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在一所普通的学校读高一,每天有规律地做题,听老师讲升学率。早上,我收拾书包,妈妈说:“你墙上的那张纸都发黄了,为什么不撕下来?”我一抬头,看见的是初三时的课程表。把它撕下来的时候,纸张发出脆弱的响声,就像早餐时候我看着手表匆匆吞咽饼干。时间可以把任何东西变得脆弱。骑在自行车上,我想,原来我曾信誓旦旦要念念不忘的初三,或者是以为会念念不忘的初三已经从生活中彻底消失……刚进初三,班主任就对我们说:“要记住,你们现在是毕业班了。”大家都明白,其实是要记住现在应该比以前加倍地用功。可我却在变坏,不写作业,上课时看小说或…  相似文献   

2.
宁叶丽 《广西教育》2005,(6C):12-12
自从进入初三,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初三的我们步伐变得匆匆,夸张一点可以说是“健步如飞”。路边的景色我们无暇去关注,去欣赏。我们交谈的内容不再是天王影星、篮球足球,更多的是谈论自己以后该作怎样的打算,显得那么无奈。初三的我们慢慢成熟,举手投足之间多了一份稳重。我们都明白初三是通向成功的一转折点,稍不努力就会前功尽弃。  相似文献   

3.
讲画     
一次区域活动结束后,其他的小朋友都出去活动了,只有月月一个人在美工区里自言自语,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月月,你在干什么?”“我在讲画。”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仔细看了看月月画的画:一棵大树,许多落叶和小草,还有许多花朵。看上去无非是花草树木,很平常。月月却讲道:“在树爷爷家周围,住着小草兄弟和花儿姐妹,他们生活得很快乐,树叶宝宝很羡慕他们,每天都有好多树叶落下来和他们一起玩。”听着她童话般的讲述,我惊呆了。“你讲得真好。”她又问我:“我画得好吗?”我回答:“你画得也很好。”从月月身上,我明白了:讲…  相似文献   

4.
余春玲 《教书育人》2005,(1):124-124
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拿出一张画给我看:“妈妈,你看,这个人像不像我?”天哪!吓我一大跳,这哪是人,分明是鬼,说得确切点,这是一堆白骨。“你为什么画这个?”“老师让画的。”我不信,孩子的坚持诱发我要去学校看个明白。  相似文献   

5.
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拿出一张画给我看:“妈妈,你看,这个人像不像我?”天哪!吓我一大跳,这哪是人,分明是鬼,说得确切点,这是一堆白骨。”你为什么画这个?”“老师让画的。”我不信,孩子的坚持促使我要去学校看个明白。  相似文献   

6.
写字有学问     
字,不但要写得正确规范还要写得美观,要这样,就得研究。鲁迅先生说:“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写字也是如此,大有学问。一、分清似是而非的笔画  相似文献   

7.
我的师弟叫阿袁(小说)王汰澈阿袁去世三个月了。阿袁是我的同事,聪明绝“顶”,呈未老先衰状。“人类灵魂工程师”加“初三年级班主任”,阿袁便自诩为“主任级工程师”。阿袁有一双小眼,不漂亮,但很有特色,人称“梁天第二”。棋琴书画中,阿袁都能露一手,这得感谢...  相似文献   

8.
时间时间是什么?没人知道。反正时间不是什么翻过的书页,因为书页翻过了还可以翻回来,而时间永远不能。这大概是十五年来我获得的唯一的真理吧!要是被所谓的“仁人志士”们听到,肯定笑我幼稚得近乎弱智,金表与镀金表还有一定的区别,更何况人呢?初三的时间真的是什么东西,鬼知道。每天照旧的三点一线,简单得无聊,忙碌得近乎窒息,而老师的讲解是简单的线条,画出我们美丽的未来。一点点同桌说我一走进教室,老爱陷入一种“发呆”状态。我淡淡地说:“没事做,闲着无聊。”要知道初三的时间宝贵如money,彻底贯穿了“时间如金钱”这一真理。每天争分…  相似文献   

9.
参加几次评课,发现肯定一堂课用得最多的词是“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讲得透彻”等,似乎“讲得明白”成了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尺。“讲得明白”就真的好吗?  相似文献   

