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类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改革,推进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办学理念的实现。但是,大类培养模式也给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部分专业学风问题突出、专业分流后班级凝聚力差,部分新班级无人愿意承担学生干部工作等。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学生工作经验,总结自2010年学院实行大类培养模式以来3次专业分流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高职院校大类培养模式对学生工作产生的影响和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的“三育人”是指在高职教育工作中要实施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和协同育人.“三育人”提出发展高职教育应在高等性、教育性、职业性的基础上,注重文化要素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先导作用,注重复合要素在建构专业、课程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优化整合,并注重协同要素促进产学研用在开放育人过程的有效融合,这是对我国20多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给学生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发展的需要。本文从高职学生工作现状出发,通过对育人理念、育人队伍、育人过程、育人方式和育人载体等方面改革与创新的阐述,提出了构建"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首创的“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的三育人高职教育理论,详细分析了该校通过三育人教育理念的实施,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育人方面,通过打造创新校园文化,建立文化创意基地,构建“三化”创新教育体系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复合育人方面,通过开设复合专业,整合复合课程与证书,培养复合能力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协同育人方面,通过协同创新战略,推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从而实现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是“合作教育”在内涵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文认为,高职教育要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之路.本文阐述了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理念及其内涵,并就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从制度、平台、路径、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高职院校要从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育人机制;扩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挥校企联合的全员育人功能;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实效三个方面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邱秋云 《高教探索》2012,(4):147-149
工学结合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深刻影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主动适应这一新的育人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文章从授课的内容组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网络利用以及考评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政府决策部门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这种环境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缺乏产学研用的协同效应,需要着力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突破传统惯性的制度障碍,体现高职教育协同育人开放性、整体性、互动性和政府主导性等特点,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效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包括专业教学的改革,还应该包括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应该从开放化、系统化、人本化的维度进行,实现校企共同负责制、双主体育人制。  相似文献   

10.
时代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要改革高职教育,推动高职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完美接轨。在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发展以及创新性建设的背景下,"协同育人"的理念孕育而生,成为高职教育转变的主导价值理念。文章从分析"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概念出发,指出"协同育人"价值理念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实际运用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实现高职教育改革在理论建设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教育体系里,大学语文一直存在学科地位弱化、定位模糊等诸多问题,离职教育的非功利性以及社会对综合型复合人才需求的增加决定了高职教育要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功能.本文从文化育人功能这个定位出发,从教材编排、教学方法、教学考核三大方面探讨了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以期能深入挖掘大学语文的深厚人文内涵和育人潜力,进而能唤醒学生心中的文化自觉,在人格层面铸就其人性和美德.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高等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高等商科人才培养应从单纯专业型向复合素质型人才、从被动的知识传授向知识创新、从封闭型育人观念向开放型育人观念的模式转变民族地区高等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为: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创新培养理念:突出实践价值,体现应用取向;明确发展定位,服务地方经济;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凝聚办学特色,彰显个性风采。  相似文献   

1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从国情出发、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而普遍推行的一种创新理念与机制。实践这一模式.不能脱离对我国高职教育特质的认识。多年来,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致力于研究教育与经济、育人与用人“两张皮”的问题,借鉴了美国的“合作教育”(工读课程计划)、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俄罗斯的“教育生产联合体”及澳洲“TAFE”等模式,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职院校需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重要一环,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遵循基本教育规律、满足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但是,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丰富劳动教育中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教育,坚持德技并修、以德强技,深化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等举措,发挥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5.
"三全育人"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育人模式,新时代水利精神如何融入水利类专业"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中,是当前各水利类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分析了新时代水利精神背景下的高职水利人才规格,在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水利精神与三全育人融合的"1234"教育模式、发挥校园育人功能、重视企业育人环节等路径,通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和企业反馈意见验证了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的育人环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成绩与问题并存,新的教育形势和环境,需要深刻理解高职“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改革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思路和方式,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满足社会和单位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内外部的重要因素,提出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处理好的教书与育人、学校与社会等十大关系,形成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拓展高职院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工学结合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给高职教育理念和模式带来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必须积极转换思路,强化服务意识、注重职业导向功能、努力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才能适应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需要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学分制的实施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运作机制、教育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育人载体、途径和平台的作用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削弱,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在对上海市6所高职院校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改革思路,提出构建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工作机制、队伍结构模式、活动内容、工作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形成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事事处处育人和教育双方双向互动育人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阶段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百万扩招的机遇与挑战既为高职院校进行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撑,同时也倒逼在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有待加强的高职院校彰显多元化的育人功能,凸显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职责与效能。面对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高职院校需要从优化专业布局,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校企"双主体"育人,建立人才培养共同体;探索多元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训工作机制,打造终身教育基地等方面施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