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时效制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保护,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起算点的确定和仲裁时效与诉讼时效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和实践中争议颇多。站在《劳动法》立法宗旨的高度,从法的基本理念出发,对上述问题给予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劳动仲裁时效性质上为消灭时效,其起算时间为劳动争议之日。后者应区分3种情况:劳动仲裁时效应可中止,其原因为"不可抗力"及"其他正当理由","其他正当理由"包括当事人申请仲裁但未予受理、劳动行政部门组织各方协调处理等;劳动仲裁时效可因当事人双方协商、劳动者上访、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并予以受理、提起诉讼、义务人履行义务而中断;劳动仲裁时效也可延长,延长的理由主要为当事人不知道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及开除处分决定中未告知申请仲裁的权利和时效。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仲裁时效制度的弊端,包括把"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等同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违背《劳动法》立法初衷、仲裁时效过短、缺乏时效中止、中断、最长时效保护规定等,根据《劳动法》立法宗旨,结合中国当前劳动关系发展的状况,提出了完善劳动仲裁时效制度的几点建议:一是对"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应当理解为"一方当事人知道权利被侵害而向对方当事人明确表示异议之日".二是适当延长仲裁时效为6个月.三是参照民事诉讼法规定,建立劳动仲裁时效中止、中断、权利保护最长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4.
论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是保持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稳定和顺利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劳动争议仲裁则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尚不成熟,不能及时、公正、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不利于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权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要通过扩大仲裁机构受案范围、变革仲裁前置原则、协调和完善仲裁时效的相关法律规定等措施,实现仲裁制度在劳动争议领域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期间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  相似文献   

6.
会计准则当中职工薪酬准则对职工薪酬的定义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2.职工福利费;3.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4.住房公积金;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6.非货币性福利;7.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8.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而企业年金基金及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不适用于职工薪酬准则.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用工制度的改革,劳动争议纠纷呈上升趋势。但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作为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的前置程序存在问题,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时效中存在问题,劳动争议仲裁裁决向法院申请执行存在问题,在实务中经常遇到,这反映了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存在缺陷。因此,在理论上和实务上,研究上述问题就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着处理周期长、劳动仲裁与诉讼程度衔接不畅、仲裁时效的规定不尽科学,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加入WTO,要求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与国际接轨,遵循透明、公正、效率的原则,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的处理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实质上存在着两个时效的冲突 :一是申请仲裁时效为六十天。这个仲裁时效太短 ,又无中断、中止、延长的规定 ,极不合理 ,在实践中难以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劳动法》第一条规定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和目的相抵触 ,不能维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 ,与“三个代表”的要求和精神也不相符。二是诉讼时效。本文建议人民法院直接适用诉讼时效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以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整体利益、社会秩序的保护,才使得时效制度有存在的意义。兼顾劳动法的社会功用,以及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价值取向,现行立法将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延至1年,有一定进步;但仍嫌不足,可考虑将之延长为普通民事诉讼的2年时效。并应将时效起算点回归到《劳动法》中“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标准,并将之解读为“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明确表示异议之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就业形势的多样化和劳动关系的复杂化,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障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暂时不能参加工伤保险,使得其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亟待出台。制度的设计既要保持与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衔接,又要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为厘清保险公司青年员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和结构维度,基于Maslach理论,以11名青年员工深度访谈文本为数据来源,采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笔者建构了保险公司青年员工职业倦怠概念模型。该模型揭示,个体因素与工作情景因素不匹配是诱发青年员工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阐明职业倦怠影响因素不同组合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深化Maslach等人关于个体与情境匹配模型观点。由此,提出如下建议:掌握唤起积极情绪的能力,树立“界限”意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完善员工个人因素的重点;以岗定编,以考代训,实现富员强司,营造互助的职场氛围,帮助青年员工获得社会支持是夯实工作情景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讨论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问题并提出改革方案。建立动态Logistic曲线模型预测职工年平均工资,利用某企业的工资分布数据测算职工缴费指数,进而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得到6种情况下的养老金替代率。通过公式计算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和基金的收支平衡点,并为达到目标替代率和维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提出了4种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现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主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是保障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的重要举措.各级地方政府在构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过程中,探索出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独立开放的养老保障和政府+商业保险三种主要养老保障模式.在保障效果以及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方面,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模式最好;在政府责任方面,政府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采取政府+商业保险模式中承担责任最大.综合考虑,目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宜采取第二种模式,即采用完全基金制模式建立适应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独立开放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还在建设过程中,但中国式全民医保体系的大方向已经清晰,以城镇职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为三大支柱,以城镇医疗救助为辅助,逐步实现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  相似文献   

16.
当前,广东省的养老基金还存在征缴范围不足、各地费率差异较大等情况。为深入研究广东各地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实际情况,客观度量广东省各地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水平.为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我们利用目前可以公开使用的资料,主要从建立广东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入手,运用以主成分分析为主的综合评价方法,将21个地级市划分为三个层次。寻找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广东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客观原因,而各地区地方政府的利己主义和对上级有关政策的不规范执行则是造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观因素。最后,我们认为应继续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建立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基金管理制度,研究建立基金有效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17.
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有着不同的工资体制和退休金计算办法,由此导致了其退休人员在退休待遇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情况的存在违背了养老保险的原则,也不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不利于人才流动,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要加快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养老制度,同时根据本省实际采取针对措施,逐步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上的差距,以尽快解决这一社会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保险这一风险转移的工具可以有效帮助农户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农户在得到保险补偿后,可以迅速恢复生产力。但是在实践中农业保险的需求并不高。文章以黑龙江省八五九农场为调查对象。分析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及农户规避风险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基本医疗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本文从青海省实施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这两项制度在管理机构、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这两项制度衔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第三人侵权引发的工伤事故责任,认定时往往出现工伤保险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竞合,并由此形成多种损害填补制度并存的局面,选择何种救济模式关系到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平衡。通过介绍国外解决此问题的四种不同模式,结合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确保全面赔偿和不违背"受害人不应因遭受侵害获得意外收益"原则的前提下,对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时的救济模式进行探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