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法治建设取得了瞩目成绩,法治目标确定并不断推进,高校法人地位权利确立并发展,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领域深刻变革,一流大学建设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给高等学校依法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体系,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大高校依法治理力度,重视高校师生权益保护,将高校法律治理推进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进经历了1949年以前国家统治下的“县政绅治”、1949年之后国家主导下的“政社合一”和1978年以来国家治理下的“乡政村治”三个阶段.这一过程是从传统的政治统治转向政治管理最终过渡到现代的公共治理过程,内涵着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变革中,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又将迎来一次全新的嬗变,侧重政府主导作用下的“多元共治”,推动政府与农民的现代转型,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变迁70年,大致经历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建立(1949~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1978~2011年)以及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为旨归(2012至今)三个阶段。从70年的治理变迁中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征,主要体现为: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政府政策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始终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这些相关治理制度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确立、完善和定型,并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根本制度。同时,在这70年中,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在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术权力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等三个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未来,在国家治理视域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应着重考虑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治理 ,已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高等教育的治理 ,首先意味着政府的角色或功能将发生重大变化 ,政府不再是高等教育产品的惟一提供者 ,政府对高校的管理由“政府控制模式”向“政府监督模式”转变 ,在资源配置方面 ,将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 ,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存在着权力的依赖和互动 ,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发生重组。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是非国营化、去中心、自治和市场化  相似文献   

