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提出了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心灵的"荣辱"底线,如何守护并提升这个底线,是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提出了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心灵的"荣辱"底线,如何守护并提升这个底线,是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提出了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心灵的"荣辱"底线,如何守护并提升这个底线,是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提出了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心灵的"荣辱"底线,如何守护并提升这个底线,是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提出了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心灵的"荣辱"底线,如何守护并提升这个底线,是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底线伦理”?通俗地说就是人之为人的道德“下限”,是人们普遍认可并遵循的最起码的伦理规范。如果违背了“底线伦理”,就不是一般的失德、缺德,而是丧失起码的做人品格。近年来,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行为底线”问题频频浮现于公众视野,谴责“道德滑坡”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对于道德底线失守之忧似有加重。再看现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底线伦理”一词仍未正式提及,“底线伦理”教育仍显得有些“清淡”。依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做人底线”意识,帮助学生价值认同并始终恪守道德底线,这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之基,思想品德教师的职责之本,更是社会的文明之源!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底线伦理”教育呢?以下三个“统一”是可供参考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道德的“高标”与“底线”一直都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思考的话题。长期以来,二者此消彼长,论者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在当前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道德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该如何处理道德高标与道德底线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8.
《山东教育》2006,(1):122-122
怎样判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多大的差距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教育差距有没有一个底线?日前,“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组就如何缩小教育差距的问题推出了“教育的基尼乐数”,即预先提供教育差距警报的一种教育均衡发展的系数。  相似文献   

9.
国家教育重点课题推出“教育均衡发展基尼系数”怎样判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多大的差距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教育差距有没有一个底线?日前,“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组就如何缩小教育差距的问题推出了“教育的基尼系数”,即预先提供教育差距警报的一种教育均衡发展的系数。教育差距要有“警戒线”“教育可以有差距,毕竟差距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如果差距超过一个容忍度,就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一位专家评价说,“这个报告第一次提出中国教育的基尼系数,就是用科学方法和工具来判断教育差距。简…  相似文献   

10.
[引言] 不知从何时起,“底线”一词开始在媒体上频频露面,如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学术底线、职业底线、官德底线、教育底线……可查遍工具书,没有关于“底线”一词的解释。但从大量的用例中不难悟出:底线是“最低限度的、不可再逾越一步的界线”,简言之就是“最低界线”。官场商场黑幕丛生,道德底线的  相似文献   

11.
德育工作“如何增强实效性”“如何创新”“如何变‘神圣德育’为‘底线德育’”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学校德育面临的三大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也都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着大量有益的探究活动,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本人收集到的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十个创新举措进行整理,旨在为广大的学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份借鉴,更希望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7,(2)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何怀宏出过一本谓之《底线伦理》的书。他引用雨果《悲惨世界》中的话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即“做一个圣人,这是偶然的现象;做一个好人,却是为人的常规。”就是说,社会道德伦理可以没有上限,但不能没有底线;人可以不高尚,但绝不能恶劣;可以不是君子,但绝不能做小  相似文献   

13.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其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处理好底线伦理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其与道德结构、文化生态以及政治正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也谈“道德教育的伦理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人们普遍感到德育“目标过高”,而这种德育又缺乏实效。问题不单在于过高的目标难以实现,更在于它导致对“道德教育的伦理底线”的忽视,结果就连起码的目标的实现,也不尽如人意。于是,多年来一直呼吁严守“德育的底线”。只是千呼万唤,实际情况并无根本的改变。《当代教育科学》杂志2004年第5期发表的题为《“底线”教育:学校德育的新模式》的署名文章中,尖锐地指出:“社会转型期学校学生品德水平‘一再’滑降的严峻现实,使如何保持学生品德水平滑降到某一个‘底线’后不再滑降,成为我们难以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作者基于这种…  相似文献   

15.
一、“倡导宽容”岂可不设底线 有一种声音说,当前是一个提倡宽容的时代,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思想意识等方面的问题,教师不宜再去批评和指责了。我以为,这样的一种“宽容度”着实让人担忧!  相似文献   

16.
朱凤 《华章》2013,(25)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道德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道德”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就目前形势来看,人们对社会道德状况的担忧有增无减,底线道德一再被突破,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理论支撑,由此指导实践,坚守好道德底线,继而才能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师德的底线     
原先总是在体育场馆里听到的“底线”一词,现在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领域,其意义也从“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为“最低的标准、条件、限度”。譬如流行于人们口头的“道德底线”一语,指的便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和限度。时下,不知是由于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或是由于教师队伍中的“魔鬼教师”、“禽兽教师”这类憧憧鬼影时不时地出现以至骇人听闻,于是,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师德”一下子成了人们扬清激浊时“出语率”颇高的一个词语,“师德的底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当今社会,制约、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无非两种:道德和…  相似文献   

18.
师德的底线     
原先总是在体育场馆里听到的“底线”一词,现在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领域,其意义也从“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为“最低的标准、条件、限度”。譬如流行于人们口头的“道德底线”一语,指的便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和限度。时下,不知是由于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或是由于教师队伍中的“魔鬼教师”、“禽兽教师”这类憧憧鬼影时不时地出现以至骇人听闻,于是,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师德”一下子成了人们扬清激浊时“出语率”颇高的一个词语,“师德的底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政治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个体生存问题以覆类生存问题构成了政治伦理的双重底线,个人美德和公共道德的价值共契成为化解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之间五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亟待建构一种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的”、“宽容的”以覆“发展的”等价值观的底线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20.
坚持底线思维是应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风险挑战、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重要方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底线包括集体所有权底线、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在“还权赋能”、“财产价值显化”驱动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面临突破底线的多重风险:一是宅基地使用权的经济价值实现路径背后隐藏集体所有权实现危机;二是竞价使用、有偿退出等试点方案弱化宅基地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使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面临挑战;三是宅基地过度支持非农产业用地需求对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形成潜在威胁。面对系列风险问题,需进一步夯实宅基地集体治理权,守住集体所有权底线;协调宅基地的多重功能价值,守住农民利益底线;明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监管职责边界,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