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并且,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作者深情地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种何等强烈的感情啊。人教版教材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八年级以普通人的“爱”为主题的单元,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的“爱”又是一种怎样特殊的“爱”呢?  相似文献   

2.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读读下面这篇读《后感(文略),看看对我们有哪些启发。读了这组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你一定很有感想吧!让我们就课文或读过的其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写好后和同学交换看一看,交流一下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写人物,要写出人物的个性。无论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是古怪博学的金岳霖,都是因为是独有的“这一个”,才让人们牢记的,这就是个性。那么,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写出诗,既激动又高兴,通过表扬使作者获得成功的喜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课件出示2: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课文的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励。”从母亲对父亲的指责声中你读懂了什么?(母亲深深知道评价中饱含着的爱。巴迪需要鼓励,将这种爱及时给予巴迪,希望给他力量,让…  相似文献   

5.
真情行动     
《中学生电脑》2008,(7):30-32
“我愿变成童话里 你爱的那个天使 张开双手 变成翅膀守护你 你要相信 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 幸福和快乐是结局……”这个夏天,“一起写我们的结局。”阳光将洒满爱的祝愿!这就是,我们的《童话》!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因此,拟好话题作文的题目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拟好题目呢﹖下面举例介绍几种方式方法。一、修辞法。这是拟题出妙的常用方法,就是标题用修辞方法构成。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会给作文题目增辉添彩。1.运用比喻。以“假日”为话题,一考生拟题为《假日———爱的桥梁》,把假日比喻成爱的桥梁,写父母离婚后,“我”被判给爸爸,于是利用假日与妈妈构筑了一条情感的纽带。一考生则拟题为《给点阳光就灿烂》,把假日比喻成阳光,写出了对假日的热切期盼之情。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一位考生…  相似文献   

7.
何敏 《教育艺术》2010,(3):56-56,55
一、成因分析写人、记事类习作往往有这样一个要求:请写出真情实感。可学生常常视而不见,写出来的文章不要说读者不信,就连学生自己都觉得不真实。学生习作写不出真情实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主要原因在“大”、“空”、“借”、“乱”。(“乱”主要是基本功和态度问题,在这儿笔者就不多说了。)  相似文献   

8.
一、故事的新鲜感“龟兔赛跑”的故事很有意思,但听多了就感觉没意思了。写故事也一样,写别人常写的事,没意思。作文要有“新鲜感”,好比早上去菜市场买菜,新鲜的蔬菜,看着舒服,想买。故事亦然,新颖的,别具一格的,总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学校举行作文比赛,主题是“关爱”,学生的文章收上来翻阅——《妈妈的爱》《老师的爱》《来自同学的爱》……单看题目,就觉得俗,没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爱如茉莉》是国标本苏教版第五册第16课,课文以“爱如茉莉”为题,简洁,含蓄,读之顿觉一股清新、芬芳之气扑面而来。全文以父母之间平淡无奇却又真真切切的相亲相爱的细节描写为内容,以“我”对茉莉花前后不同的感受为线索,形成了绝妙的构思,引人入胜,也令我们对“爱”有一种新的感悟。以下是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一、创设情境,触摸真爱1.(由轻音乐《好一朵茉莉花》引入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记得哪些写花的诗句?学生交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茉莉花。齐读课题。(1)(媒体出示:缠绵徘恻莫名其妙平淡…  相似文献   

10.
有人习惯把“原来”写做“元来”,意思一样,笔画省去不少。不过既然意思一样,“元来”写法又不多见,为加强规范,国家语委2001年《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定写“原来”不写“元来”。其实明代以前一直是写“元来”的。这有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为证。到元末,在朱元璋割据的地区已经开始以“原”代“元”,将“吴元年、洪武元年”的“元”一律作“原”。这件事最早的记录见于明万历年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十四》。以“原”代“元”其实也是一种避讳,是出于对元政权的仇视。避讳有两种。据《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1.
彭弢 《今日教育》2007,(7S):84-85
引子 一天.语文老师给我看一篇学生周记.上面写着:“我爱老师.我爱同学.我感谢你们!”这是一句极为普通的话.然而.却是一个没有双手的残疾学生.用脚写出的心声!  相似文献   

