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传统美学尤其近代以来的世界美学由于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长期执著于西方二元论文化传统,总是企图在诸如核心命题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理论视域的宏大哲学视域与狭隘心理学视域、研究对象的艺术美与自然美,思想基础的客体实体论与主体认识论等方面有所分别、判断与取舍,乃至形成了知识美学的主流品格,最终导致了诸多自身无法解决的学科缺憾与困惑。全面而且深刻地反思与检讨知识美学主流品格及其缺憾,提倡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宏大哲学视域与狭隘心理学视域、艺术美与自然美、客体实体论与主体认识论平等不二、不取不舍的智慧美学,是克服传统美学尤其近代以来世界美学之知识美学主流品格及其缺憾的基本对策。而知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二元论与不二论、知识与智慧有所分别而又无所分别,对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二元论与不二论、知识美学与智慧美学不取不舍,更是智慧美学的真正化境。  相似文献   

2.
智慧美学是在知识和技术基础上用智慧观察世界的又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艺术,是对被亚里士多德尤其笛卡尔等人丢失了的古希腊美学、中国儒释道美学和古印度美学关注智慧精神而不是探索真理乃至概念范畴和知识谱系的美学传统的一种重新发现与自觉回归;是以发明平等不二本心及其所蕴含的自由、包容和平等的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偏执于二元论思维模式的西方美学所面临的鼠首两端、游移不定的诸多困惑和尴尬,及"美是难的"等美学难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重新发现、提炼和总结包括中国乃至东方美学、西方美学在内的人类一切美学理论资源及其智慧,对真正勘破二元分别和取舍,赢得人类本心真如状态的自然呈现与事物本真状态的自行裸露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艺术的表彰和呼唤。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关于传统美学的反思与创造,出现过浩如烟海的重要著作,郭昭第教授的《审美智慧论》则推陈出新,既非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以分别介绍各派美学家的观点为顺序,而融自己的见解于述评之中;也非康德《判断力判断》通过探讨诸如判断力、审美鉴赏判断等问题来阐发美学思想;也非《美学概论》从美、审美意识、艺术等方面综述美学基本知识,而是在系统整合和梳理西方、中国乃至印度美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反思传统美学的有所分别与取舍的缺憾,从平等不二、心体无滞的智慧高度,整合围绕自我、社会和自然等三大核心问题,系统阐述美学的诸多智慧,寓深刻思考于笔端,含精辟反思于笔墨,尽可能彰显了智慧美学的学术品格与基本精神。可以说《审美智慧论》是郭昭第教授构建智慧美学的初步尝试,尤其显示了作者独到的感受和睿智的体悟。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美学发展之途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束缚中国美学实质性的发展的根本性局限在于从认识论框架出发,固守主客两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1990年代关于《巴黎手稿》尤其是"美的规律"的重新讨论,集中体现了以上思维模式对于美学研究的局限。而1990年代关于"实践美学"的争论,既提出了一些对中国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又存在对实践美学的某些误解,有些论点本身也存在争议。美学发展的突破途径在于走出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我们认为,蒋孔阳先生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为此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由于思想渊源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与背景、语言文字与文艺实践等不同生成原因的影响.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与超越美学、生态与意境论美学以及抒情美学,具有智慧美学、宇宙生命美学和和谐美学精神;西方美学则主要是审美知识与经验美学、艺术与典型论美学以及叙事美学,具有知识美学、人的生命美学和对立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美学从古代开始就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倾向,只是主流话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本质主义,乃至形成了诸多美本质论。中国美本质论大体上围绕人们的生命体验而展开,从起初对自我生理感官愉悦的关注,逐渐提升为人类共同的善认识,乃至宇宙万物本真生命本性的领悟等视域逐渐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的特征。西方美本质基本围绕客体本体论、主体本体论乃至主客体本体论而发展,呈现出诸如从宏大视野到狭隘视域,从自然宇宙之美到艺术之美等视域逐渐缩小,从形而上哲学到心理本能等层次逐渐降低的特征。中西方美学的共同缺憾是未能很好地继承老子、苏格拉底的反本质主义倾向,而走向了日益严峻乃至徒劳的本质主义。对美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继承东方美学特有的一元论或不二论思维方式,既肯定本质又否定本质,乃至形成不取不舍、智慧圆融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道德意志自由本体能否"呈现",人对此本体是否具有"智的直觉",是20世纪新儒学理论代表牟宗三与康德对判的中心论题,也是牟宗三新儒学核心之心体论拱心石.这一争论聚焦于心体是否可能以"当下顿现"取代对未来的信仰.牟氏的心体圆顿缺乏实践中介而终究落实于心体自身的审美境界感,并以更为自觉、强烈的现代性时间观批判重构了康德判断力批判.牟氏道德哲学及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现代性意义实质是美学性的.牟宗三哲学的美学性质是超出牟氏儒家伦理本位情结并被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美学史均忽视的一大课题.牟氏坚持道德心体超出审美境界的本体"呈现"与"直觉",实际突破了通常囿于艺术形式美与情趣生活美的美学视域而凸显出作为伦理行动的美.牟氏的道德理想主义心体论复现并发展了作为中国儒家美学深层代表的伦理行动美,而中国美学研究长期以道家美学及艺术学研究为主干.牟氏围绕伦理审美境界对心体意向宏大而精微的研究,客观上为20世纪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并成就了一种根基于中国传统的元美学.  相似文献   

