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是中国东北流亡作家群中卓有成就的一位女作家。她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具有强烈主体色彩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
:萧红作品的抒情品质,源自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它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和浓郁的寂寞情调。萧红通过情绪结构将文本整合成具有统一抒情品质的有机体。回忆是情绪结构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因,也是作者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从文化意味审视,萧红的抒情姿态还来源于外在的文化语境的渗透。这表明她对生命中一种根源性的回归和坚守。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其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中国新文学研究家的重视,近年来,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萧红的热潮。萧红的小说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蕴,通过描写人物在追求中的幻灭,暗示出社会的重压、时代的黑暗,这是其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萧红的小说还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式、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相似文献   

4.
“五四”以后新小说的散文化,从鲁迅开始,经过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更新变异,逐渐成熟,而后中断,到了80年代汪曾祺又将这条中断已久的线索延续下来。本文试图以萧红、汪曾祺的作品为例来探讨这种文体与作家个性的关系,及这种文体在文学发展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萧红作为近现代女作家,以其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词语超常搭配,从语义层面看,有主谓结构、定中结构、述宾结构中的语义超常搭配,并配合出现的辞格类型拟人、拟物、移就进行分析。并且还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来分析词语的超常搭配现象。  相似文献   

7.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中的艺术结晶,窗与镜的边缘性与异质性,与萧红自觉退居边缘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8.
萧红在创作的黄金时期悄然逝去,后人在欣赏其优美篇章时亦对她坎坷人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关于萧红的传记渐次推出,但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主要探讨了“萧红传记”创作中存在的部分不足。  相似文献   

9.
萧红小说创伤体现出大胆越轨的笔致,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写作规范,其美学气质体现为一种雄浑而忧郁的美;其任意随性的抒情笔致及“自我”个性体验的介入,构成一种独特的女性主义本:萧红体。从而极大丰富了现代学的表达内容及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彭晓丰、刘云主编的《萧红散文全编·序》中“萧红创作年限、萧红的文体特长、萧红的生养父之谜、《呼兰河传》的文体归属”等问题上的不恰当提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笔写活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的命运与遣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是飘零在这社会中的孤独者.他们不被周遣认同,甚至不被自身所认同。萧红笔下的“孤独者”形象是对当时社会的虚伪的封建礼教和愚昧庸众的辛辣讽刺与揭露。  相似文献   

12.
李琦 《培训与研究》2006,23(4):10-12
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萧红《生死场》的叙事模式独具一格,它标志着萧红文体由探索向成熟的转折,在萧红文体研究以及在中国现代小说结构史上具有创新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3.
萧红通过她笔下的人物命运,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的最终答卷。通过对萧红笔下几种“生命”形态的分析以及与作家萧军,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比较,可以解读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一员的萧红,在体验时代,历史和人生的悲哀的同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4.
萧红早期小说中的女体书写与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萧红早年未婚怀孕的经验,考察萧红书写女性人物的特色.在萧红早期的写作生涯中,一些极为私密的女性经验,成为她建构文本的资源和推动力量,在独有的女性书写中完成中国现代文学中极为复杂的女性集体想象.在萧红小说中,女体/母体的病态构成了史诗风格的女性身体铭刻.这种独有的女性叙述,凸显了女性身体,以一种怪诞现实主义的叙述策略完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的小说创作独具一格。其独特性除主题因素外,还表现在艺术风格上。萧红小说艺术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文体风格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纵观萧红一生,其人生不幸应当开始于她早年与父亲的“失和,”开始于被家庭放逐。早年的这场“失家”惨剧,让萧红一生没能原谅父亲。她不仅在很多反映自己早年生活的自叙传作品中对其父大加挞伐,而且不只一次地向朋友诉说起家人对她的虐待。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也没有对于自己在这场“失家”惨剧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出任何反思。读者是善良的,他们多愿将同情奉献给弱者,与此同时,为萧红所诟病的父亲、继母等人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失语”地位也使多数传记作者走入偏袒的误区,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萧红的家人。这种做法无疑会让“萧红研究”带上主观片面的色彩。因此,笔者在文中试图对以往的研究视角做出调整,拟就“萧红个性缺陷”来观照这场“失家”悲剧,并想借此一探萧红“失家”悲剧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才情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独特的素质,即诗化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从叙事语式看,这一风格一方面使她的小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抒情的、感性细腻的情调,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作家基于深刻反思层面上的独特生命体悟和洞察。萧红的后期作品《小城三月》,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段凄婉的情感悲剧,其独特的时空构形表现出女性作为“他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焦虑,是萧红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靠天才写作”的作家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萦绕于其中挥之不去的悲凄与寂寞 ,体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太多痛苦的人生和特殊的经历为她深刻体验人生、体验生命提供了契机。因此以女性空间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 ,从“漂泊”和“回归”两个概念出发来透视萧红的情感历程和人生道路 ,以期达到对她的作品的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 ,探讨萧红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散文化。艺术结构方面 ,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构方法。《生死场》突破时空的限制 ,以场景结构小说。《呼兰河传》的结构具有“串珠式”特点。萧红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 ,《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质地 ,《呼兰河传》则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萧红以“女性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勾勒了一幅东北沦陷区农村妇女群像图。本文分析萧红独特的人生经历、审美视点以及艺术构思等,为探索萧红作品艺术风格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