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杰 《保定学院学报》2011,24(4):85-87,132
孙中山货币银行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通过"钱币革命"建立现代货币本位制度,同时在其革命生涯中积极推行银行建设主张,并进行积极的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货币银行建设思想。这些主张和实践都推动了近代货币银行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政府所关注的大事。中国近代以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民生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将孙中山的民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在新世纪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上,从洪秀全到孙中山这些先进的思想家所提出的理想社会观具有强烈的相似性。它们共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时代主题,因此,重温这一历史遗产对于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近代史上的几种理想社会观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主张要实行财产公有、贫富均等;主张迫切发展近代生产力,以建立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使中国社会最终摆脱贫困,富国强民。同时,这几种理想社会观也留下了一些深刻教训,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农业乌托邦思想,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纲领中对外国资本的幻想等,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天认真记取。  相似文献   

4.
试论鲁迅伦理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着重把人道主义作为伦理原则来看待和加以提倡。他的这一思想,主要潜存于对现实与历史的反面否定之中,是在对封建社会黑暗现状的揭露和反拨中表现出来的。鲁迅的人道主义道德原则的主要涵义是:人要“爱人”,包括尊重人、解放人、关心人、同情人。鲁迅的“爱人”思想,是爱人民和憎仇敌的辩证统一。鲁迅所主张的人道主义道德原则,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前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志士们曾掀起过一个尊黄运动。其表现为:尊黄帝为人文初祖,主张采用黄帝纪年法;歌颂黄帝,祭祀黄帝,并以此为旗帜,号召民众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目标而奋斗;力求以黄帝的大道精神来确立中华文化的根本基础。尊黄运动的文化意义在于:激发了民众的民族自觉意识;加速了以儒家学说为支柱的封建文化体系的崩溃;促使孙中山及其辛亥志士们思想主张的形成,更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尊黄运动使长期不为人们重视的黄帝文化超越了整个中世纪而在近代得以新生。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40多年来基督教信仰始终是其政治生活的一小部分。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受过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作为民主革命家,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及革命事业与基督教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他在民国元年间辞谢临时大总统后的三次以基督教为主题的演讲和在临时大总统任内时期的三封信以及孙中山的著述中。  相似文献   

7.
开国元帅叶剑英读书时期了解到孙中山其人其事,深受其革命思想的影响。从云南讲武学堂毕业后他坚定地追随孙中山先生,主要表现在:放弃稳定工作追随孙中山,反对陈炯明保护孙中山,海外募捐支持孙中山事业,参与创办黄埔军校等。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他的体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体育教育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价值观等方面,该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开放性.是其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他把发展体育与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推动了革命事业,也促进了民国体育的发展,对当今的体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两大支柱,也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集中体现了他的公平正义思想。分析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与民生主义,探究他的公平正义观.对当代我国进行的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何炳松在历史教科书的选材上坚持三大标准:"综合眼光"标准——反对"欧洲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主张关注世界各地的历史发展;"综合研究"标准——反对偏重政治史,主张关注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民族和文化的源流"标准——反对只根据地域空间来划分中外史的范围,主张应根据民族和文化发展的源流来确定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内容。他还认为历史教科书选材应该遵循"详近略远"和"简明切实"原则。这些选材思想对我们现在的历史教科书编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蒲松龄著作的流传过程中,其同乡孙锡嘏功不可没。他亲自整理的《聊斋志异》手抄本,出自蒲松龄后裔,弥足珍贵;他抄录的蒲松龄文集,后被耿士伟编选为《聊斋先生遗集》,是《聊斋文集》的第一个印本;他抄录的蒲松龄诗集成为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诗歌部分的主要依据。在其所撰《聊斋志异》跋语中,孙锡嘏还对《聊斋志异》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聊斋志异》及聊斋诗文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孙锡嘏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2.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看,孙悟空身上背负了两重悲剧:一是他高扬个性,追求自由平 等,与神佛斗争,却终究失败;二是他斗争失败后,皈依佛门,护僧取经,终至个性泯灭,丧失自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兴起的教育救国运动旨在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爱国志士使其内涵发生深刻变化;重温当年的教育救国运动,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早期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非常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对美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具有现代美育理论的价值。他根据学校美育的目标,提出通过赏析文艺作品、开展文娱活动、观赏自然风光等途径实施学校美育,并强调在日常生活和教育过程中渗透美育。  相似文献   

15.
刘翔的成功对我国田径界在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上产生了积极影响。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刘翔及其教练孙海平在训练负荷上以强度为核心的理论。指出:训练强度是反映训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孙海平教练创造了小周期、短节奏、高强度训练方法,尝试以训练强度为指导核心进行训练,取得崭新的训练理念。同时,有效的医务监督是高强度训练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培养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教师,应重新树立教育观,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育出信息化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一代船王”卢作孚是现代实业家,同时又是教育家。他在长期实业、教育改革探索活动中,构建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其中包括教育功能论。其主要论点在兼容教育社会与个体功能的同时,突出个体发展的社会国家现代化取向,而以个人谋生、教育实用及环境建设作为实现教育功能的要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及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在体育师资再教育方面的特点及现状,分别就对体育教师再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执教水平,以及在职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作了系统比较研究.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教师再教育问题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孙钦善先生的《论语本解》作为诠释《论语》的注本,学术价值极高,但某些注解似乎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吾与女,弗如也"之"与"字应释为连词"和";"乐则韶舞"之"舞"字应释为通"武",指《韶》乐和《武》乐;"义以为质"之"义"字应释为"正义","质"指本质;"小知"应指掌管小事,"大受"应指受以大任;"吾老矣,不能用也"的主语是齐景公,而非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