5.
推进高等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在于,高校领导干部需要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的有效治理。为此,应坚持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良性互动,实现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的法治化;落实高等教育行政法治的现实要求,推进高校各项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贯彻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基本方式,彰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高校治理应重视软法。高校治理的软法有三种基本形式: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硬法)中的软法条款;党和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高等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高等学校自身制定的各类管理规范。高校软法之治的机制包括:自愿服从、激励机制、内部强制服从、社会强制服从和国家强制力的影响。高校治理的软法存在内容、制定技术和问责性不足问题。完善高校治理需构建软硬兼施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7.
以高校战略联盟为重要标志的高校协同发展,是适应新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高校集群治理打破高等教育治理传统的束缚,凸显中国的体制和文化优势,符合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校集群治理来推进高校协同发展,有利于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高校集群治理,需要各高校强化公共价值取向,制定和实施和谐共生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多样化的高校协同组织,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升高校协同组织的自治能力;发挥政府的元治理职能,引导高校协同组织提升治理能力和发展质量。探索高校集群治理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每一个州的具体情况决定了其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即便是在同一个州,州政府对于不同的高校其治理模式也有所不同,体现了其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建立并不断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治理体制中,中国政府能够借鉴美国州政府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持续不断地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基础性地位。要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落实到课程的层面。然而当前高校课程考核却存在一定的“放水”现象,主要表现为考核标准亟待提高、考核内容提前泄露、考核结果失真三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为传统文化与思维的消极影响、高校和教师主体责任与原则的缺位、高就业率追求的负面效应以及安全和稳定要求下的让步。为从根本上治理高校课程考核的“放水”现象,需提升质量意识并凝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培育坚持学术逻辑与容忍学术失败的学术文化,强化高校与教师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主体责任,优化影响课程考核客观性的外在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0.
耿建 《江苏高教》2005,(3):30-32,36
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以资源控制的方式管理高校体制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等的应用,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公共治理模式的设想,介绍了这种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存在的环境条件和优势特点。文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共治理,改革的途径就是逐步建立适应这种治理模式的社会环境。文章从制度和法律建设对该模式的建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当前,受政府高权管制思维和高校治理能力不足的“双重束缚”,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面临着沦为政府规制强化的工具和合法化“外衣”与侵害高校自治权限的风险。与此同时,高等学校自主办学能力的低下则进一步制约了“放管服”改革的实施。《高等教育法》第32条到第38条规定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呼唤政府监管模式的重塑与高等学校自主办学能力的强化。一方面,破除管制型政府的窠臼,促进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增强对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监管体系的合法性控制,明确政府的法定责任,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真正实现政府权力“放得下”;将“放管服”改革纳入法治轨道,避免地方政府或某些政府部门以“放管服”为名变相设置新的审批权或其他监管权限。另一方面,强化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内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校自主办学的风险预防与管理体系及法人治理结构,充分保障高校扩权后能够“接得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进程也在随之快速深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猛增。然而在当前的新时期,高等教育亦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实践基地,治理模式的改革也成为大势所趋。高校二级学院是高校最基础的实体单位,其治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决定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质量,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也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性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的治理模式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浪潮下逐渐凸显出了诸多的问题,行政权力的泛化为高校二级学院的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唯有对现存问题加以有效解决,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二级学院的良好与稳定发展。基于此,浅谈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的治理模式现状,并探讨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3.
乌卡时代境遇既带给高等教育被动应对的“具身之感”,也需要高等教育主动做出“处变之略”。当前,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风险俱存,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思潮上升,全球经济发展与复苏脆弱乏力,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席卷全球,数字化转型也在推动治理体系的变革。这样的时代境遇亟待高等教育做出积极应对,也在重塑着高等教育的形态。面向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行动选择应是以创新内涵建设、结构优化、数字化要素更新、多元协同治理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数字化转型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外部变化中寻找突围策略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印度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受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响,确立了适合本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高等教育复合治理模式。高等教育复合治理模式就是将结构和功能各异的高等教育单一治理模式有机整合的模式聚合体,其实质是规范了政府、社会、高校三者在控制、协调和分配高等教育中的权力。印度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别受到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前苏联集权文化以及美国市场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公立、私立高校都采用的"学者自治"型、公立高校所采用的"政府主导"型、私立高校选择的"市场导向"型三者结合的混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高等学校任务体系的持续扩张,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变革的功能导向不断强化。在大陆法系国家,高等学校通常具有基本权主体、国家机构或公法设施以及民事主体或公法意义上的法人等“多重”且“交叠”的法律地位。在英美法系国家,高等学校作为“混合型机构”的特征日益凸显。经由普通法与成文法的持续发展,形塑出高等学校作为自治机构、公共当局、非营利性机构以及贸易实体或法人等不同类型且富有“张力”的法律地位。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变革中功能导向的强化,既为高等教育治理中多元利益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也客观上导致高等学校作为学术机构本质的式微,并衍生出自治权限萎缩、利益冲突状况加剧、教师权利危机凸显等诸多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调整学术子系统与法律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构成大学法研究的前沿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高教治理中的规划协调与社会参与机制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等教育进行总体规划,社会参与监督管理,是美国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规划促进了教育机构间相互协调,形成了高等学校竞争与合作的格局;以校外人士为主的董事会以及各种协会、中间机构发挥着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满足各种社会需求。研究美国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有关特征及成功经验,对于我国高校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合理定位以及建立社会参与监督、管理学校的机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三元治理模式,强调高等教育管理权在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之间的分散和制衡。三元治理模式的关键是制度创新,包括宏观上政府简政放权的制度创新、中观社会团体的制度创新和微观高校自主权的制度创新。宏观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政府的简政放权,把一些权力和职能让渡给社会团体和高校,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机构和制度。中央和省级政府建立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与管理委员会及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中观社会团体的制度创新,不仅要关注到政府权责内的全国性重大问题,还要关注高校实践领域的各种具体问题。出台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法规;增设有关社会团体管理权限的法律规定;制定社会团体运行模式的政策。微观高校自主权的制度创新,需要从确立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着手,理顺高校内部治理机构中的党政和教师、学生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并以党政关系为主轴进行制度创新:制定高校法人实体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快高校内董事会制的改革,实行高校内领导体制董事会制。  相似文献   

18.
浅谈诚信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重视“诚信养成”;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加强就业环节的诚信教育;坚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构建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环境。诚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诚信教育能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提供宽松的内外部环境;诚信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985工程”建设的废止与“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开始从身份固化走向契约管理,还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与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从政策目的、管理机制、资金分配和评价方式四个维度入手对“985工程”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不仅可以透析“985工程”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共性特征,而且可以揭示出重点政策调整过程中包括教育价值取向、权力配置模式、资源配置模式、高校评价方式等在内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  相似文献   

20.
大学治理结构的形态、调整与完善是各国大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部分.在中国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之际,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时起,大学治理模式之一的“教授治校”被不断重提.部分学者担心,大学法人化,将加强行政权力的地位,降低校务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学术事务的有效开展,侵犯学术自由.梳理“教授治校”的起源与发展变革,实现共同治理是现代高校治理模式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