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论对教育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原则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弱势群体由于可利用社会性资源的相对匮乏,具有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影响其获得入学和均等发展的机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平衡,教育弱势群体不仅存在,而且数量和规模都相当大。通过对教育弱势群体的分类,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我国教育弱势群体的状况,从而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为主的社会支持网络来保障他们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教育弱势群体救助:制度安排与保障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弱势群体救助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形成起点、过程和结果全面救助的理念;其次,通过制度完善和制度安排切实保护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最后,根据不同教育弱势群体的实际状况形成相应的救助机制,采取具体的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弱势群体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便是困难之一。弱势群体子女在受教育上的弱势不仅表现在受教育过程中,还体现在受教育的起点和结果上。和谐社会的构建意味着社会秩序状态的变革,我们应把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纳入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进行救济,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扩大教育资源、完善社会建制及引导被救济者自救三个视角来考虑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4.
龙湘辉  刘琴 《文教资料》2009,(7):104-105
在我国,成人尤其是成人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一直被忽视,在教育和社会的夹缝中步履维艰。本文对保障成人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必要性、成人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成人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失业者等构成了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在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方面严重失衡。这主要是由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贫困、文化素质低以及社会政策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残疾儿童少年能否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权状况的重要标志。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贡献能力,也决定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弱势群体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要求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不仅自身面对着就业歧视、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融入程度低等问题,其子女也陷入入学难、受教育不公平的困境。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应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而现实却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是这一目标很难实现,本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这一弱势群体面临的实际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如何解决现实问题阐述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探讨弱势群体及其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关系,分析改变甘肃省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关怀”,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来增强弱势群体的生存本领,这也是响应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主要方法,并提出了“教育关怀”的几条原则和途径,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教育,对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弱势群体教育公平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并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本文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分析,指出了弱势群体享受公平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为真正实现弱势群体教育公平提出了几点建议.需要指出的是弱势群体教育公平问题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即差异的平等观和差别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向极端,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公平、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最终使社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已经具备现代社会分层结构雏形,但不理想。当前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弱势群体向中上层流动。教育是社会阶层上向流动的主要动力,但是弱势群体及其子女在教育中又处于弱势地位,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致使他们无法通过教育程度的提升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要促进中国社会阶层的上向流动,必须对弱势群体及其子女进行教育弱势补偿。在现代社会,职业高度分化,而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大多是后天获得的,因而人们社会地位的取得越来越依靠自身条件的获得,而教育是最主要途径。因此,教育程度就成了社会测定个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标志,影响着个人选择职业,社会选择个人,并参与人们的社会阶级、阶层地位的归属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现行学校中存在着弱势学生。理解教育认为弱势学生是一群在教育过程中丧失或被剥夺了某些本该属于他们的正当权利的人。为了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 ,教育要重构主体观 ,关注“边缘”地带 ,让弱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和彰显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学校入学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教师和家长等方面的原因,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是纳税人应有的权力,是公民应享受的权利,作为政府和社会,必须相互配合,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社会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指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并可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动力和保障。优先发展公平、公正的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因此必须强化教育公平理念,完善教育公平政策。鼓励多元教育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成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是运用教育、培训的方法对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弱势地位的成人群体进行救助,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素质与能力,转变自己生活境遇的救助途径。与适龄人群教育救助相比,成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原则、目标与方式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为了达到成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目的,可采取把成人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与劳动技能提升、社会人力资源需求以及成人继续教育改革相结合的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5.
按照现代主权理念,教育主权属于国家“外围主权”,可以部分让渡。让渡部分教育主权,人民群众能够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权,是对人的发展权的重视和关怀,也是国家尊重人的教育选择权的体现。从历史视角看,中国教育主权虽被侵吞,教会来华办学,但歪打正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因此,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主动吸纳国外高等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社会学领域的核心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公平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对教育公平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可以追寻两种理论,即柯林斯的教育成层理论和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由此发现,教育公平的实现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障碍重重;教育过程投入均等的实现长路漫漫;教育结果均等的不可能与没有必要;教育公平感因人而异。要使教育接近公平,教育公平应该回到最初的理念;教育公平应该兼容精英教育;教育公平应该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公平应该在社会变革中实现。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方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中弱势群体的就学与学习权益的保障问题将日益突出,建立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资助机制,关键在于积极主动地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争取社会资源的多渠道资助,积聚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力量,形成贫困学生的资助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8.
远程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远程教育服务却存在很多问题,已经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学生申诉制度是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重要手段。就远程教育而言,建立这一制度有更为现实的意义。要完善学生申诉制度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效益问题,一直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教育效益的实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准确地说,不接受教育的人,很难获得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的收益;同时,接受了一定教育的人,也不一定就能从教育中获得收益。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在不同的阶段,教育效益有着不同的表现。教育效益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更深一步的探讨,不可妄加判断。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受教育者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转化为自身认识的过程。而内化过程作为是受教育者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外,还需要教育者起主导性作用,通过外部影响力量促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实现第一次飞跃。教育者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涵义及基本过程,帮助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