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形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伦敦奥运会的"文洛克""也激励着一代人",奥运吉祥物是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所以对奥运吉祥物做持续性的研究有其必要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分析历届夏季奥运吉祥物,并兼顾冬奥会吉祥物,在此基础上对奥运吉祥物的发展趋势做了大胆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克运动与中西方文化性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 奥运会与东西方文化要想谈论北京 2 0 0 8年如何“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要想讨论诸如“新北京 ,新奥运”以及“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之类的话题 ,就必然会触及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格调与差异。调和 ,经常是一种文化努力 ,但如果不掌握双方的品格 ,这种调和也是无法实现的。我认为 ,北京举办奥运会给我们提供了讨论中国文化与奥运会关系的良好机会。体育 ,让我们可从新的角度审查奥运会的土壤。这是一件好事 ,不可等闲视之。奥运会是典型的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与此不搭界。但是 ,历史在变化 ,社会在进步 ,对体育…  相似文献   

3.
谈奥运会吉祥物的内涵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方法对奥运吉祥物的产生、发展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归纳分析出了吉祥物的特点。其外显特征大多以动物为原型,但也有卡通造型,神话故事的人物造型。这些不同的造型有其深刻的内涵,他们不仅是吉祥、圆满、成功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彰显奥林匹克文化思想的同时,其地域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诠释;吉祥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商业价值被进一步放大,其本身蕴藏的经济价值在整个奥运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吉祥物又具有传播和教育的媒介作用,在唤醒全社会的人保护自然,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方面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层面上探讨“龙”文化的发展脉络,说明在明清两代“龙”才上升为王权的象征。指出龙是多元的,与王权的关系是虚伪的;龙是民间、民俗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徽记。  相似文献   

5.
成功创造北京奥运会的视觉形象,是整个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北京奥运会发布的视觉形象作品进行内涵解读,认为北京奥运的视觉形象融合了大量中国人文元素,突出了中国的“和合”文化和浓厚的东方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6.
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初探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59  
通过对北京 2 0 0 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渊源和内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古希腊和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重要源泉 .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从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一切以人为中心 ,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中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互动 ,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 ,是北京2 0 0 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摘要:“十三五”时期做好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筹办工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闭幕式的“东京8分钟”文化表演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东京8分钟”的表现方式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认为:1)应坚定文化自信,对我国的文化推广过程要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力,谋求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控制或影响他人的态度或行为;2)应利用“艺术”媒介,借助人类学的编排视角和“Tokyo Colors”城市宣传片的拍摄技巧,敲开世界感知中华文化的大门,让“他者”进入“自我”的认知领域,减少差异,增进认同。从而为2022年冬奥会国家冰雪文化的建设和冰雪理论的提升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文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播历来充满了矛盾性.奥运会及其理念包括游戏行为、狂欢精神和规则意识,但中国人接纳的奥运会更多的是其理性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以及其宗教内涵.奥运理念中还蕴含有丰富多彩的军事学元素,它沟通了中国人关于英雄主义的想象.鉴于中国近代的特殊历史,奥运会进入中国后很快就成为一种治疗国民心理自卑症的仪式.在神学、游戏学、祭祀学的层面,奥运会有其不可替代性.奥运会的内在精神融汇了中国人所竭力提倡的祭祀和军事的文化传统.充满诗意的神谕精神是现代奥运会的内在价值,极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从奥运神谕文化中升华出来的道德理想更是一种足以填补中国当代社会道德缺失的精神实体.奥运会传入中国后,培育了一大批奥运会信徒,这些人将奥运会看成一种外在的信仰对象,奥运会的超体育价值在此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9.
谈体育与文化、教育的最新契合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得益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本文通过对这三大理念的具体阐述,解读了与文化、教育相契合的新的体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青奥会: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再诠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奥运会”与奥林匹克精神渐行渐远的背景下,“青奥会”秉承奥林匹克的大旗跃人了世人的眼帘。“青奥会”柔和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致力于服务于世界青年群体,宣传奥林匹克精神,服务于人类“公益”。一百余年前“奥运会”怀揣美好的愿景走向历史的舞台,在现实的碰撞中奥运会渐行渐远,背离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宗旨,身体成为“功利”的奴隶。今天,青奥会作为奥运的弥补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复归形式,面临着一个新的碰撞:“公益”与“功利”的对立;“商业化”的对立与统一;高运动水平赛事与药物滥用:不可回避的话题;“多元”与“一元”——“先天不足”:“青奥会”项目设置的严重“西方中心化”。  相似文献   

11.
试论北京如何应对"后奥运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悉尼奥运场馆的利用状况,雅典奥运会前、中期的奥运经营状况以及北京奥运会的前期瘦身投入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及时调整建设方案是务实的,具有深刻理论意义。指出节俭办奥运是贯彻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根本举措,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北京和奥运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对北京如何应对“后奥运效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主办国优势看2008年奥运会我国田径竞争实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径是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金牌大户。2008奥运备战,田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历届奥运会主办国奖牌数为研究对象,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主办国优势进行量化,旨在揭示奥运会田径项目主办国优势的特点与规律,进而对2008奥运会我国田径竞争实力进行预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雅典奥运经济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2004年雅典奥运经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雅典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效益是亏损的。这与奥运大型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多,安保费用增加以及国际奥委会将主办城市获得的电视转播权销售收入的比例从60%减到49%等因素有关。其中奥运体育场馆建设和安保费用是决定奥运会直接盈利与亏损的关键。为此,我国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节俭办奥运”的方针,从风险最大的体育场馆做起,从制度和机制入手,全方面审视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角度审视奥运人文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中办口号,何为“人奥运”?我们通过查阅史料,从我国传统体育,习俗化,物质化等不同角度出发,结合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历史根源,揭示“人奥运”,的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竞赛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战略目标的基础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而这一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能适应奥运战略的需要。本在分析论证全运会、省运会如何与奥运会接轨,构建我国竞技体育战略同心圆的基础上,从经济拉动力和竞赛调解力等两方面.具体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实现接轨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田径是竞技体育的基础项目,也是奥运会金牌最多的项目之一。通过对2001年我国田径运动员的成绩在世界排名的分析可以看出,男子项目水平与世界最高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女子项目在竞走项目中具有夺金的实力,其它还有一些项目具有争夺奖牌和进入前8名的可能性。因此若想在2004年和2008年奥运会上取得突破,必须实施举国体制,选定目标、刻苦训练、努力提高成绩,同时抓紧后备力量的培养,这样才能在未来两后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7.
"119"奥运竞争格局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奥运会的田径、游泳、水上项目共设119枚金牌,分析了X届奥运会的“119”世界竞争格局以及我国在未来奥运会上寻求“119”金牌增长点的可行性目标,提出了发展“119”项目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8~22届冬奥会各参赛国所取得的成绩及各国的优势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德国、美国、挪威、加拿大、俄罗斯为冬奥会第1集团,表现出优势项目群覆盖范围广,且在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大项上具有整体优势,稳定性强等特点;奥地利等8个国家为第2集团,呈现出优势项目群覆盖范围相对狭窄,竞技实力相对较弱,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中国在第18~22届冬奥会上表现出夺金、奖牌点少的特点,获奖点主要集中在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项目上。  相似文献   

19.
"以校为本"——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在奥运会《申办报告》中曾承诺:"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将举办一系列的传播教育活动,从而使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4亿青少年中得到最广泛的普及。"经过几年的实践,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基本具有6大特点:一是普及广泛,覆盖全国;二是政府支持,形成合力;三是注重创新,形成特色;四是融入教育,促进发展;五是借助媒体,推动工作;六是以校为本,常态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套"以校为本"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