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论西方"爱"的伦理道德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伦理学家把爱看作人类道德人格的基础。他们关于“爱”的道德学说是从探讨人类现实境遇中的各种问题出发,力图解决人类道德伦理困境的一种努力。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和所作的思考都是非常深刻的,为我们对“爱”的伦理道德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可供借鉴的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2.
“不爱体育爱肥胖!”这是什么话?这就像是病人说的话,或者是谁的爸爸酒后胡言。不爱体育可以,爱肥胖就不可原谅了。现如今减肥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tú〕,男女老少趋之若鹜〔wù〕,奋不顾身,却有人在那儿宣扬什么“爱肥胖”!你说,这是不是有病?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存在,“不爱体育爱肥胖”是说一种现象,前一个“爱”是真,后一个“爱”是无可奈何。比如说,余超豪这家伙最近就慢慢地胖了起来,他身高一米六,体重却达一百五。他呼哧呼哧地喘气时,能吓跑十米以内的婴幼儿。由于胖,他对体育运动深恶痛绝,甚至还煽动男女生…  相似文献   

3.
用爱去召唤     
爱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正因为有了爱,一个个教育的神话才应运而生。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也正是“爱”赋予了我们教师人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岳伟 《教育学术月刊》2001,(5):16-17,20
一、现实教育生活中师爱的虚假与缺失   教育是一种生产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爱的直接生产者与传播者,更要有爱的态度、品行与能力。然而现实教育中的师爱却往往处于一种虚假与缺失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爱的虚假性。爱的虚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惩罚性的“爱”。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包括体罚与心罚。对此许多教师却振振有辞:“我惩罚你是因为我爱你,是为了你好……。”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第二,占有性的“爱”。教师把学生看…  相似文献   

5.
“爱”是这个世界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但“爱”的灵魂和精髓又是什么,微观研究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相反,对“爱”的宏观研究、哲学研究或许更容易接近和触及这个答案。一直以来,对“爱”的哲学研究相对匮乏,想深化困难更大。然而对“爱”的哲学思考相对容易得多,为此,对爱的哲学思考只能算是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人爱亲手种植自己所们爱的树,以陶冶性情。杜甫爱种桃树,他来到成都烷花溪,草堂未建,就急求一批桃树苗。得苗后,赋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烷花村。”陶渊明爱柳,他在田园水边播柳,还在住房前种了五棵柳树,得名“五柳先生”。柳宗元以种柑桔为乐。他被贬到柳州后,亲手种植了一批货批。在劳动之余写下:“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通城同。”未赢爱的是杉树,他称赞它品性耿直。古代诗人爱植树  相似文献   

7.
对于儿童来说,生活有多少种可能,他们就有多少幸福,生活的可能性是幸福生活的前提。人们总以为父母的爱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但不幸的是,大多数父母的爱却直接导致了对儿童生活的封闭,事实上剥夺了儿童的幸福。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追问父母是否具有真正的“爱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工作中,班主任如何实施情感教育,最大限度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一个“爱”字,即爱学生。其实,“爱”与“被爱”不是一个人偶然体验或“陶醉”的一种快乐,而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爱的回报     
为人师者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学生的爱。这爱有时能转化成一种能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使为师的“滴水之恩”变成学生的“涌泉相报”。  相似文献   

10.
从教师"教育爱"谈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要确立教师职业情感培养标准,强化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过程,以大学教师的“教育爱”催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爱是一种情感,爱是一种情怀,爱更是一种境界!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爱”这个字,它带给我们积极的心态、无限的欢愉,也带给我们勇敢和担当。因为爱,生活才更美好。  相似文献   

12.
爱的奉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参加小学青年教师“我的追求”征文演讲活动的青年老师都深深地知道这一点。但“爱”不是高昂的表白,也不是狭隘的付予。它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高尚情感,教师的爱是渗透着党和人民对于青少年一代寄予无限的爱,是教师对于事业,对于祖国和民族无限忠诚的爱。奉献爱,就意味着要有一种爱的奉献精神,没有奉献精神,“爱”仅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3.
浅谈师爱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多给学生一些“爱”,才能用“爱”激发“爱”。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爱”学生要掌握好温和与严厉的尺度,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爱。  相似文献   

14.
伍红春 《课外阅读》2011,(8):102-102
教师爱生,老生常谈。教师爱生,理所当然,不少的文章和书籍,乃至不少人物的先进事迹都是“爱生”的最好阐述,把“爱生”的主题推向了极致。当然,也出现了“爱”与“严”的讨论,“宽严相济”,“严是爱,松是害”等“如何爱”的问题似乎也得到了证明。但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的老师施以“博爱”或“软硬兼施”或“严就是爱”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折中,往往效果不佳。究竟如何“爱生”看来并不简单!  相似文献   

15.
我校近年来,以“爱心教育”为品牌,打造学校特色。“爱心教育”就像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而实施“爱心教育”的教师就是爱的播种者。  相似文献   

16.
爱的承诺     
沈娟 《师道》2004,(4):36-36
怯生生地走上讲台,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知道,我的教师生涯,从此开始。还没有真正感悟出“教师”这一职业的真谛,只是若隐若现中感觉到一种承诺,关于爱的承诺——爱学生,爱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17.
“爱奇”的审美情趣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爱奇”,才使得他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褒贬冲破了“史”的规范,喜欢“旁搜异闻”,予以著录,满腔热情地为古今那些德高行远、才华卓著的英雄贤才树碑立传,无情揭露和抨击凶官恶吏的恶德劣行,真正做到了“不隐恶”。这种“爱奇”来源干司马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更来源干自身性格气质中的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18.
教育爱是指教育者在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受教育者的一种自觉、曾这、持久的科学的爱。世上有各种各样的爱,唯有教育爱是最理智的爱,是充满科学精神的爱。教育爱不同于亲子之爱。从情感因素看,爱虽然都是一种奉献、一种“给予”,但是亲子之爱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情’结性、情境性,以及“孩子是自己的好”的狭隘性;而教育爱则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更具稳定性、深刻性和无私性。教师整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如学生的吵闹或捣乱,学生的依赖或要求,甚至个别学生的敌视或挑衅等等,充满教育爱的教师面对种种…  相似文献   

19.
“爱”育与班级管理郭筱苁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是一种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小学班主任教师只有运用好“爱”这把“钥匙”,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小学阶段获得身心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实事证明,“爱”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其它教育...  相似文献   

20.
王亦戎 《时代教育》2007,(6Z):117-117
1爱的内涵 埃里希.弗罗姆说:“爱是一种艺术。”其实,爱是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积极力量,让我们能克服孤独、排除自卑、增强自信、赢得自尊,没有爱的人无法生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