8.
孙应鳌的美学思想以普遍性原则的“心”为本体,心作为一个形上范畴,它潜在于每一个人,至善无恶.他以“求心”功夫纯化心体,讲求在日用常行中使本然之心转化为明觉之心,呈现出与天地万物圆融为一的仁境和具有中和之美的乐境.孙应鳌的美学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当时文学艺术风尚转变及清代朴学之学风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后世美学理论的建构也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辩证思维方法是和谐美学的立足之本,它包括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两大原则。没有实证研究作为基础与前提,辩证思维的原则难以实现。和谐美学在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几方面,均是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典型。它充分展示了哲学美学的抽象思辨能力,但观念研究又是其最大的学术局限。  相似文献   

10.
作为海洋哲学社会科学之一的"海洋美学",是一块至今无人涉足的新领域,其海洋美学本体论、海洋美学美感论、海洋美学形态论、海洋美学美育论四大理论的建构与研究,需要综合借鉴海洋社会、海洋教育、海洋文化、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此进行一番简单的初步梳理,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学界形成了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源于对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反思,而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存在论维度对于突破现有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立足于中国当代美学的独特语境,实践存在论美学在马克思的存在论这一新的理论视域中提出并思考了当前美学可能的突破之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美学、现代美学的多重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跆拳道武德、礼仪、服饰等表现出来的礼德关,动作内涵、力量、速度和节奏体现出来的艺术美,以及气势、意志体现出来的气质美,是跆拳道运动具备的美学特征。通过跆拳道练习.不仅能塑造人体的形体美和精神美,而且能在表演和竞技中展现技艺美,同时带给观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相似文献   

13.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4.
武术美可分为感官之美、认知之美及体验之关三个层次。武术应充分利用其美学的商业化优势,以感官之美的武术动作来改良现有各类武术著作及竞赛活动,以培养习武者的兴趣,却后臻至认知之美及体验之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试论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对健美操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在健美操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健美操教学应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寓“美”于教,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促进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需求与体育美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的形成源于人类社会的需求,体育美学的发展也受制于社会需求。阐述了体育及其审美活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以及体育美学的萌芽过程,认为体育美学的研究应该在广泛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中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17.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的来临 ,已经为多种文化表征的出现所决定 ,也由此呈现出深刻而又丰富的问题性。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 ,生态美学的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 ,它是从一种新的存在观的高度思考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所显示的问题性 ,还体现了从本体构成方面对美学学科的深刻改造与整合 ,有利于维护美学的完整性 ;另外 ,生态美学是从“尊重”、“爱护”与“亲和”的立场上去建构人类多种关系状态 ,这对重建美学的存在论根基及诗性智慧、促进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等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闪现于马克思的多篇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探寻美的本质和根源。要清楚认识马克思"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必须从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对象化的内涵两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自然全美"及其科学证明--评卡尔松的"肯定美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正在成为当今西方美学中的热门话题.由于其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然美学.在最近出现的种种理论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是最令人瞩目的.卡尔松对"自然全美"的科学证明的确给了我们理解自然美的新视野,对他的介绍和批评势必推进我们对自然美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朱志荣认为应当重视审美意识史的研究。在研究时,他尊古而不泥古,具有当代视野。在学科形态上,他主张以西方美学为参照,援西而不囿于西,强调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可融合性和互补性。在研究具体器物和文字等方面的审美意识时,朱志荣借鉴和继承了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有力地推进了审美意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