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2008年“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高级讲习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该讲习班对智能材料的多场耦合理论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主要结论归纳为三个方面:智能材料及其电子装置的发展为多场耦合力学提出的挑战与机遇;用于新型存储器等相关器件的智能材料及其相关物理力学问题;器件微型化、集成化拓展了微电子、材料、力学交叉学科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以杨卫和郑泉水为学术带头人的清华大学破坏力学研究组“微/纳米尺度力学与智能材料的力学”研究群体,获得了力学学科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这是一个始终活跃在不断演化中的力学最前沿研究领域的群体,是成员间长期密切合作、团结互助、相互激发,并在科研以及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群体。  相似文献   

3.
智能材料     
1 引言智能材料为材料和结构有关的新概念,是指对环境条件可感知、可响应、并且有功能发现能力的新材料,相关的材料和结构则称为智能(Intelligent)/灵巧(Smart)材料、智能材料系统和结构、灵巧结构等,其构思极大地超越以往的新概念。纵观材料的发展,经历了松散型,复合和杂化型,进而发展为异种材料间不分界的整体化融合型材料。智能材料即融合型材料,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进行材料控制,于不同层次上寓于自检测(传感功能)、自判断、自结论(处理功能)和自指令,并可执行功能所设计出的新材料。智能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孕育着新理论和新材料的开发,涉及科学和技术的振兴。  相似文献   

4.
智能材料结构的定义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虑到当前对智能材料结构尚无一明确定义,本文将首先分析智能材料的概念和定义,然后介绍埋入材料中的驱动元件、传感元件、控制系统的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及智能材料结构在自诊断、自适应、预报疲劳寿命、隐身、减振降噪和人体医疗方面的应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智能材料 ,就是指能够感知环境中某些参数的变化 (例如温度、声音、压力、震动等 ) ,并对这些变化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类材料 ,又称敏感材料。近些年来 ,智能材料已经成为材料科学中的热门领域 ,并逐步发展成为交叉学科。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 ,已经吸引了众多学科的科学家参加智能材料的研究开发 ,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形状记忆合金就是一种智能材料。对这种智能材料施加外力时 ,可使其出现范性形变 ,一旦取消外力 ,并把它加热超过相变温度时 ,它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复原的现象就称为形状记忆效应。目前形状记忆合金主要是镍—钛等材…  相似文献   

6.
智能材料是指能感知环境条件,并能对感知结果作出判断,以及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行动"的材料.智能材料的这种行为与生命智能反应有点相类似.智能材料神奇就在于并无生命的材料却有着"感觉"和"知觉".智能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高峰 《发明与革新》2010,(12):49-49
智能材料是指能感知环境条件,并能对感知结果作出判断,以及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行动"的材料。智能材料的这种行为与生命的智能反应有些类似。而智能材料的神奇就在于并无生命,但却有着"感觉"和"知觉"。  相似文献   

8.
采用独立型数据采集仪与S型标准热电偶组成温度检测装置,校验SX3-4-10型箱式电阻炉稳定度及炉温均匀度.此方法完全可以满足MAV(最大不确定度)≤1/3MPE(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IMP(Intelligent Materials Pooling),中文翻译为智能材料聚合,是一种管理工业新陈代谢的协式B-to-B方式。在智能材料聚合中的合作伙伴同意共享接入共同的特殊高科技、高质量材料、汇集的信息和购买能力以带来一个健康的材料流闭合回路系统。由于合作伙伴共享知识和资源,它们发展出一个共享的承诺在它们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中使用最健康、最高质量的材料。它们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基于价值的商业群体关注于从生产环节中消除废物的概念,最终,智能材料聚合为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创造出一个生命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0.
阎平 《科技风》2011,(11):129
通过对智能材料的概念和特点进行新材料的介绍,分析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现状,并在结论中展望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的应用前景。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有着一个极大的应用发展空间和潜力,希望能在理论上推进我们国家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的应用,从而来提高我们国家工程建设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谈潘攀 《科教文汇》2014,(16):75-76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高校计算机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大量的新知识呈几何级数不断地增长,传统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计算机教学的新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微课与高校计算机教学相结合,分析了微课的特点和运用到教学中所带来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赵付春 《科学学研究》2012,30(10):1579-1583
提出企业微创新是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普遍涌现的创新思维,但目前理论分析十分缺乏。基于现有创新理论和微创新实践,对"微创新"概念做出了界定,提出其具有渐进式、开放式、草根性和辅助性四个特征。在企业如何进行微创新管理方面,提出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需要关注雇佣观念、控制干预、创新支持、产权保护和创新平衡五个方面,使微创新成为企业研发体系的有机的组织部分。对小微企业来说,需要重点关注发展方向和被模仿的问题,提升微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过去二十年,国际战略管理学界出现微观化研究趋势,其聚焦于作为组织基本构成的成员个体,并发现个体行为及结果与组织宏观及中观层面问题之间的联系。有一些学者认为,对于战略联盟而言,虽然在宏观层面上提出了具有影响力的模型和理论,但依旧未能清晰地认知联盟内部的细节。这意味着需要突破已有范式,比如可通过微观视角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二十年来国际战略管理学界微观研究的成果,凝炼了微观研究的核心及意义;之后通过分析战略联盟的特点,以及战略联盟领域关键概念的微观基础,指出战略联盟微观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战略联盟微观研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电商背景下小微企业开始构建自己的网络品牌,在构建的道路上会遇到品牌基础不清晰、投资资金不足、缺少专业人才、没有完善的宣传方案等困境,本文通过对小微企业和消费者的网购情况调查对小微企业的品牌构建提出寻找品牌特色,得到顾客认可,和大学合作,利用合适的工具宣传等对策,帮助企业构建网络品牌。  相似文献   

15.
朱彬 《科教文汇》2012,(24):44-44,69
设计教学既是对设计方法论的思考,又是对设计产品的思考;设计教学针对学生成长过程展开思考,是对学生专业学习环节的重视,是从细节中体现过程的严谨性。这种严谨性还要贯穿在设计环境中,并为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6.
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约束,想要获得快速发展,必须选择专业化经营之路。专业化经营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微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影响小微企业专业化经营的综合驱动因素分为4大类,包括成本上升、生产要素匮乏、国内外经济政策冲击3个压力因素;市场需求、产业调整、文化引导3个拉力因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2个支撑力因素;政府支持、投资支持、人才支持3个推力因素。小微企业专业化经营的4力综合驱动因素的界定和分析为小微企业专业化经营提供思路,为小微企业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为小微企业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国斌  王超 《软科学》2005,19(6):4-7
依据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过程,采用实证模拟方法,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路径,得到了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方式、扩散阶段及特征、影响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主要因素,并针对重大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工程光学"微课视频库,首先按照教学内容细分原则自上而下梳理了该课程的知识框架,以像差理论内容的细分为例讨论如何建立完整的课程知识点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几何光学基础部分内容为例,进一步阐述如何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微课视频库内容,并初步探讨了微课视频开发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9.
张辰  毛磊 《科教文汇》2020,(6):78-79
传统的游戏设计及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是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课后自己设计游戏时往往感到棘手,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空间,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本文提出将微课教学资源和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统一应用到游戏设计及开发教学中,使学生重视游戏内容的问题性、前沿性和适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琳  倪超  朱晓峰 《现代情报》2017,37(12):138
微政务作为迅速发展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选取2010-2016年间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以微政务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理论和方法,以Cite Space Ⅲ为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通过高频关键词的时区图和网络图、学科分布图、期刊分布图等,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微政务研究所处的研究阶段与发展脉络、研究流派与主体、研究主题与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