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来,大学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制造同意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研究通过构建“同意”的“主动接受—被动接受”的分析框架,对大学学术评价中“唯论文”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问题是多种力量共同“制造”的结果。一方面,由于论文是学术交流的有效形式、论文发表是现代学术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论文是大学教师追求声誉的有效载体等因素,大学学术评价对论文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促使高校教师选择“主动接受”论文发表工作。另一方面,大学学术评价也受到多层结构的影响。在工业时代学术评价标准的变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运动、高等教育治理体制的项目制以及高校教师职称晋升锦标赛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高校形成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发表论文的“内部国家制度”,对教师起到“微妙的强制”作用。高校教师选择“被动接受”,将主要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学教师不断进行论文发表的“赶工游戏”,也制造了大学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痼疾。  相似文献   

2.
论文基于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已有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与重点研究相结合,从整体上把握、厘清其发展、演变脉络,重点分析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内容、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探讨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对当前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启示。论文分六章。第一章基本理论分析,探讨了学术的内涵和特点,对评价、学术评价、  相似文献   

3.
正论文基于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已有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与重点研究相结合,从整体上把握、厘清其发展、演变脉络,重点分析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内容、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探讨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对当前大学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启示。论文分六章。第一章基本理论分析,探讨了学术的内涵和特点,对评价、学术评价、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术正面临着以反“五唯”为行动纲领的制度批判。理解“五唯”学术评价产生的制度根源,以及“五唯”学术评价所蕴含的制度危机,并探索我国学术评价的未来制度构建方向,对于完善我国大学的治理体系、提升我国大学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以上几个重要问题予以剖析和阐释,以助力我国大学的现代化治理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5.
学术评价的目的在于保证学术的严肃性,保障学术活动质量,建立规范的学术秩序与环境。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主导着大学教师的学术行为方式,其价值导向依次为: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大学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术评价制度不仅使大学偏离了其学术评价的目的,且极易引起学术道德的失范。完善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需要"破""立"统一,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政府退出评价主体;加强社会参与,推行社会中介评价机制;强化同行评议制度,完善同行评议方法;形成约束机制,建立学术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术论文的评价应从学科发展、学术价值、文献学价值等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针对目前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存在的标准混乱、方法单一和缺乏权威性等问题 ,建议在现阶段应首先联合国内著名的期刊论文分析和评价单位及机构 ,对期刊论文采用统一建库、分工输入数据、集中研究和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同时 ,在对学术论文的具体评价工作中还应注意将期刊论文分析研究成果与同行专家评议、科研管理专家的判断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符号泛滥的时代,博士生学术评价表现出仿真特征。仿真在博士生学术评价中主要表征为:一是评价指标具有仿真性,表现为凸显学术论文评价地位,弱化其他学术成果的评价功能;二是评价方法具有仿真性,表现为学术成果的使用价值让位于符号价值;三是学术国际化具有仿真性,表现为对国际索引收录期刊的病态迷恋。博士生仿真学术评价制度的形成有它依存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取向,包括行政逻辑遮蔽了学术逻辑,绩效主义催生了符号拜物教,利益相关者的合谋维护着仿真性评价。突破博士生仿真性学术评价陷阱需要明确博士生培养目标,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干涉,遵循学术规律;强化培养单位评价主体责任,开展沉浸式评价;尊重学科差异性,践行以学位论文为核心的多元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8.
学术治理能力涵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大学学术场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方式、治理的运行制度设计、治理主体的权责划分以及利益分配、治理程序等多重因素。提升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主要包括学术治理制度的善意理解力、冲突解决力、共在执行力、责任悦纳力以及创新驱动力等要素特征。然而,实然境遇下的大学学术场域由于诸多权力的交错混杂与寻租以及外部法律制度供给缺位,造成学术治理能力出现“虚假治理”困境,阻滞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步伐。真正实现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在具有民主契约的共生环境中秉持善治理念,塑造多中心学术治理格局,确保学术治理动态过程的手段善与结果善统一。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高校本科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拼凑、剽窃、抄袭等学术失范问题,基于对学士学位论文的作用和意义、学术规范的内涵及其与学术论文的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建构科学系统的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和论文管理制度是切实提高大学生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水平的可行陛选择,这也为各级各类高校中文学科的写作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能够推动良好学术风气的培育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学术自由是大学核心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大学必须倡导和坚持的价值取向。当前的教师评价制度过于刚性且功利性倾向明显,虽然易于操作,但与大学组织特性、大学制度和大学精神渐行渐远。尊重学术自由,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特殊的脑力劳动是大学应该充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余利川  刘怡 《复旦教育论坛》2023,21(1):28-35;43
大学学术治理制度建设有效性内嵌着自主规范和工具理性的双重价值,彼此博弈的价值张力决定了大学学术治理成员结构、权责约束、运行机制以及异议监督的实践图景。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面临委员结构多形式化且运转效率低下,权责结构多数虚化且内容界定模糊,学术治理机制稳定性弱且实践性差,偏于事后监督控制且惩戒程序不清的多重困境,相应学术治理制度的形式、结构、运行与监督有效性不足。为此,应实现学术治理的“良法·善治·扩散”机制耦合,提升学术治理制度供给有效性,强化学术治理制度的实践效能,激活学术治理制度的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评价制度和政府治理模式演变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我国学术评价制度的变迁是学术场域与权力场域互构的结果。改革开放前,政府实行总体性支配,学术场域的自主性较小,政府依赖"以政治评价为中心"的学术评价制度维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两者都服膺价值理性;及至改革开放初的政府治理模式转型期间,学术场域自主性趋强,学术评价制度转以"行政评议与同行评议相结合"为主要特色;而从1990年以来,随着政府技术性治理模式的确立,学术场域量化考评模式开始盛行,政府治理与学术管理双双进入"工具理性"的牢笼。我们的出路在于: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增加政府治理中的"多元参与和多方互动",同时在学术评价制度中扩大参与和对话,增强学术场域的自主性,由此在权力场域与学术场域中,用"沟通理性"取代"工具理性",以超越"工具理性"的桎梏。  相似文献   

