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是上好阅读课的基本保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不少教师在文本解读方面也花费了不少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没能正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度”,没能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对一些过度解读文本现象的透视,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总以教师讲授为主。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兴趣以及探究事物和现象的欲望。让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3.
刘强 《农村教育》2004,(10):55-56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因缺乏吸引力,学生“坐不住,听不进,不愿学”的现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严重退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去高考和就业这些“大气候”的影响外,就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有几个方面的因素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要增强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必须做以下几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没能把握课改的精髓,教学时一味与“新潮”攀亲,极力向“流行”靠拢,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过度现象;”在过于“精彩”的背后,实际教学效果令人不敢恭维。一、情景创设过度——为情所困为景累[案例]情景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科研中发挥量化研究方法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发表的教育论文或诸多教育科研研讨会上的论文都存在“两多两少”现象,即“经验性”文章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文章少;“思辨性”文章多,具有科学依据、有数据支持的文章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多教师或教育科研工作者不重视或没能掌握有效的教育科研量化研究方法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学生行为问题已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因为每一个教师都将每天面对五六十位学生,难以照顾周全、面面俱到,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在所难免,但并不是不可避免。如若出现学生行为问题而没有及时科学的矫正,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会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处理失当还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和不满。这是因为他们所期望的这节课自己没能尽兴,利益受到了损害。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同一年级、同一班、同一条件下,为什么有的教师就能调控得好,而有的教师则造成“失控”现象偶有发生?显然问题主要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科学“惩戒”则是教学调控的一种教育能力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进行“满堂灌”的“牵羊式教学”,或者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让学生自学的“放羊式教学”,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负担、轻质量”的现象屡屡发生。特别是在高三教学中,很多教师简要讲解概念、规律来替代学生复习过程,学生没能亲身体验复习过程,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透,掌握不牢,更谈不上很好地应用。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存在“少、慢、差、费”的“无效”现象是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阶段,多年来,学生感到真正要学好语文困难比较大,是什么造成语文教学的这种尴尬被动局面?除了一些社会原因外,还因为我们的教学大多局限在旧的教学模式下进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切替学生包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特征,把学生当作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强化训练以备考的机器,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往往费力不讨好,处于一种“半效”或“无效”状态。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在语文学科上存在,在其他学科上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9.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际,教师之间也加大了听课探究的力度。但在课后的交谈中,往往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或自责:“我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我脱离教案了”。或:“还有几个问题没讲完。”……原因大多是有些不“善解人意”的学生,提问时开了“无轨电车”,也把教师拖出了“轨”,造成教学目标没能如期达成的遗憾。  相似文献   

10.
尹后庆同志曾经谈到:课业负担问题在家长一代一代的抱怨中,至今没能解决。而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作业效度的轻视几乎是个“致命伤”。那么,学生的课业负担到底是什么?教师的“致命伤”又是怎么造成的?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11.
作为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曾经讲过甚至反复强调过的知识,在使用时仍有学生或是全然不知,或是印象浅显、模糊不清,或是错误百出,对教师的讲解充耳不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给学生形成了厌烦的心理,没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没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形成主动记忆;主要还以应试教育的方式来传授给学生知识.  相似文献   

12.
现象(1):我有幸多次参加南宁市六县的高考备考视导会,听了不少优秀的复习课,但同时也发现这些公开课几乎存在着这样的通病——教师在授课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课后不少授课教师以“师生互动中学生不是很配合”为由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学生为什么不配合呢?是不愿意还是做不到?  相似文献   

13.
尽管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早已受到质疑和批判,但是这一教学模式仍然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普遍使用.即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材频频出现,也仍有教师习惯“以自己为中心”,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教师话语垄断课堂,学生话语受到限制;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操控着课堂的一切,貌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削弱了学生的话语权.如何改变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合理地掌控教师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作文批改上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学生的作文依然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不连贯,标点符号不准……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能很好地“消化”教师对其文章的批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采用下面诸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老师批改的“消化”现解,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一篇“一定和我一样会被深深打动”的课文,结果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令我始料不及”,其原因就是教师没能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规定情境”。学生对商人、江洋大盗有他自己的经验性认识,奸猾、贪婪、凶狠等概念影响着他对课文的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16.
在与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师交流中,他们都说一直以来被这么一个问题所困绕:语文教学中,尽管老师们从字的音、形、义讲到词的解释;从句子的分析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方面大讲特讲,学生们也大练特练,但是语文教学为还是走不出“高投入,低产出”这样一个“怪圈”,并且不少的学生文不成体、言不由衷,跟别人也没能顺畅的交流。其实,症结在于,教师没能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人手,造成过程与方法的断层,致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错裂所然。  相似文献   

17.
厉洪侠 《语文天地》2012,(20):43-44
想让作文教学见成效,难度很大。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学生付出很大努力,但作文水平就是难以提升的现象,让我们很苦恼。其实,这种局面的出现,往往是教师没能很好地将新课改的要求具体地落实,没能科学地整合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一、初中作文教学成效低下的原因1.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没能有机结合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将作文划为  相似文献   

18.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没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9.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甚至下降的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工作热情下降,前进动力不足,甚至出现个性萎缩、职业倦怠,工作和自身发展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笔认为,要突破“高原现象”,就必须强化教育科研意识,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角色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  相似文献   

20.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研究发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