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沈从文一生坚持的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强调,应该是作家本人理性的自我认知."乡下人"对于沈从文,代表的不是现实的社会身份,而是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乡下人"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启蒙文学的异质特色.在他的湘西世界中,着力表现的是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沈从文的都市题材作品关注的是都市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反思,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使沈从文的作品具有了厚重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2.
试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水与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的湘西类小说散文中有精妙的关于水与女性的文笔。山水及女性成为沈从文天人合一为主体的自然生命观的表征符 ,是他生命哲学的形象化和具体化 ,也是解读沈氏小说中所渗透的思想的重要解码  相似文献   

3.
以往研究沈从文的学者们大多从他的小说内容入手,探讨他小说所蕴含的人生意味,借以表现沈从文小说中各种状态的生命形式,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小说中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在沈从文的艺术追求中,有一点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他对于象征手法的创新运用。他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象征手法的同时,大胆地吸取、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一贯自称为“乡下人”,其“乡下人”心态对于创作的影响和制约在于:“乡下人”心态不仅促成了他富有个性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思维的形成,而且使他触及了生命原型,从而使其一些作品具有超越性品格。乡下人心态中的矛盾性蕴育了沈从文“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的乡下人心态在其都市题材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他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萧萧》表现了乡间世界平凡人生活中自为自在的生命本相和生存状态,表达出乎凡人对世事的“常”与“变”的从容理解和安守其分顺其自然的活法。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大部分作品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对理想生命形态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美好愿望,然而其理想人物的命运却在现实种种隐形力量的夹缝中夭折.这是其理想与现实人生反差的真实写照,也是其追寻牧歌式生命形式失落的挽歌.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所表现的是一个原始氏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湘西社会,是一个古老传统正在急剧损失、崩溃的湘西社会。面对生命的美丽与哀愁,沈从文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重世界中徘徊。因此他的作品里洋溢着人性美的光环,而在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时,又表现出对边城人民历史命运悲剧的沉重叹息,为他们置身悲剧命运中却不知悲剧为何物的麻木灵魂感到心痛。  相似文献   

9.
“信仰生命”同时又向往“自然世界”是沈从文文化哲学的主要内容。文学不从属于政治,文学应该反映人的情感问题、人的存在问题,它应该具有它们本身的哲学意义,那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宇宙创生假说理论,体现生命源于宇宙而育于地球的事实,阐述生命在宇宙中可能是一种普通现象,其共性是“运动”。进而证明“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庄子>提出的"逍遥游"的生活方式与人生境界亦成为郭象理论的归宿.从性分论这种本体论出发,郭象认为,最佳生活方式在于追求符合和顺遂主体之真性的生活,理想的人生境界是追求一种即世间的逍遥.适性逍遥说显示了最高的个人意识,安顿了纷驰的性命之情,处于乱世的魏晋人士,遂能各得其所得,各美其所美,各是其所是,各然其所然,以安于所受而达于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12.
文学即人学,人性变幻莫测,写出共同的人性,才是最高的文学。芥川龙之介和鲁迅两人是近代东方文学中最善于揭露人性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审视、剖析人性,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中,芥川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鲁迅也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芥川关注的是最普遍意义上复杂的人性,鲁迅在对本民族的精神品质思考的同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13.
现代体育审美浅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影响,揭示了现代体育审美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指出现代体育更加接近其游戏本质并正在成为大众审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平台,对社会生活必将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生命的视角审视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应以关注与直面生命为起点,点化与润泽生命,促成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整体发展,培育一个身心和谐的全人是体育教育应有之意。我们要深刻认识体育的生命品性,挖掘其中丰富的生命内涵,在体育教育中积极渗透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生命教育不利局面,建立多层次立体的生命教育体系,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把握体育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清醒认识生命在我国体育教育中失落的现状,牢牢竖立“生命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增强生命意识,在体育课程中确立系统的生命教育目标,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现体育教育生命化。  相似文献   

15.
在杨争光的这部长篇新作中,作家站在民间立场上,从“食”与“性”的角度上,再现了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乡村生活的原始形态,从政治、文化、人性等不同的层面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与批判,并在小说文体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齐地人根子里具有追求“自由自在”的天性,“流浪”就成为他们生活或生存受阻时的必然选择。张炜在小说创作中,一方面表现了人的生存意义上的流浪,另一方面他更多关注的还是人物生命意义和精神意义上的流浪。在其笔下,“流浪”主题有三个层面的呈现:生存层面、生命层面、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流浪,在作家笔下都呈现为出自人物本性的流浪,是根源于本性的不安分的心决定的流浪。  相似文献   

17.
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本文试图从王维的具体作品入手,对他诗歌中山意象水意象的艺术表现形态进行了精当的归纳与分析,对王雏诗歌山水意象的生成原由和审美品格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与阐发。进而指出王维创造山水意象伴随着强烈的生命律动,这与诗人以澄明清澈的心灵观照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生活对教育来说具有根源性、本体性的意义——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即生活,且为了生活。儿童在生活之初走进教育,在教育中开始一种特殊生活。教育既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又要关注儿童的未来生活,更要关注儿童的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爱的饥渴》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名男子之间的婚爱故事。主人公悦子的一生是不断寻爱又不断遭遇失败的历程。长期的压抑终于导致了最后的爆发,她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意中人以求解脱,结果却是堕入更深的痛苦和虚无。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爱中无法体验真实的自我是浅层根源;文化冲突造成的身份危机和内心痛苦是深层根源;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及结果的不可得导致的虚无感是最终根源。所以说《爱的饥渴》的悲剧是人性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野外生存体能训练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野外生存体能训练课程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让大学生体验大自然中生活方式,增强实践能力,健身益智,掌握野外生存本领。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体能锻炼,更加踊跃地参加体能发展,从而为树立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奠定基础,挑战自我,体验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