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胡庚申教授(2008)认为,生态翻译学研究既是一种"喻指",又是一种"实指"。所谓"喻指",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所谓"实指",指的是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翻译生态系统下如何培养翻译硕士学生的系列翻译能力。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要达到比较高的翻译境界,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就要动态地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翻译的自然环境、翻译的社会环境、翻译的规范环境以及译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等,这样才能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符合当时交际语境的译文。所以,翻译硕士的教学就要紧紧围绕上述能力的培养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是基于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强调将翻译活动纳入“翻译生态环境”之中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结合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课堂的教学启示,尝试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念和翻译课堂相结合,研究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课堂的指导作用以及与课堂的互相融合适应性,改变翻译课堂的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三维转换等视角探讨了其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一个极为重要的共同启示:培养英专学生的生态翻译伦理意识,并指出其对英专学生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作为译者生存的意义。接着,介绍了其培养策略:翻译课堂生态策略与翻译课外生态策略,并以一堂小型翻译赏析实验课为例做了详细演示,论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翻译其实是译者进行选择与适应的一个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守"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的译文语言要简洁达意,能够体现译者进行三维选择与转换的能力,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外宣传翻译是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且实现文化重建的重要条件。本文立足于生态翻译视角,从译者中心、生态环境及生态翻译原则三个方面着重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翻译技巧,指出恰当的外宣翻译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非遗文化动态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译者的认知活动与翻译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过程,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十分复杂,涉及译者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素质。对于本科生的翻译教学,国内大部分院校仍然离不开对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培养,多数从翻译技巧、翻译欣赏等单向性教学,怎样的教学方式能进一步促进翻译课的教学效果?本论文试图从翻译教学的目标结合上课实际提出"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翻译意识。  相似文献   

8.
任务驱动型小组合作式翻译教学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以翻译过程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强调优化设计翻译任务,从而达到翻译技能的培训优先于教师的传授,培养译者专业技能、合作精神、责任意识等目的。  相似文献   

9.
以《诗经》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原文和译本两方面,探讨影响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因素;从译者翻译的历史语境中去发现其选择的可取之处,以丰富典籍翻译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期在翻译及翻译教学的探索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翻译现象:现今网络盛行"神翻译",这些翻译或以文言体为人称道,或以幽默诙谐取胜,有搞笑成分,但亦不乏智慧,这些"神翻译"中均包含了译者的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值得弘扬还是摈弃?笔者撰写此文并不旨在得出这个结论,判定这些神翻译的优劣高下,而是从两个"神翻译"的具体例子分析出发,探讨作为外语教师如何从这些翻译现象中体会到可为高校翻译教学所用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