10.
我 国传统的语言教学讲究学习语文要积累、自悟、模仿、训练 ,老老实实地读、抄、默、背 ,一篇又一篇 ,一本又一本 ,几年之后 ,腹中渐富。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背得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来也会吟”、“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由感性的积累到理性的飞跃 ,这是学习语文不可背离的规律。学习语文 ,不是弄懂几个词语 ,理解几条道理 ,明白几条规则 ,记住几种文体就能奏效的。语文教学大纲也有规定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基本课文的一些精彩片断。”然而“多读多背”在教学实施中难以落到实处 ,究其原因 ,…  相似文献   

11.
常常听到有家长在教孩子画画时说:“这东西画得一点都不像,应该这样画,应该照书上画,照老师的画。”“这孩子尽瞎画,哪有把鱼画在天上的?”“这张画颜色涂得一点都不均匀,用的颜色也不对,人的脸哪有绿色的,难看死了!”……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判这些孩子的画,要孩子照大人的想象来画,画不好就命令:“擦了重画!”反复的指责和否定,  相似文献   

12.
书法的诞生     
臧旭辉 《早期教育》2007,(2):30-32,F0003
人开始站起来走路时,就想要记住自己做过的事情,人们用兽毛绑在兽骨上、竹条上。先是画事情,后来又发明了象形文字和黑墨让记住的事情一直能看到、流传下去。大家的字写得越来越好,就叫做了“书法”。是不是书写的“方法”呢?古代的时候,书法就传到了日本、韩国等地。现在  相似文献   

13.
参加几次评课,发现肯定一堂课用最多的词是“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讲得彻”等,似乎“讲得明白”成了一堂课成与否的标尺。“讲得明白”就真的好吗?“讲得明白”重在一个“讲”字。然,教师处于核心地位,成了课堂教学主体。教师是表演者,课堂是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配合教师完成“课本剧”的“群众演员”。这是师生关系的本末倒置。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所以,不能用“讲”来传授知识,而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获得知识,这是评课应有的正确导向。“讲得明白”落在一个“明白”上。“明…  相似文献   

14.
记得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过:“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说,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霞缭绕的山腰,足可以想像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以想像其长。在教师管理中,如果给老师也留一点“空白”,那么无疑会提高教师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发挥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一、时间上留一点“空白”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育哲学在信息汪洋中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教师要…  相似文献   

15.
“工欲善其事,必将利其器”。升入初三的学弟、学妹们如果能够在初三学年中,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学习生活,必将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以一名初三亲历者的身份,对初三学习中的一些小方法、小窍门进行简单地归纳,希望学弟、学妹们能从中略得启发;算是发挥我的一点“余热”。  相似文献   

16.
作文除了要写得清楚明白,有个好底子,还要“添油加醋”,把味道调出来,仅仅是一碗白面和白肉,怎么部觉得还不够味,要麻辣鲜香,让人垂涎欲滴,就在文章里添加一点适当的作料吧!  相似文献   

17.
声乐初学就像一张洁白的画纸,声乐教师就像绘画的工匠,所以在声乐入门阶段一定要建立起正确的发声观念才能绘画出美丽的图案。如今,报考音乐专业的考生日益增多,以声乐为主修方向的考生又成为他们中的主力军。他们大多是声乐的入门阶段,学习了一、两年就参加考试,也有的就是考前突击三个月,所以这种速成使得他们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下面,我仅就初学如何建立正确得声音概念以及喉咙“紧”的问题给予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画为喻     
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实用。编撰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跟内部的构造,就得画种种动物植物的图。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这类的图,绘画动机都在实用,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别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这类图决不能随便乱画。首先要把画的东西看得明白,认得  相似文献   

19.
我常常告诫孩子们:人不能一步登天,只有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都在盯着那个自己确定的目标,每天都在不慌不忙、不懈怠地努力,每天都是那么热情但不狂热,不偏执、急躁,这一切不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是一点点。每天进步1%,一年下来的成绩就大得惊人。当孩子们“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时,我告诉他们说:如果平时不努力,临考的时候才急急忙忙地去复习,这时要一下记那么多的内容,脑袋是很难完全消化的,所以常常记住这个又忘记那个,给自己的压力也很大,结果考试的成绩就不好了。当孩子们明白,知识是不能一下子多起来的,只有每天积累一点点,知识…  相似文献   

20.
早年,还是中央美院学生的陈丹青.一次正兴味盎然地画鞋子,其师侯一民先生走过来:“记住,要画脚,不要画鞋子。”言毕,侯先生便笑眯眯地走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