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本位”的新闻思想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运转逻辑,本文从建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文艺路线的确立、典型人物报道这三方面回溯“人民本位”新闻思想确立的历史过程,阐述这一思想逻辑的作为历史结果的合理性.本文从人民价值立场、人民文化观念和人民主体性意识等三个维度诠释了“人民本位”的新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许方方 《今传媒》2011,(9):139-140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总结我们党新闻事业的历史功绩时,涌现出一大批默默奉献的新闻工作者,人民记者——穆青,就是这批贡献者中的典型之一。他在新闻实践中,融入赋有大局意识、战略性的思想,使其成为一代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典范。本文从穆青新闻实践中的三件新闻作品出发,总结其中体现战略思想的精神价值,强调新闻工作者坚持党性原则、"三贴近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意义,为新闻工作者如何适应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方面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新闻宣传新思维,为新闻事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将沿着中国新闻观念、新闻事业历史发展的轨迹,分析"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念所走过的一条从背离到回归再到最终确立的道路,在历史与现实的时间维度中探寻"以人为本"新闻观念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业和新闻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单波 《现代传播》2001,(4):24-30
本文运用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考察了20世纪中国新闻业和新闻观念的发展,并把它划分为5个历史阶段新闻观念启蒙时代、"以新闻为本位"时代、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非市场化时代和信息化市场化时代;认为其发展蕴涵着政治逻辑、文化逻辑和经济逻辑,从这里可以把握20世纪中国新闻业和新闻观念发展的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5.
谈“受众本位”与“迎合受众”之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新闻改革,受众本位论在我国得到确立。受众本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然而,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有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竟把“受众本位”等同于“迎合受众”,给新闻事业和广大受众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本文主张新闻界应厘清是非,树立理性的受众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有了很大的提升,以邵飘萍为代表的新闻前辈提出了新闻本位思想并身体力行.新闻本位思想在新闻观念、办报理念、报刊经营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对当时和后来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拟从新闻本位思想的内容表现、产生背景、对后来的影响以及对当下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2002,(4)
新闻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全方位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的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就必须确立新闻的民本位思想。新闻的民本位,是指新闻采编过程中那种以“民”字来衡量和评判新闻价值的思想理念,亦即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新闻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理与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新闻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和确立了包括"坚持党性原则""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等基本原则在内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基石,坚持党性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有力最持久的坚守、是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方针最准确的阐释、是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基本原则最根本的认识、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壮大最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受众本位VS传播者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中逐渐兴起的。尽管人们目前对受众本位的提法还有争论,但大多数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最终还是认为,从功能的单一到功能的多样化;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从仅仅把新闻事业视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到承认新闻事业的产业性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播领域,这是我国大众传播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趋势。电视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在中国具体革命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形成的,始终贯穿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思想中,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毛泽东"实事求是"新闻工作思想是正确的、先进的、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笔者从分析其思想的来源及确立、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观照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社会现实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2016年12月17日,方汉奇新闻史学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通过对方汉奇先生从教65年来贡献的回顾,初步研讨了方汉奇新闻史学思想的历史与内涵。作为"画地图"式的基础性研究,方先生的作品侧重于对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编纂,这种描述源于条件的限制,也因为学科的需要。如果说描述分为实证与编纂,今后的新闻史学更需要补上实证这一课,从而完整化从实证、编纂到解释、预测的历史学认识逻辑。"多打深井、多作个案研究"也正是源自这一逻辑的对实证新闻史学的呼吁。理顺新闻史研究的困境,厘清描述与解释的关系,端正新闻史观和"问题意识",有待研讨会后的继续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论新闻的民本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全方位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的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就必须确立新闻的民本位思想。新闻的民本位,是指新闻采编过程中那种以“民”字来衡量和评判新闻价值的思想理念,亦即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这种理念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闻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新闻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  相似文献   

13.
充分认识马克思新闻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正确理解、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关键.本文从考察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历史起点和思想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舆论是马克思新闻思想的逻辑起点"的理论命题,并就此命题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新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新闻思想.邓小平的新闻思想、江泽民的新闻思想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一脉相承,创新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内涵丰富,其主要内容有:一、讲事实,讲真话,讲真理.这是新闻事业安身立命之本,是新闻大厦的基石.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没有这“三讲”,新闻事业就没有生命,新闻大厦就会倒塌.新闻界最大的危险是讲假话,新闻界最大的危机是信任危机.毛泽东同志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尤其是新闻通史或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但是作为"新闻思想史"的研究还不全面。本文归纳出现有的三种新闻思想史的研究视角:阶级分析视角、新闻本位视角和新闻传播视角,并通过这三种研究视角来分析新闻思想史理论框架构建的不同角度,并提出对新闻思想史研究视角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6.
信息与文摘     
《视听界》1990,(6)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容林枫在《新闻战线》今年第4期撰文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认为: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通过新闻活动,做党、政府和人民和耳目喉舌,反映世界,影响世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具体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思想上:  相似文献   

17.
陈锐  高卫红 《传媒观察》2020,(4):98-104
新闻巨子范长江历经"自由记者"、"新闻战士"到"人民勤务员"的职业求索,逐步突破其早期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和"战时新闻学"思想的桎梏,发展至中共党报思想,进而完成从一名民主主义自由记者转变成共产主义新闻战士的光荣与梦想。这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是其在救亡图存、挽救国运的核心目标指引下,在新闻领域为实现救国救民志愿的积极探索,是其走向中共步履中的自我认知革新,更是以其为代表的一代新闻人投身民族解放新闻事业的筚路蓝缕和精神发育史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论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的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柏铨 《新闻界》2001,2(3):10-13,22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党的三代领导人,都非常关心和重视新闻工作;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都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既有所坚持,又有所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作出过卓越的贡献。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是,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新闻思想又各有特色。一毛泽东在新闻理论建设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在革命事业发展过程中,党的新闻事业经历了从诞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张庆 《今传媒》2013,(5):81-82
本文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的改版事实出发,探讨这种渐进式"新闻本位"回归的变化,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变化是时代的需求;变化是民众的呼唤;变化是新闻人的职责。本文从新闻改革的角度重点分析《新闻联播》这档我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的渐进式变化的本质,从"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靠拢、回归,更加符合新闻传播规律,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文中收视率数据、改版前后对比的图表和大量改版后节目内容的案例分析为本文的论点提供了很多直观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王萌 《今传媒》2012,(3):143-144
结合当代中国新闻现实状况,回顾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恽逸群的新闻生涯,分析整理了恽逸群的新闻思想及新闻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指导和反思现实,以综合的视角将其思想与当代中国新闻事业进行联系,思考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