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量表、大学生自尊量表、大学生社会焦虑量表对36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大学生自我灵活性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t=3.221,P<0.001),其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自我和谐、自尊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r=0.379和0.126,P<0.05)。(3)大学生自我和谐、自尊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的作用(R2=0.224)。(4)自尊是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起作用的中介变量。结论:自尊在大学生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大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问卷》、《自尊量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自尊、城乡、性别等因素对体育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尊的主效应显著,低自尊组的大学生给教师的打分较低;自尊与性别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表现为不同自尊水平的女生之间的差异显著,男生差异不显著;女生对教师的评价高于男生;农村大学生给教师打分高于城市大学生。本研究结果提示应注意不同群体的学生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运动项目中大学生健康人格与身体自尊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不同运动项目中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身体自尊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参与不同项目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身体自尊在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聪慧性和社会参与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场对抗性>难美性>隔网对抗性;男、女大学生在健康人格和身体自尊整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仅在聪慧性方面处于边缘显著水平;身体自尊各变量与健康人格各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身体自尊整体及各变量分别对健康人格整体及各变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身体锻炼量表、身体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身体锻炼、身体自尊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锻炼量在性别、不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身体自尊在性别、不同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不同生源地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身体锻炼量、身体自尊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系数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性相关。身体自尊和身体锻炼量对自我效能感起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320名高考考生及193名中考生进行自尊及状态-特质焦虑问卷测试,目的在于探讨中学毕业生自尊与考前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毕业班的学生不具有自尊的显著性差异;考前的状态-特质焦虑显著高于一般正常人(p<0.001),焦虑在年级的主效应显著,而在性别、城乡的主效应不显著;不同自尊水平的高考生的考前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r<0,p<0.01)。中学毕业生的自尊与考前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SE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37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了解大学生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并探讨大学生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科目差异和年级差异均不显著;(2)大学生自尊在家庭来源差异、是否独生差异上显著,其中城市高于农村,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3)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少年运动员内隐自尊、攻击性分别进行测量,探讨内隐自尊和攻击性的关系。结论如下:1)研究证实了内隐自尊效应的普遍性,无论男女,其内隐积极评价效应都十分明显,内隐自尊效应不存在性别差异;2)男女被试在攻击性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身体攻击性和愤怒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内隐自尊与攻击性总分、愤怒、敌对呈显著负相关,和生理攻击性、语言攻击性相关较低。个体内隐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产生愤怒和敌对情绪。最后提出了减少运动中攻击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经过2学期“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后身体自尊和心境的变化,研究了“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对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身体自尊和心境的影响,并将其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过2学期“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干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PSPP总分效果显著(P〈0.050),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因子三个方面。2学期后POMS全量表分数、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和自尊差异显著(P〈0.050)。“情绪调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和改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身体的自尊水平,降低其心境状态中的消极因素,有利于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心境状态的改善和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在借鉴相关的身体自尊量表的基础上,对中央民族大学2013级选择部分藏族、汉族男生的进行了身体自尊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民族但同一运动项目的学生身体自尊存在差异,同一民族不同运动项目存在身体自尊差异,特别是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身体自尊感确存在着显著差异。对藏族和汉族学生身体自尊进行比较发现,藏族学生身体自尊水平高,这其中民族特点占有很大的因素。学生身体自尊也和学生的饮食习惯,休闲娱乐活动,环境差异,自我评价标准以及运动项目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拖延行为的现状,以及拖延行为与自尊的关系。方法:测验工具为拖延问卷量表和自尊量表。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吉林医药学院大学生共132名,采用SPSS2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发现,65.15%的学生处于轻度拖延水平。拖延行为在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在一、二年级上有差异(p<0.05)。自尊水平的高低在性别、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均没有显著差异,拖延水平与自尊高低呈负相关(r=-0.211,p<0.05),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将自尊回归到拖延可得到回归方程Y=61.335-0.43X(p<0.05)。结论:拖延行为和自尊水平的高低成负相关,大学生的拖延行为非常普遍,大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大学生拖延行为的重要因素,并且根据自尊水平的高低可以预测拖延的程度,自尊水平越高,拖延程度越低。大学生应提高自尊水平,以降低和减少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大学生父亲在位、自我效能感与自尊之间的关系,采用父亲在位中文简式版量表(FPQ-R-B)、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自尊量表(SES)对陕西省某所省属普通地方高校5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父亲在位、自我效能感在不同性别和户籍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自尊在不同户籍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父亲在位、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存在两两相关关系;自尊在大学生父亲在位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37.11%.结果表明:大学生父亲在位会通过其自尊影响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参加16周啦啦操练习的中专学校学生进行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感方面的实验研究,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对学生身体自尊与生活满意感的影响.研究结论:中等强度组女生比小强度组女生有更高的身体自尊水平;男生与女生在身体自尊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中等强度的练习更能使学生获得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16周啦啦操练习能对学生的生活满意感产生积极作用;身体吸引力能有效预测生活满意感.  相似文献   

13.
