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确定性问题"长期困扰着经济学发展。将经济学隐喻用于实践,其兼具的解释力使研究者应对"不确定性问题"的挑战时不但揭示了经济世界的真相,还呈现出经济学研究者对知识真理性的追逐进程。对经济学隐喻的实践优越性进行后现代维度解读,不仅可以视为对经济学研究中"客观性危机"的化解方案,而且可以让我们对经济学研究可能前景的领会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不确定性事件下,经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受到了来自认知科学的挑战。认知经济学的发展冲破了完全理性的局限,提出在社会不确定事件下,存在着个体的有限理性和群体的有限理性,强调要正确认识个体理性和学习、群体理性和制度演化的关系。认知经济学在本体论上属于个人主义,在认识论上属于实证主义,与经典经济学处于完全不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利科的隐喻哲学在二十世纪诸多隐喻哲学理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利科隐喻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文本的关系、隐喻的真理。利科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词层次上的修辞学概念,而且是句子层次上的语义学概念。在意义的说明与解释活动之中,隐喻和文本之间表现出一种诠释学关联。从隐喻的语义学到隐喻的诠释学的过渡,也就是从隐喻的含义向指称的过渡。隐喻指称与隐喻的真理问题联系在一起。隐喻的真理不仅仅是认识论的真理,也是存在论的真理。  相似文献   

4.
从当今哲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来看,隐喻的研究可能成为人类研究自身认知本质的重要窗口。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分析隐喻式认知生成基础时提出其"经验对应原理";之后格雷迪对上述原理进行了发展和修正。在分析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涉身-交互认知科学哲学的发展,尝试通过一个概念"异质抽象相似性原理"来说明隐喻式认知的生成机制。我们倾向于认可在涉身-交互的语境下说明隐喻是如何以一种异质抽象相似性关系为基础把主体的切身体验概念化为一种可为我们识别和使用的常规概念的;这也为我们建立一种可能的相似原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对隐喻的关注和讨论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并围绕概念和功能这两个核心问题给出了诸多阐释和描述。综观这些隐喻理论,无论是在本性界定还是功能阐释上都无法逃离“语言”的囿限,要么将其贬抑为一种纯粹装饰性的修辞格,要么不得不在“认知”功能上遗继传统的认识论困境。古德曼则在“构造世界”的独特视域内对隐喻进行了符号学重置,并作为符号的指称方式给出了创造性阐释。不仅通过一般符号理论和投射思想将其从“语言”中解放出来进而拓展到“非语言符号”,并因此重构了隐喻本身,也基于构造世界实践进程中对“理解”的推进重释了隐喻的认识功能,从而完成了从“知识”到“理解”的认识论重构。对隐喻和认识论的双重重构,也正是古德曼隐喻思想的深层意蕴和效应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对大学的诸多隐喻中,"象牙塔"、"服务站"和"有机体"这三种隐喻最具代表性,分别蕴涵了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观、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观和存在主义高等教育哲学观的教育哲学理念;大学隐喻的流变是不同时期的大学精神内涵、存在价值以及发展脉络的重要表征,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大学认知方式以及价值判断取向的客观反映,是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实践修正的产物。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如下特征: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多元化与整合、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阶段性和特色化、高等学校发展的异质化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隐喻认知功能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运用隐喻认知的认识论、方法论功能,将隐喻认知思维贯穿到课堂教学中,以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两个学派对概念隐喻的微观研究以及它们的源头语法及认知隐喻进行功能和机制上的对比,认为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是互相补充说明的关系.而语法隐喻理论又进一步提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其不仅弥漫于日常语言中,还广泛地存在于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等人类文化中.作为人类认知和文化建构的重要方式,隐喻与教学的关联是必然的.教学隐喻是教学思想和实践中通过其他事物认识、理解和表达教学相关问题的语言和认知现象.教学隐喻是情知的统一体,通过其达成的认知往往渗透着情感.教学隐喻的功能具有二重性,其在凸显事物的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在遮蔽其另一些特征.教学隐喻还具有不确定性,这也使其呈现了开放和多样的特征.从宏观上看,教学隐喻的生存环境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教学思想,二是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对于隐喻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隐喻是概念体系构成的基本方式,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隐喻性思维在认识论上具有的本体论特征。是我们理性思维生长的起源,是构建世界的基本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论证了传统真理观在隐喻解释上的困境。并指出在语境下研究隐喻语义真值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英汉语言中"爱情"的概念隐喻。发现"爱情"隐喻在英汉语言中存在着诸多共性,及少部分个性,反映了两民族在身体构造上的相同及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爱情"概念隐喻的投射范围大体上包括10个方面,其中实体域居多,从而验证了关于"抽象概念具体化"的理论,另一方面也说明情感隐喻投射不总是"抽象概念具体化",也存在"抽象概念抽象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中存在复杂而有序的隐喻认知系统,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形成概念的重要工具。运用所搜集的英汉语料,对英汉"口、嘴"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揭示了两种语言中"口、嘴"词汇在隐喻构建以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同时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对隐喻映射的影响,指出了不同文化中认知上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刘珊珊 《文教资料》2012,(19):39-4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与理解世界的方式和工具。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本质就是根据一种事物或经验来说明或解释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文对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按照实体隐喻、空间隐喻,与人体其他器官的组合隐喻及与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隐喻等进行分类,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各类隐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汉语中关于心得隐喻的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14.
庄子采取"大辩不言"的独特言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或许可以成为一种隐喻理论的中国化叙述方式。庄子的"寓言"、"重言"及"卮言"则是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模式,为人们提供了纵横交错的理解及阐释空间。文章通过庄子的"三言"在语言学领域内的阐释,尝试对庄子之言说与隐喻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认知隐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抽象概念构建的基础。汉语中表示空间的"上"和"下"与英语中相对应的"up"和"down"的隐喻拓展意义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空间隐喻在"状态、地位、数量"3个概念域中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家指出,隐喻是人们生活体验的反映,也是构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影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因此,有相同或相似体验的人在隐喻的理解和运用方面也具有共性。本文以"手"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方法,说明英汉习语的抽象语义是通过隐喻的映射作用而获得的;而人类共有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体验,使英汉习语中的身体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隐喻何以成为科学的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学隐喻的认识,是一个从排斥到接受逐步转变的过程.时至今日,许多科学哲学家已经承认了科学隐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在科学认知中,科学隐喻发挥着命名、解释和理论建构三大功能,具有共识性、统一性、完整性和参与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现象的认知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在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以基本颜色词"红"的概念隐喻为研究对象,对颜色词隐喻的目标语进行了分类总结,分析中韩两种语言颜色词隐喻认知的共性和相对差异性,并探究外在的语言表达异同下的内在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刘燕 《海外英语》2012,(24):250-251,269
英、汉语中存在复杂而有序的隐喻认知系统,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形成概念的重要工具。该文运用所搜集的英汉语料,对英汉"头"的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对比,简单指出了英汉语中"头"的词汇成为隐喻的基本运作方式,同时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对隐喻映射的影响,指出了不同文化中认知上的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20.
经济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经济现象,往往令普通读者费解。概念隐喻通过具体、已知的源域来解释抽象、未知的目标域,从而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复杂的经济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学人》杂志关于中国经济文章中概念隐喻的意义产生机制及其功能,旨在帮助普通读者以及二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增强经济类语篇的词汇和文本意识。文章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三类概念隐喻出发,通过分析可得,三种类型的隐喻在《经济学人》杂志关于中国经济的文章中均有出现,其使用与经济领域活动的复杂性和隐喻的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