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分析研究高校体育课程的服务导向与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之间的作用机理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表明:优化体育课程内涵建设能显著提升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同感和情感参与度,师资素养能力提升能显著增强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体育认同能显著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这启示我们要辩证对待大楼、大师与大学体育课的关系;重视体育课程内涵建设,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认同感;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度。  相似文献   

2.
价值认同包括价值认知认同、价值情感认同和价值行为认同。对此,可通过引领大学生准确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以实现认知认同;唤醒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塑造榜样、创设校园文化引导行为认同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建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文化认同问卷对20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年级主效应在语言、宗教和身份认同上出现显著差异,性别主效应在身份认同上出现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对语言认同和宗教认同的解释率分别是4%和9%;家庭所在地和学习汉语的时间联合对身份认同的解释率为7%.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影响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是家庭所在地和学习汉语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666名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问卷法,运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与自尊、抑郁—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和自尊、抑郁—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宗教认同能显示正向预测自尊水平,并且通过自尊对抑郁—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宗教认同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民族差异,自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结论:宗教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重要部分,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发展特点及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问卷对20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宗教、语言和国家认同对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是14.2%。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呈中等水平并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宗教认同、国家认同和语言认同对生活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对425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考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以及在性别、年级、专业选择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以及情感性、适切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大三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以及情感性、适切性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二学生、大四学生的认知性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以及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专业认同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这种关系复杂多变。本文使用自编问卷对南疆1219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高于中等水平,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维吾尔族女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另外,父母是否为同一民族、所在年级和学习汉语时间长短等因素均对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澄清不同层次上对党的情感认同、组织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关系,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高校应切实关心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增强大学生对党的感性认知;强化高校的党建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党组织的形象认知;大力宣传党的执政理念,促成大学生对党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主要包括对专业的认识与了解、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在专业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大学生专业认同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专业能力及未来职业的发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在读的1200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且主要停留在认知层面;理工科学生的女生专业认同度显著低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志愿选择对专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已有的认同概念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概念进行辨析;"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隐认同、价值认同、认同危机、认同的深化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多种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文化虚无、价值虚无、民族虚无以及政治虚无之中,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调侃英雄、丑化伟人,割裂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不仅弱化了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认知、解构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而且淡化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消解了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高校要通过不断增进大学生历史认知,加强历史教育;提高大学生价值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运用《中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对414名在校大学生和24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有53%的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自我认同;性别、年龄、年级、专业、政治身份、生源、民族等人口统计学因素无论是对整体自我认同,还是对第一层面的自我认同,都有影响;18-20岁是我国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与延缓型形成的年龄区间,20岁自我认同基本稳定与成熟。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包括在其内涵和特征两个方面之中。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具有变动性、差异性和主体性等方面的特征。价值认同的变动性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可能;差异性决定了其原则;主体性决定了其实践路径。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包括主观基础和客观基础。当代大学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心理结构和生活经历,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科学性、民族性和价值性成为大学生认同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用自编的中国传统价值现问卷对4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教高;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总体上在性别、是否独生、城乡、年级等变量上并无显著差异,但个别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信任问卷》对658名体育院系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体育专业大学生信任的专业类别、年级特征和性别特征。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感情信任、道德信任维度,性别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在人际信任、法制信任、系统信任、信任总分方面,专业的主效应较为显著,并且存在专业与年级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梁英 《贺州学院学报》2009,25(3):13-16,59
文章以"八荣八耻"的基本内容为依据,利用来自4所高校496名大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描述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状况,探讨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总体认同状况良好;能明显影响到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因素是:年级、父亲的职业和文化水平、学校、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强弱、收获大小、老师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所用方法的丰富性等.  相似文献   

17.
罗东权  孟雅琼 《考试周刊》2012,(47):150-152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大学生所接受,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得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目前大学生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片面性、易变性,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不一致性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激发大学生高度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情感因素,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8.
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是相互制约的,认同危机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是:加强理论教育,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注重实践,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9.
通过自编问卷对某大学1—3年级本科生进行了校园生活满意度抽样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校园生活感到满意;大学生对行政管理的满意度最高,而对班级的满意度和对教学的满意度则较低;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程度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一年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对行政管理的满意程度则显著低于三年级学生;行政管理满意、教学满意和班级满意是影响大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与体育的社会价值比较而言,海南省大学生倾向于关注体育的个体价值;在体育的社会价值观取向方面,学生的爱国主义较为突出;在个体价值观取向方面,学生关注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和健身价值,忽视体育的人际关系价值和教育价值。因此,本文建议引导海南省大学生对体育价值观形成多样化的认识,转变其对体育社会安定价值、教育价值和人际关系价值的认识,使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获得高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