12.
1 关于文题中的“说”《爱莲说》是一篇“说”文。这种文体的文章 ,可说明 ,可记叙 (叙述与描写的总称 ) ,可议论 ,还可抒情。那么 ,《爱莲说》一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文体特点的呢 ?文章开篇写道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水里的和陆地上的草本花和木本花 ,可爱的当然“很多”。这一点不说也明。所以这不是说明 ,是概述 (叙述的一种 )。文章接着说 :在这么多可爱的花中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前两点不说时人也都知道 ,所以作者在这儿只作简述。后一点则需要说一说了 ,说一说才叫人明晓。因而 ,这是说…  相似文献   

13.
写作文需要材料,为了获得写作材料,就得留心周围的事物,学会观察.写作应该写熟悉的人和事,因而要从生活中捕捉信息,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拿"阳光"来说,是常见的,可是写起来就有很大差别,原因是没好好观察.有位同学,通过仔细观察写了一篇关于"阳光"的文章.他这样写道:"阳光是有味道的,它的味道已经浸入到世界万物之中,我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咀嚼出它的味道."阳光是我们常见的,但是作者却感受到了阳光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用心观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新选入五年制第九册 (六年制十一册 )的一篇课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父亲和母亲对自己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这两种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爱。课文的重点是作者对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评价的认识。从课文中看 ,这个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作者在七八岁写出第一首诗 ,母亲给予“精彩极了”的评价时 ,童年的作者是“得意洋洋”;而当父亲给予“糟糕透了”的评价后 ,作者的表现是“痛哭起来”。显然 ,这时…  相似文献   

15.
徐静 《辅导员》2014,(13):46-47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记叙了刘老师“谈残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塑造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追求的残疾教师形象。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教育中真正的爱,如何去爱,需要系统梳理和反思。我想,这正是《今日教育》第10期顾明远先生《爱是教育的源泉》一文带给大家的思考。我们目睹了太多在“爱”的名义下酿成苦果的教育现实,却没有拷问自己,我们的爱正确吗?这是教育的爱吗?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了阳光姐姐伍美珍写的《青蛙军团爱地球》,读了这本书令我清楚地明白了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生病了”,我们一定要保护地球,才能让它“痊愈”。  相似文献   

18.
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的缘故,我对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已》有着一份比其他作品都更为特殊的感情。我知道对《孔乙己》的评析文章已有许多,我对此也读过一些,但总感到未能写出我读《孔乙己》时的复杂感受。我也曾多次试图写一写自己阅读《孔乙己》的感受,但每每一试图落笔,就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而且觉得怎么写也写不出、写不清楚我的感受,由此,我算是真真体会到什么是“言不尽意”了。  相似文献   

19.
《中文自修》2010,(4):48-49
这是一个全命题作文,必须用第二人称写。标题带有比喻性质,在审题时,要把握关键词“你”和“阳光”之间的关系,明确“阳光”其实是对“你”的一种限制,暗示“你”所指代的对象必须具备如阳光一般的特征。[立意]文章既可写人,也可写物,立意的关键在于对“阳光”一词的理解,它既可以是一种温暖,也可以是一种活力,更可以是一种动力。不妨在行文之前问自己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父爱之舟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家庭和亲情的文章,而在这些文章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且最为典型的就是朱自清的《背影》。它主要体现了父亲对儿子那深沉而又真挚的爱。描写父爱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为大家选择了由著名画家吴冠中所写的文章《父爱之舟》的一部分,供同学们阅读。这是一篇以梦境形式来回忆父亲的文章,写出了“我”在艰难求学的过程中,父亲给予“我”的无私的爱。本文语言质朴、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