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4.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5.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6.
“我是××网站的记者”,当你听到这样的介绍时,请不要感到惊讶。随着在全国新闻网站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的落实,“网站记者时代”正在到来。那么,大批“网站记者”加入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对相关网站有什么影响,对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有什么影响,对整个新闻界以及正在大力推进的媒体融合会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是报告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是新闻采访写作的第一步,它决定着一条新闻是“有”还是“无”。俗语说“顺藤摸瓜”,如果把新闻事实比作是瓜,那么新闻线索就是连着瓜的藤。一旦没有了新闻线索,记者就会丧失出击的方向。所以,新闻线索掌握得越多,记者的活动余地、选择新闻的余地就越大,才有可能采写出好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9.
当记者面对一条新闻时,必须分析判断其价值的大小,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能使记者准确地抓住关键、抓住重点,捞到“大鱼”、“活鱼”。 新闻价值判断力是在新闻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但又不是无迹可寻。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种“比较”的方法便可用来判定一条新闻的价值。这种方法可概括为八个字,即“望上、视下、纵观、横看。” “望上”,就是看看自己手头的新闻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是否是当前或一段时期以来的宣传主旋律。具体到一个行业、一个部门,又要看是否是他们工作的主要方面。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性的…  相似文献   

10.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作为一个普通人尚且不能缺少朋友,作为新闻传播者、时代望哨的记者更不能缺少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信息渠道,无数通道纵横交织便会编织成一张巨大的信息网络,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洞幽烛微,而,人民日报著名记者商恺曾谈到,要当一个好记者须做到四个“万”,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拜万人师。”这其中“交万人友”至关重要。那么,作为党报记者该怎样交朋友?与谁交朋友?当你拥有众多朋友时你将会得到什么?河南日报驻平顶山市记者站站长聂世超用他20多年的记者生涯对这一串问题作…  相似文献   

11.
“它有两百条腿,一千个脚趾,一百个鼻子,数十对角。”这是国外记者写的一条新闻的导语,可是读者无从了解这是一头什么样的怪兽。实际上,记者是在写一篇有一百人的鼓乐队的新闻。当然,这种以开玩笑形式哄骗读者的写作手法我们没有必要仿效,但根据新闻事实的可能,适当采用这种“延缓破题法”还是可以借鉴的。例如,有这样一条导语:“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因造出什么也没有的东西今天获得了1000美元。”读了这条导语,读者可能莫  相似文献   

12.
当编辑或记者面对一条新闻时,必须分析判断其价值的大小,较强的判断力,能使我们准确地抓住关键、抓住重点,捞到“大鱼”“活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顾名思义应当是新闻的纪实者。《新闻工作手册》对记者的要求:必须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懂得新闻政策,并熟练地运用新闻价值观,采写各方面的新闻。可是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很多记者常常不是新闻的纪实者,而是各种政务和公务的“新闻秘书”、社会杂务的“宣传干事”、或是统称为公文式的记者。当今,社会上的各种活动,“约请”记者参加,成为一种时髦,什么“厂庆”、“协会庆”、  相似文献   

14.
陈和荣 《传媒观察》2005,(10):61-61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有的基本业务素质。新闻敏感对一个县市级“小报”记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记者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就难以发现新闻,难以捕捉到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重要新闻。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是驻地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把握全局性是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根本。报道失去地方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特色;报道不合全局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灵魂。做到新闻的地方性与全局性的统一,是驻地记者时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何做到报道既具有地方性,突出地方特色,又使报道具有全局性,符合时代大背景?这就需要记者在充分把握全局性的同时,唱好本地新闻戏。要唱好本地新闻戏,记者首先要了解地方特色。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市情县情,特色就是与众不同。俗话说:“十里不同川,百里不同路”。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有的…  相似文献   

16.
论概括力     
面对新闻事件,记者和评论作者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记者不满足于得出新闻事件的结论,而是尽可能多地挖掘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因为叙事必须是具体的。相反,评论作者不满足于了解新闻细节,而是尽可能挖掘事件和人物所具有的广泛意义;因为评论必须有理论的抽象。也许可以这样说,记者通常是沿着由一般而个别,由抽象而具象的路径前进;评论作者则通常是沿着由个别而一般,由具象而抽象的路径前进。所以,记者笔记本上记的最多的是“事”,而评论作者的笔记本上记得最多的是“条”。没有“事”,记者很难作文;没有“条”评论者很难下笔。…  相似文献   

17.
或许是受了网上新闻的影响,时下一些报刊在新闻稿的署名上也不严肃起来,频频出现诸如“妞妞”、“汉子”、“新新人”、“菲菲”、“大雪”、“清晨”这样的让人莫名其妙的署名。有读者问:这些作者是记者吗?如果是,怎么都想成为“帅哥”、“靓妹”啊! 新闻稿的署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绝不能随意乱来。新闻的一大原则是真实、客观、公正,记者、通讯员采写一条新闻稿,就意味着必须对其负责,就必须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前面还必须加上“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 这个“街头”。如一味胡乱署名,读者就会对你发的新闻稿的来源和真实性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报纸的声誉。  相似文献   

18.
读《中国记者》上的《“大家都轻松一点”》一文(载1990年第3期),不由要叫声好。文中讲到,由于“现在不但会多,而且有会必请领导”,使得领导和采写会议新闻的记者都很“不轻松”。领导“硬着头皮坐在主席台上,还总得说上几句‘实在没什么准备’的话”;“记者也够难的,写吧,实在没多少东西,不写吧,领导与会了。”由此呼吁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9.
虚构不得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起码的原则。我们的新闻报道,不管是歌颂什么,揭露什么,或是客观地反映什么,都必须保征绝对准确,绝对真实,哪管是一个细节,一字一句。资产阶级记者不尊重客观事实,有时公然歪曲,公开捏造,大胆地虚构。但是即便如此,资产阶极记者也不敢公开否定“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他们总是吹嘘自己是客观报道的“专家”,想方设法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读过《为了社会的良知──嘉禾 舞弊丑闻曝光始末》,又读了国防科技大学刘朝先生的文章《记者,你为何事先不报告?!》,感到刘朝先生的观点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能理解他盼记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热望,也比较了解某些记者“抢新闻”、“挖新闻”的职业“惯性”。首先我要说,就这条“新闻”而言,我希望舞弊者受到应有的处罚,而受到连累的无辜者能够扬眉吐气,这样才是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公平和公正 那么,有关记者对此负有什么责任? 我认为,从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党性要求和宣传纪律来看,对本文讨论的个案而言,记者不应“为新闻而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