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抓住“三会”关键词语,从观察、思考、表达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创设情境,教观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自主探究,教思考,通过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式迁移,教表达,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院校数学教学课堂中,运用自我发现、自我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在数学上获得成功的学习动机;精心选择数学题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合理的数学思想方法,鼓励学生在数学上"尝试成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远程教育技术,积极为学生创造在数学上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自主学习过渡到数学上的"自主成功".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计算的欲望,经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8、7加几的进位加法.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优化算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凑十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渗透转化思想的教学.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从学生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传统数学学习中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单一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一个探究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数学概念。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数学概念。教师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转变呢?一、创设一个较好的问…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操作、实践探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逐步形成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要做到数学课堂生活化需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相似文献   

6.
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开展数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很难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实验环境。“超级画板”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环境。因为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同时也可以改变变量值,来观察图形的变化过程,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富的数学经验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  相似文献   

8.
低年级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扭转传统教学过程,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分析问题,通过探讨交流,能够获得新知,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提高自身分析与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本文浅要分析低年级数学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数学教学策略,既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又提高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9.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结合重庆市4235名小学生的调查数据,以Hidi和Renninger兴趣理论中情感体验、知识获取、价值认识、自主投入4个维度为视角,分析了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水平总体较高.但同时也发现:学生在学习兴趣的情感体验和自主投入方面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男女生在知识获取、价值认识、自主投入等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相对滞后于城镇学生.结合数学学习兴趣的4个维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创设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直觉思维能力;更能帮助学生针对所观察的数学情境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现通过分析一则案例,提出面对易境时,凭数学直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面对困境时,凭元认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面对胜境时,凭反思创新解法、升华问题。从而强调在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更要重视常规问题情境的发现和挖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两个务必”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详细论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向全党倡导坚持“两个务必”,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已经"和"了1"的隐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其隐现可分为四种情况:1、"已经"必不可少,"了1"可有可无;2、"已经"不可出现;"了1"必须出现;3、"已经"和"了1"可互相替代或共现,但表达的意义有所差别;4、"已经"往往与"了4"或语气词"是"配合出现,"了1"不可出现。  相似文献   

13.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新时期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形势,着重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保障机制,才能开创扎实、生动、高效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高职生就业的基本状况的分析,认为要解决高职生就业难,提高就业率,必须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力,对高职教育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等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哈贝马斯看来,个体同一性须与道德相结合。个体同一性是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结果,因而传统的心理分析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个体同一性抵制外在社会不合理的压制,从而避免情感煎熬之苦。个体同一性应该在交往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发展逻辑来表征。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形成的发展过程,有三个理论派别进行了研究。这些派别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它们没有一个能成为具有解释能力的流派。在哈贝马斯看来,自我的发展必须与道德的发展统一起来,自我的发展应解决好外部条件,自我的发展应与社会的普遍交往水平相一致,并且使自己在交往中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否也存在"现代化风险"?这是我国实现教育战略目标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较高水平的状态,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时下一些普遍存在的观点恰恰偏离了这一宗旨,例如没有教育信息化就一定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等等。教育信息化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充分条件,更不是必要条件。教育现代化存在着"现代化风险",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拓殖,正是教育现代化的风险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现代化风险的实质就是教育信息化风险。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应是研究教育信息化风险,包括信息技术的安全性、破坏性、适用性、效益性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福祉,也应看到应对应用信息技术所要付出的代价。因此,规避教育现代化风险,不是要如何控制信息化工具本身,而是要控制对信息化工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漏斗原理”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具有内在性,两者在一定意义上犹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两者共同作为社会的福利指标,共同作为社会的准公共产品,特别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寻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是不能“舍鱼而取熊掌”的,两者必须兼顾。于是,人们普遍接受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体面就业"就是高质量的就业。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面临着就业规模大,就业质量低下的难题。农民工就业的现实状况、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农民工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等都亟待研究,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早日实现中国农民工"体面就业"。  相似文献   

19.
要保证高职学生持续高就业,必须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衔接起来,使毕业生同时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积极实践中,既要抓住建立教学新常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两个着力点,又要从改造优化专业设置、改善优化实训条件、改进优化鉴定工作这三个方面来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20.
句式的使用意图,都必须联系上下文语境去考察。“使”字句存在着条件、因果、目的和假设等多种不同的语义关系类型。各种不同语义关系的“使”字句的具体内容都能满足说话人不同的使用需求。使用条件关系的“使”字句,在意图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使用目的和假设关系的“使”字句,有两种意图:有的是以句式的内容得出结论,有的则是把句式内容当作一种理由;而使用因果关系和可然(做法和作用)的“使”字句,其目的则是以句式本身的内容作为得出某种结论的理由或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