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科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以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为例,从综合运用多种数字技术,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深入挖掘资源价值,拓展网络观众群体;探索创新合作方式,促进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数字化建设的主要举措。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科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三点经验:以总体战略为核心,统领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观众研究为基础,指导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新兴数字技术为突破,强化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方薇  汤书昆 《新闻世界》2012,(6):165-166
近年来,我国科普动漫产业在国家政襄的引导下获得了长足发展,科普动漫产业作为一个产业系统受各个产业环节影响和制约。本文在对科普动漫产业要素做简单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环境要素、流程要素和资源要素三大分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科普动漫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展望,提出了以环境要素为主导,以流程要素为突破,以资源要素为支撑的科普动漫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本学术游记和随笔集,《域外博物馆印象》作者通过参观、考察众多的域外博物馆,从四个维度展现了自己的学术收获:以中国科普事业领导者的视角,对中国的科技馆事业建设发展予以指导;以科学传播理论研究学者的视角,探讨科学博物馆的发展规律;以中国科学博物馆行业引领者的视角,思考科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科学博物馆忠实粉丝的视角,归纳科学博物馆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4.
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家潜质,储备科技创新人才,提升青少年科学职业理想愈发重要。科学职业理想会影响个体从事科学领域的职业选择,而场馆教育情境对其培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和纽卡斯尔生命中心的场馆生涯教育实践,以资借鉴。英国科普场馆教育以提升青少年科学职业理想为目标,在个体维度关注职业关联性感知,在社会维度聚焦机会公平,并衍生出了以生涯理念指导馆本课程、在教育空间开展体验活动、加强馆校结合、发挥科学家群体榜样作用和关注女性等弱势群体等生涯教育策略。结合英国两个场馆的实践经验,我国科普场馆可通过创新活动设计,融入科学家精神,汇集多元主体,实现面向科学职业理想的场馆科学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5.
虚拟博物馆中的情感体验是博物馆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的话题。本文从现象学视角入手,考察虚拟博物馆体验与情感可供性之间的关系。基于伦敦科学博物馆“物与故事”系列线上资源的案例研究表明,感官形态的参与和视角转换是两种创造情感可供性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大数据背景下科普信息化和数字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科普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内容、制度法规、人力资源三项契合要素基础,通过协作共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普化服务.该项研究是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资源优势参与科普运营模式的一次尝试,旨在满足公众多样性、个性化的获取科普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三种类型,狭义的科学博物馆指其中的科学工业博物馆。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认为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博物馆事业过于偏重于科学中心的发展,缺失了科学工业博物馆这一类型。本文提出:因科学工业博物馆在展示内容、展示方式上的独特优势,中国的科学博物馆应补上这一课,大力建设科学工业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立足我国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实际,分析了信息资源网络化条件下我国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内涵、构成要素,并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和运营机制,结合中西部区位发展的优劣势,提出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9.
流动科普设施在促进科普公平普惠、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科普事业的发展,为满足基层多样化的需求,打破基层科普资源的馆际壁垒,流动科普设施进行了展览资源区域共享的有益尝试。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有利于优化区域科普资源要素流动和分配,提升科普资源利用率。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区域科普供给效率,助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可以通过构建服务评价体系、深化延展服务内容、注重资源差异化发展等方面完善运行模式和机制,实现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形成省市县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世界科学博物馆发展面临新的变革与创新,本文列举了科学博物馆四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形态,重点介绍了第四种形态科学博物馆的三个方面特征:高度分化与融合并存、突出时代性、越来越显现一种体系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未来科学博物馆应如何创新发展,本文提出面向世界、博采众家之长、重视建馆理念创新,在理念引导下走好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但以科技馆、科技 类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资源短缺,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基础设施匮乏,国家科普能力仍较 为薄弱,难以满足公众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科普能力发展现状,就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手段以其沉浸式的体验、丰富的交互为影像视频、游戏竞技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案。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中的现实应用与意义出发,探求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介在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应用。本文界定了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并形成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模型。基于以上研究,为科技馆使用沉浸式媒介进行科学传播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3.
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全国科普统计调查的定量数据统计分析为主,对国内科技馆的总体情况、存在问题和未来需要关注的一些方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财政经费资助下,国内科技馆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一些特大型场馆相继开放,在科普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场馆分布不均、资源配套落后、科普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注意场馆建设与地区发展同步,以及场馆布局的公平性、可达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科技馆是校外科学教育的基础阵地,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科技馆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分析科技馆科学教育的重要定位出发,指出科技馆科学教育在实现价值引领、供给侧改革以及开放体系建设上的新目标,并结合我国科技馆科学教育发展中的现存问题,从理论研究、资源建设和生态构建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助力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科技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为例,分析通过资源联动、整合、再塑是如何提升科技馆活动的品牌价值和公众吸引力,从社会化多元联动促进品牌增值、引入市场机制优化基层科普资源配置、嵌入公众社会生活并营造科技馆文化等角度推动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创新和发展,提出建立联动共享资源平台的新路径,以促进科技馆活动价值延伸,形成良好的科普生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科技馆开馆30余载以来,科学与艺术在科普展览中从相互碰撞、两两融合到彼此借力、强强联合,最终珠联璧合、彼此成就的渐进过程,从教育学、传播学视角出发,提出了在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上加强科学与艺术结合广度和深度之思考,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更多合作途径、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理念融入展览全流程等对策,以期为促进科学与艺术在科技馆中的融合,达到科技馆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艺术修养的创新型人才之教育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科技馆在激发观众好奇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科技馆展品作为科普主要传播载体,其不同展示类型和特征差异,对激发观众注意力和好奇心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等方式,分析梳理科技馆展品类型及特征,以流动科普展品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学科领域、展示形式、感官体验、人际关系、交互方式等维度进行探讨,依据好奇心相关理论,找寻规律特点,进而提出影响展品激发好奇心的潜在因素,为更好地指导科技馆展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是新时期我国科技馆发展的新任务。本文阐述了科技馆体系建设的背景和体系的内涵及构成。基于调查与数据统计,系统梳理了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科技馆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健全体系化机制、全面提升科技馆科普能力、重点推动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标准化工作四个方面提出科技馆体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结合科普研究与实践,深入剖析科普智库建设的现实逻辑,指出专业科普智库缺乏,影响了支撑覆盖广泛的、庞大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作用的发挥。鉴于科普具有非常明显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特征以及决策影响的广泛性,提出了科普智库的定位和内涵等基本要素。根据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要求,分析了科普智库建设的人才、内容生产和考核评价三个关键要素,提出要加强对科普智库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和思考,科普智库需针对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和科普产业需求的全局性问题、重大问题等开展前瞻性、长期稳定性研究,推动我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