哪些材料要归人人事档案;(2)人事档案中一些材料是专为建档由本人亲自书写的,如履历材料、自传材料等;(3)人事档案中的一些材料主要由个人书写,这些材料中单位或组织鉴定的内容个人是完全知道的,如入党(团)志愿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申报表和考绩材料等;(4)人事档案中的一些材料是已经公开过而且在公开之前本人就已经知道其内容的,如政治历史情况审查结论、处分意见、奖励决定、任免职件等;(5)人事档案中的有些材料虽然本人未见过面,但与自己保存的同类材料内容是相同的,如学历学位证书、培训结业证书或成绩表、奖状(杯、旗)等。可以看出,人事档案中本人未过目和不知情,只有组织鉴定及考核考察材料和政治历史情况审查、处分中的原始证明材料等少数几种。所以,说我国公民对本人的人事档案毫不知情是与事实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19.
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人们对“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这个定理的疑惑,从理论与实践上阐述了该定理的基本意义和正确理解该定理的基本方法,认为只有树立“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的图书馆信念,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该定理。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权利解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红 《图书馆论坛》2006,26(2):33-36
文章通过对图书馆权利的解析和界定,提出了图书馆权利错位现象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