13.
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作为新时代加快推进学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一种内省、内生性保障学术自由向善发展的规制方式。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问责,其具有惩罚性、报应性、互动性与救济性等特征;伦理学依据、事实依据以及法律依据是其在实践层面的依据指向。文章在论证问责逻辑构架分析标准的基础上,基于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依据、问责程序以及责任类型构建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的内容构架,这符合学术治理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为破除"唯论文",德国科学基金会和科学理事会牵头,倡导"质量而非数量"学术评价机制转型。在改进"评价方法"上,注重发挥同行评议基础性作用;针对量化指标,建立专属性认知与应用体系,明确其对同行评议的支持性作用。在拓展"评价内容"上,强调学术能力综合评价,尤其注重科研领导与合作能力,兼顾个体学术职业发展状况。德国学术评价机制转型对我国的启示是:加强对不同评价方法功能与问题的认识,是学术评价机制转型的基本前提;在操作层面实现"统计有度"和"比较有方",是学术评价机制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基于学术系统复杂性和多元性特点,学术评价机制的完善要以健全学术系统为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5.
学科之间在知识属性、研究范式、学科文化、学术成果形式以及学术价值的不同,形成了学科之间的学术差异性和社会功能差异性。在绩效管理的学术评价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科差异性,重构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必须以学术性为评价的根本价值导向,坚持分科评价标准,尊重学术权力的彰显,坚持发展性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6.
"教授治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授治学"旨在促进学术自由,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去行政化。在高校治理结构中,以"教授治学"为代表的学术权力应居于主导地位,是"教授治学"而非"教授治校",并要以学生为本位。应通过重塑大学精神,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组织与制度建设,拓展"教授治学"外延,来实现"教授治学"。  相似文献   

17.
自17世纪学术出版制度建立开始,西方大学教师学术发表动力不断增强。现代学术研究逐成建制,为大学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发表活动注入原初动力。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将学术研究与发表变成了教师基本的职责行为,进而成为教师聘任中的重要评价标准。大学对学术声誉的目标追求与大学绩效主义的治理手段相结合,推动教师不断提升学术产出。学术发表对于大学教师作为谋生工具的意义进一步凸显,乃至形成“不发表,就出局”的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8.
学位授予是学术资源分配的一种具体形式。学位授予权的本质是学术权力,但同时具有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双重属性。在学位授予过程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有其各自行使边界。学术权力的行使主要存在于答辩的过程及院级学位委员会对其学术评价进行审查的过程中;而行政权力则是在申请人资格审查及校级、院级学位委员会对学位授予进行程序性审查时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权力失范的现象。规范权力的行使需要完善学位制度设计,公开学术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