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通才教师",让教师朝着"通才"的方向成长、发展,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通才教师"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曾经有过很多争论,近一段时间以来,"通才"这个话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培养?  相似文献   

2.
培养“通才教师”,让教帅朝着“通才”的方向成长、发展,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许多年以前,有人提出了高等学校应该培养“通才”或“专才”的问题。二者的界说和分野未必明确。但一般来说,“通才”指除了掌握本学科或专业主要课程之外,还具有较宽知识面的人才;而“专才”则指只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某专业的某一方面,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才。上述问题长期没得到真正解决。虽然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出现了某一方面的倾向,或者在不同的院系中,采取了各行其是的做法。这个问题可能在许多学科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经济学中,由于学科包含的面广,而这些面又和社会上某些实务经济机构的关系十分密切,这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专才,通才,个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才·通才·个性化唐纪南高等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这是我们教育领域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近几年,这个问题一再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关于专才和专才教育在我国教育界,按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不同,人们通常把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职高专层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能力低、就业低"的窘境。"双低"问题在英语专业教育中由来已久,普遍存在,有其深刻的原因。英语专业教育试图从"专才"与"通才"两个方向突围。"通才"依旧不通的原因之一是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通才"具有局限性,英语专业教师自身不是"通才"。英语专业教师成为"通才"的可行性及所面临的困难。变通思路,以专业间的合作模式替代"通才"教师以培养"通才"。  相似文献   

6.
论通才与专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才与专才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通与专各有高中低层次之分。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多规格的,高等教育应培养各种规格、各个层次的通才与专才。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不宜实行通识教育,只宜适当增加通识教育的成份,以培养基础较为扎实的专才为宜。通才教育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也并不排斥且涵盖有素质教育。因而在通才与专才的培养问题上,要认真研究,有所侧重,准确把握目标,形成特色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应该进行“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当前开展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又成为一个热门课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浅见。问题的实质教育应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应该依靠教育,这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本质联系。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种联系更为直接、密切。随着生产社会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出现,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日益密切联系的反映。但是另方面,高等教育社会化也带来了新问题,这就是社会的要求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该怎样成长?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有专篇议论教师的成长,即从“关注的不同”入手,叙述教师成长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初任教师的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相似文献   

9.
《教书育人》2006,(3):16-19
教师是教人读书的人,教师自己也是读书人。教人读书的读书人自己读书吗?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然而不幸的是,它已经和正在成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旦成立,便牵扯出一连串新的问题,引发一种普遍的忧思。这种忧思不仅关乎教师和教师工作本身,而且关乎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关乎教育的根基和质量,甚至关乎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的确不是一个小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通才与专才     
如果将人才分类,有人会说:分两类,通才和专才,但究竟什么是专才,什么是通才,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界限。在现代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里,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计算机、英语、通讯等这类面比较窄,学得比较深、比较精的专业的学生,是将来的专才;对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中开课范围极广的专业,十有八九是未来“七窍通六窍”的通才。  相似文献   

11.
通才与专才虽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不是矛盾的,两者是可以相容的,都是当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个人的成才与其个性紧密相关,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和创造力的条件;学生个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在生活实践中重视个性心理的培养。教育过程要紧密联系人的个性的特点和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通才和专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并根据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实际,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实施"通才+专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着手,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应实施以通才教育为基础,"通才+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据此提出实施"通才+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才”,这个词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古典时代的知识分子,想起知识尚未学科化,社会尚未专业化、职业化的时代,想起孔子、孟子、庄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人物。  相似文献   

14.
背景思维与通才教育的重建柏定国一、问题提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对而言,是欧美通才教育论的直观体现。现代中国一批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而同时又具备了欧美留学经历的学人,曾为通才教育理想呐喊。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推祟“通人”轻视“伎”的思想,这为通才教育论在...  相似文献   

15.
吴放 《山东教育》2002,(30):25-26
吴放老师:我很想成为一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可时间久了孩子们根本不“怕”我。我应该怎样把握亲切与严肃之间的度呢?请您指教。甘兰甘兰老师:你好。谢谢你的来信。正如你问题中提到的那样,“和蔼可亲”和“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这是一个应该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度”的问题。不过,在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明确一点,那就是让孩子们“怕”或“不怕”老师不是我们提出和讨论问题的出发点或目的。在任何情况下,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都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16.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实践,培养出了一批成绩卓越的人才。我国向苏联学习"专才"教育,满足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处理好"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关系,在专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培养既能胜任专业工作,又能自我发展,具有坚实生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怎样培养适应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代“通才”,已成为摆在科研、教育体制改革面前的严峻课题。 通才,一般认为是精通一种专业,兼通多种学科的专业人才。它是一种现代社会急需的人才。科学史表明,综合就是创新。恩格斯曾经预言了科学在两门学科交界处“可望取得最大成果”。只有横跨“两科”领域的“多面手”,才能开拓出崭新的科学领域。荣获一九八七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是一位在哲学、政治学、  相似文献   

18.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目前比较盛行“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提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从实践经验上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模式各有长短,过分强调通才教育容易导致肤浅;从我国现实来说,社会需要的也不全是通才,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来说,宽分类和高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于接受通才教育,窄分类和低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接受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要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9.
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改,给教师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的日益综合化,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知识背景的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通才教师教育就是要突破并弥补原有教师教育只培养分科教师的不足,培养具备一定综合知识背景的通才教师来应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通才教师教育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经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距离教师教育改革的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将通才教师教育发展成为一种理论上可行、实践上行得通的教师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特定历史时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均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具体条件下的一种本真体现。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狭隘的"专才教育"和单纯的"通才教育"抑或二者之间简单粗糙组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出现了与时代发展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在此种情形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必然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