抽象及其具体身体自尊评价方式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何玲  张力为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20-323,330
比较国内外关于身体自尊的测量工具,修订了中文版的身体自尊量表.通过问卷调查558名北京青少年的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调查结果表明,北京青少年在身体自尊方面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在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方面,性别差异不显著.初中生被试身体自尊水平最高,大学生被试整体自尊水平最高,高中生被试生活满意感水平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2个竞争性的中介模型,用来预测抽象身体自尊、具体身体自尊、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青少年对自身的评价方式既有"自上而下"的方式,又有"自下而上"的方式,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略占优势,但二者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学业不良幼师生成就动机、自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对122名学业不良幼师生进行成就动机、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问卷调查。结果:(1)学业不良幼师生成就动机、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发展水平偏低。(2)学业不良幼师生成就动机在学业警示类型、家庭经济收入、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3)学业不良幼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4)学业不良幼师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5)学业不良幼师生自尊状况在各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相关不显著。结论:学业不良幼师生的成就动机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预测作用,而自尊与其他两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PSPP身体自尊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684名不同专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运动专项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产生的影响显著高于性别的影响,选择不同运动项目的大学生在身体自尊的各维度有较大的差异,并且身体自尊各个维度对身体自我满意感的回归系数与项目本身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身体自尊是个体自尊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伴随聋哑儿童最先发展起来。聋哑青少年学生身体自尊的调查研究可为其整体自尊、社会生活的改善提供相应知识基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聋哑青少年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PSDQ问卷对我国文化背景下的聋哑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不同性别、年级的聋哑青少年学生的身体自尊分纬度上存在差异;其身体自尊对整体自尊的贡献大于身体自尊各维度对整体自尊的贡献,各维度与身体自尊的联系强于与整体自尊的联系;与普通中学生相比,其身体自尊分纬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心理学的身体自尊量表(PSPP)与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不同性别的高中学生经过长拳练习以后其身体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产生的变化,进而分析长拳演习对高中生能否产生显著的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亲子长期分离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方法:对取自重庆、贵州两地乡镇的837名中小学生(包括留守及非留守儿童)进行自尊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父母双方均在家或有一方在家的儿童组其自尊水平要明显地高于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儿童。对于五年级和高一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时其所处的年龄段对其自尊水平有重要影响。所有年级的留守儿童,父母和他们的联系频次对其自尊水平有着显著影响,即父母与儿童联系越多,儿童的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结论: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自尊水平相对较低,并且与父母分离时,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小,自尊水平越低;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经常性的通讯联系会提高其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采用网络疏离感量表、自尊量表(RSES)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从郑州某高校随机抽取250名大学生进行网络疏离感、人际关系以及自尊水平调查,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网络疏离感各雏度与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网络疏离感各维度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尊水平与人际关系得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人际关系在自尊对网络疏离感的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和成都597名流动儿童和137名城市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两地流动儿童自尊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非流动儿童自尊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女生;流动儿童的自尊得分受到其身份认同、班级氛围及班级凝聚力的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学校回避显著负相关,与学校喜欢显著正相关;并对学校态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