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至的诗歌深邃隽永,意象独特,但其诗歌中常常流露出浓浓的忧伤情调,以冯至不同阶段的创作为切入点,对这一现象做简要的分析,力求对冯至诗歌忧伤情调的形成、表现以及发展作一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2.
冯至的诗歌 ,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后期的哲理诗 ,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这来自他对诗艺的独特感受与追求 ,而其中意象捕捉与设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意象的营构节制了抒情诗中情感的泛滥与避免了哲理诗中枯燥的说理。同时 ,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在意象的营构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冯至的诗歌,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后期的哲理诗,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这来自他对诗艺的独特感受与追求,而其中意象捕捉与设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意象的营构节制了抒情诗中情感的泛滥与避免了哲理诗中枯燥的说理。同时,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意象的营构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伍子胥》是冯至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它具有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小说语言上.小说通过别具匠心的人物描写方式及遣词造句形成了舒缓的叙事节奏,运用内心独白、联想以及古典诗歌的直接引用表现出诗化的叙述方式,并提取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传达浓浓的诗情.  相似文献   

5.
    
王勣 《海外英语》2013,(10):44-44
【赏析】译诗利用具有头韵、尾韵、腹韵和拟声的词汇,借助韵味努力传达出诗歌的荚感。诗中“寂寞如蛇”的意象大胆新奇,冰冷的寂寞,热烈的相思,静默的长蛇,归巢的牵绊;川朦胧,爱朦胧,花娇艳,情意浓,“我”祈盼花好月圆的渴望从字里行间洇润开来。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智性诗写作,把感性形象与哲理思辨完美统一,从而将中国现代新诗推向了智性化、现代化发展的新的历史高度.冯至与穆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智性抒情诗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冯至的诗歌以客观的方式、深蕴的哲理、朴素的意象自由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切感受与体悟,他清醒平和地面对生活的本相,给浮躁的诗坛带来沉思与淡远.穆旦的诗歌以充满矛盾的意象和自由伸展的主体意识描述了在现实生活中充满荒诞无奈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一生的创作都体现出理性思考的力量以及由此引发的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昆明相对民主自由的政治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重新唤醒了冯至已经沉睡了近十年的创作意识。受到里尔克诗是经验的理论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经验的积淀,冯至在宁静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昆明西南联大发现了由经验上升为诗歌的契机,特别是从昆明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中获取了诗歌的意象,创作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第一部《十四行集》。昆明和西南联大对于冯至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冯至通过多种意象怀想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获得了不同的人生感悟,而这些意象恰好与其同时期诗歌集《十四行集》有交叉重合的部分。教师教学可以诗集为阅读辅助,参照同时期意象,寻找二者的异同,通过比较的方式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进行深层次解读。  相似文献   

9.
张世鑫 《山东教育》2011,(29):45-46
在中国的传统审美习惯中,蛇始终是邪恶、贪婪、狡诈、阴险的代名词,人们几乎不会将其作为讴歌的对象。然而,在上世纪20年代,被鲁迅先生誉为"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却用质朴自然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演绎成了一首新奇而意蕴独特的抒情小诗——《蛇》。冯至先生不拘泥于传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写了一条至情至性、忠诚可爱的蛇,借以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怯懦  相似文献   

10.
范心怡 《江苏教育》2024,(11):44-48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的文章,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冯至的散文集《山水》里的一篇散文,语言优美,富有哲思。冯至致力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用一些有生命力的风物,勾勒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原始生命意境,颇有诗意。通过多种意象组合,文章讲述了自然生命的生生不息。在冯至的笔下,不论是沧桑的过去,还是风雨如晦的当下,又或是一切未知的未来,历史都不会消亡,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11.
孙秋英 《现代语文》2010,(5):117-118
<正>曾以《昨夜之歌》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而被鲁迅赞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的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最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多深沉、含蓄,于平淡中见奇巧,其诗歌的盛誉几乎贯穿了整个现代文学。其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冯至各个时期诗作的解读、分析,揭示了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以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沉思入诗。冯至诗歌中的体验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意境的营构是冯至诗歌的重要追求,在他早期诗歌创作中的意境营构多吸取传统美学精神,而在他后期诗歌创作中则有意识地吸取西方美学精神,并能将中西美学精神完美融合在意境的营构中.此外,他还通过意象的空间组合与意象的流动方式来营构意境.  相似文献   

14.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给予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个新的阐释。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具个性风格的著名诗人。截取冯至20年代的诗歌创作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冯至20年代的诗歌是对于生命与宇宙关系的执着思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现世生命的突破与重建,现世生命与宇宙境界的交融。循此可察冯至这一时期诗歌深沉思想意蕴的全貌。  相似文献   

16.
冯至因为鲁迅的评价而声名鹊起。鲁迅对冯至的评价来源于他本人对中国新诗的整体认识,也来自鲁迅内心深处的艺术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冯至的诗歌表现很好地符合了鲁迅的思想认识。冯至和鲁迅一样,是在中国诗歌传统的欠缺处开始新的思考的。他通过"远取譬"的艺术方式推进了艺术的自我更新,这样的努力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十四行诗是舶来品,冯至的十四行诗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他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集》,突破了纯抒情与主要写爱情的框框,扩大了十四行诗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多方面现实。文章比较集中、比较全面地评介了冯至的《十四行集》。文章分三方面:一、寻思——新的发现,着重阐述《十四行集》的内容,肯定其哲理性意义。二、寻形——美的显形,主要阐述冯至十四行诗的渊源,受的影响,及构思定形、意象定形等特征。三、寻言——格的探索,重点从音韵角度分析,并与西方十四行诗进行比较,分析长短。  相似文献   

18.
韩诗意象具有与传统诗歌意象不同的艺术特征。文章通过对韩诗中自然意象的统计分析,认为韩诗意象具有生硬、晦涩、险怪的特征,表现出强烈的主观化、非诗化倾向。其诗歌创作总体上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处于一种基本相同的趋势中,韩诗的创造性就是在整体的趋向一致中表现出意象的独造性。  相似文献   

19.
冯至研究近年得到较大发展,但视角多集中在他四十年代的较为成熟期的创作。在新诗最初的十年里,冯至这一流派定位模糊的诗人取得的成就和贡献少有人触及,本文着力评析冯至早期诗歌创作,认为冯至早期诗歌在匆促的时代脚步下却保持了一份少有的雍容、理性,在一片激情的喧哗声中锤炼出内敛的节制,从而使其诗具有了超越时代的诗歌张力之美。  相似文献   

20.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抒情诗人",其抒情诗歌呈现出较强的语言张力和主体性张力。一方面,诗人善于采用"远取譬"的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扩大意象的逻辑外延,增强语言的弹性与韧性。另一方面,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碰撞,让诗人建构出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使其诗作变得隽永味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